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職院校動漫專業的應用探討
高躍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高等職業院校中動漫專業的校企合作是動漫專業發展建設的突破之路。依據教學管理實踐與校企合作的經驗,文章列舉了常見的幾種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說明、探討。高等院校動漫專業的校企合作,應當建立完善的機制,根據國內外行業發展情況;院校所在城市、周邊行業發展情況;院校自身發展定位;專業定位;動漫企業實際等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所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動漫專業;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又是近年來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高等教育的類型。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要徹底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
中國動漫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動畫人才的奇缺,同時也給教育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在高職院校這些問題尤其突出。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管理實踐與校企合作經驗提出幾種合作模式以供探討。
校企合作首先應當形成制度和規范,院校教學管理部門教務處、院系應當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工作,成立相應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成立領導小組。二級院系首先應當根據自己學校和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并且要對全國范圍內的相關企業,尤其是學校所處城市和周邊城市的動漫產業發展情況以及動畫游戲企業進行調研。列出詳實的合作需求,制定校企合作建設方案。并且有專門人員負責協商、協調校企合作事宜;同時由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由員組成專門的負責人,負責專業建設、專業教學和專業發展的研究;最后是加強與動漫企業的聯系,請企業參與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介紹行業、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狀況,介紹企業用工需求和要求,使學生掌握用工信息,提高就業質量。
校企雙方的初步合作一般比較慎重,也比較簡單,這是一個互相建立信任的時期。雙方就利害關系不大的項目進行合作。這種模式主要由動漫企業提供相關專業教學資源,以專業置換和專業教學改革的形式進行,動漫企業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系統、實用的課程內容,對現行專業結構、課程體系進行創新和調整,提供完善的教學資料、教學指導等。校企雙方共同組成教學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進行學科專業建設,制訂教學規劃、教學實施方案、課程設置、實訓標準。
校方也可以從師資方面入手,將企業導演或者資深制作人邀請到學校定期給學生做一些行業的、專業的講座。或者將這些技術人員直接聘請為校方的兼任教師,學校安排少量課程聘請來自企業的相關技術人員來進行教學,尤其是實踐環節的教學。企業的技術人員有了一份額外的收入和從教的經驗,校方也能夠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與動漫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合作關系是雙方更深層次的合作。從目前院校和動漫企業合作的主要模式來看,實習實訓也是院校最迫切的需求,主要方式便是將學生送至企業進行數月的項目式訓練或實習。這種實訓的主要目的是,將學生校內所學的課程進行綜合性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實際的工作項目。學校希望學生在企業實訓的過程中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為即將到來的就業提供信息。從另一方面來講,基地不僅可成為高校師生接觸行業、了解動漫企業的重要陣地,而且院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條件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滿足動漫企業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企業向學校訂單培養”模式,學校的學生就是動漫企業的準員工。學校與動漫企業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動漫企業的技術骨干人員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針對性培養適合該公司需求的員工。這一模式動漫企業利用人力資源優勢,將使高校與用人單位掛鉤,使學生直接學習用人單位所急需的知識和技能,能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率和解決動漫企業的用人需求。“訂單教育”能有效地保障學生就業,使學生進校后就有歸宿感,也使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實現以就業促招生,以招生促發展的格局。這種深度合作是目前校企雙方合作的最佳模式,它解決了學校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業。
總的來說,無論是來自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還是各個高職院校動漫專業自身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動漫專業與動漫企業的合作是一條必然之路。至于如何建立適合自身的合作機制,又如何利用動漫企業資源促進自身的教學改革,便是各個高職院校自身需要考慮的問題。結合產業發展環境、地域環境、校情、專業定位、企業資源等基本條件,各個高校應當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合作模式。
[1]雷正光.國雙元制模式對我國職教改革發展的借鑒意義[J].職教通信,2000(12).
[2]何萍.高職動漫專業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05).
[3]譚玲,殷俊.動漫產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G712
A
1005-5312(2015)11-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