王思蒙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論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
王思蒙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鋼琴演奏歷經幾個世紀的演變傳承,鋼琴演奏方法多種多樣,直至今日,世間仍不乏有志之士在不斷研究、探索、發現或創造更為簡易、完善的技法。當然,在鋼琴演奏的時候,鋼琴音色也是表演者不斷追求的目標,音色的變化使得鋼琴藝術更加具有想象空間。而音色的變化和鋼琴表演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研究鋼琴演奏技巧與鋼琴音色的關系。從而不斷提高鋼琴演繹者表演水平。下面就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技巧和音色效果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鋼琴演奏;觸鍵技巧;音色效果
鋼琴演奏要想取得較好的聽眾反饋,演奏者必須掌握基本的觸鍵技巧,在本文中從以六點分析鋼琴演奏的觸鍵技巧:(1)琶音。琶音中包含二十四個大小調琶音莊要用于練習鋼琴演奏者的手指擴張和伸縮能力腔制手指準確地彈好三度以外的音。由于琶音在鋼琴曲的演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所以鋼琴演奏者必須加強琶音的練習;(2)八度。八度主要分為旋律走向八度和弦走向八度,通常情況的彈奏方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手腕的技巧完成八度;另一種則是利用手腕與手臂結合共同完成八度彈奏,在彈到曲目長度較長的八度旋律時,尤其需要演奏者手腕技巧,用手腕去帶動手指和手掌,比如在彈奏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第六號時,在彈到結尾八度時必須用手臂的利用來帶動;(3)音階。如果一個鋼琴演奏者連音階的彈奏都會出現輕重混亂的情況,就不可能表現出鋼琴作品中的感情。音階包含有二十四個大小調音階和半音階,鋼琴演奏者要想演奏一個曲目就必須加強音階練習;(4)輪指。輪指的彈法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經常用到的輪指有三個手指彈的,也有四個手指彈的,比如在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李斯特的《侏儒舞》中有這樣的片段演奏,演奏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手指靈活性,減少任何模糊音效混合在旋律中;(5)和弦。和弦包括三和弦和七和弦,跨度由五度到十度,甚至更多要求不管是幾個音的和音,在彈下去時都應該是整齊的。和弦并不等同于波浪音,因為較重的和音會是一種較為渾厚的聲音,較輕的聲音則更加輕巧、利落相比其他演奏技巧,和音的演奏難度較大;(6)跳躍。跳躍分為大小跳躍,彈奏這類音樂大都是一些較為機械的動作,比如超過八度以上的大跳等都是考驗演奏者的肌肉記憶,要求演奏者在練習中形成一種穩定記憶,以便在演奏時可以更加準確的跳躍到需要的琴鍵上。為此在練習過程中,練習者可以通過對彈奏力度和音色效果的反復比較,慢慢地提高演奏速度,達到完美的作品表現效果。
鋼琴中觸鍵是作為重要的操作技巧,其力度的大小直接關系到音色的起伏變化,若沒有科學的觸鍵方法,很難實現鋼琴音樂的聽眾影響力。而且不能在表演中打動欣賞者。想要彈出好的音樂,手指鍛煉是必要的,必須達到非常靈活與放松,同時手臂也要適當放松,這樣可以在快慢節奏變化時,充分的發揮觸鍵技巧,如果不好好學習基礎操作,不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影響鋼琴音色效果。
在鋼琴演奏中,杠桿原理是鋼琴發音機制,在擊打弦機的同時,帶動琴弦,由此發出聲音,在這樣的原理規律下,鋼琴的彈奏技巧就成為影響發音音色的重要因素。簡單來講,觸鍵技巧是高質量音色的關鍵所在,這就是為什么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倡導掌握觸鍵技巧的原因。不同的鍵位觸發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音色效果、音量、速度和力度,由此使得音樂的表現力表現出變化性,這對于表現鋼琴曲目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除此之外,手指觸鍵的面積的不同也會對音色造成影響,在進行鋼琴彈奏時,可以通過力度的不同,使得接觸的面積發生變化,由此使得下鍵的力度和速度產生變化,這對于表達更加細膩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在深刻理解觸鍵對于音色效果的影響之后,可以更加好的引導我們去進行鍛煉和演奏。
鋼琴演奏技巧是由鋼琴演繹者決定的,在鋼琴彈奏的時候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質可以提高演奏技巧,如果演奏者本身心里素質不佳,那么在表演過程中很容易發揮失常。良好的心里素質有利于發揮出鋼琴演奏的實力,提高演奏整體音色效果,所以在鋼琴演奏練習的時候也要不斷加強心里素質的承受力,在大型的音樂會上不緊張怯場,要學會如何放松自己的心情。
鋼琴是一種感染力極強的樂器,技巧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音色效果,其技巧和音色效果是密不可分的,鋼琴演奏者要對鋼琴操作技巧進行不斷研究和提高,不可以只是進行實踐操作,還要加強理論素質的培養。通過掌握的演奏技巧,將音色發揮得淋淋盡致。在表演過程時,還要依據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和場地音響效果的需要。不斷進行鋼琴練習,不斷進行研究。通過技巧和音色效果的完美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感染聽眾的目的。
[1]康薇嘉.試論鋼琴演奏的音色教學[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3).
[2]曹靜.論鋼琴彈奏中觸鍵對音色的影響[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
[3]鄭妍.試論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表現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
J624.1
A
1005-5312(2015)11-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