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瀟君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淺析如何運用“微課”實現課堂的“分層次教學”
揭瀟君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教學創新都需要大量借助互聯網平臺來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通過互聯網媒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運用微課教學可以輔助提高傳統課堂教學效率,并且幫助教師們解決一系列的課堂教學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運用“微課”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課堂中的“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微課;教學目標
豐子愷先生有一副很有名的漫畫名為《某種教育》,畫中有一位類似工匠的先生將面泥放入模具中塑造出一個個形神具似泥偶,畫側題字“某種教育”想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常會以這張漫畫來提醒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而不能以一個模式、一種標準來教學。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由此可知課堂教學的復雜程度往往是超出我們想象的,一堂課的結點并不應停在教師講授完成,而應該延伸至學生吸收并掌握相應知識點,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主體如果不能充分吸收相關知識掌握相應技能,便可以說教師的教學過程是沒有成功的。
提倡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技能是作為教師應該要貫穿始終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課堂公平性的體現,但是學情具有一定的復合性,每個學生由于自身素質、學習意愿等因素的影響會反映出不同的狀況,在課堂中我們總會面臨知識傳授的統一化與學生個體的特殊化之間的矛盾,當我們顧及某一部分學生的時候往往就會忽視另一些學生,有些學生已經完全掌握開始無所事事的時候另一些學生可能還如墜五里云霧不得個中要領,由此我們會發現對于一些學生的所謂公平其實是對另一些學生的不公,而對于個體所提出的公平也是對于集體的不公平。
在解決這個課堂現象的時候教師們也會有不同的方法,傳統的方法或將提出“消除差異,共同進步”,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可“承認差異,分層教學”,于是分層次教學手段開始被運用到課堂中。
(一)分層次教學理論
分層教學理念被提出多年,于教育工作者也并不陌生,在分層教學模式中存在兩種形式的分層,一是將學生分層,按照學生的個人能力,有意識的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類別,以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另一種是將教學內容根據認知規律分成不同的層次,以難易程度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傳授相應的知識。
兩種形式相輔相成,可以有針對性的將知識點傳達給學生個體,從理論層面來說符合個體差異性的認知規律,可以科學有效的傳授知識。
(二)分層教學實踐方法
在分層教學的課堂實踐中,根據學生的能力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學生為班級中學習能力較強者,可以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并能進行擴展練習,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B組學生為中等能力者,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掌握課堂學習內容;C組為班級中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他們由于自身素質或者學習動機等原因,不能完全掌握課堂內容。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將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分為甲、乙、丙三組,甲組為最低目標,即課程的最原始知識點,為掌握該課程知識技能的最本質的核心點,能完成最簡單案例;乙組為中等目標,需要掌握課堂內容并且完成所有課堂演示案例;丙組為高級目標,在該目標項中要求學生在完成了前兩項任務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自學完成擴展案例。
(三)分層教學的局限性
分層教學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教學方法,符合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一在對學生進行分等級的過程中,難免會傷及某些學生的自尊,從而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雖然等級是客觀存在但是作為學生主體在等級評定之下難免會出現自卑心理以至于不配合學習;其二對于學生的分層在A、B、C三個大范圍類還是過于籠統,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還是難以達成從個體出發的教學目標。
然而以上問題通過信息化教學的方法可以得到一定的解決,通過“微課”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并且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都可以進行學習,延伸了課堂教學的長度。
(一)微課教學的基本特點
微課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課堂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以視頻為主要載體以網聯網為傳播媒介,教師將教學內容記錄在5-8分鐘的視頻片段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學習知識。微課教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教學內容精,每段視屏只包含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案例,精確傳達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第二教學時間短,每段微視頻基本時長為5到8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注意力集中可持續時間為兒童不超過5分鐘,成年人不超過20分鐘,而微視頻的教學時間被控制在這段持續時間內,可以保證觀看者在保持專注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第三是教學對象少,每段微視頻可以由觀者獨立觀看,并且可以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反復觀看,還可以在觀看過程中暫停或慢放,跟隨視頻指導一起完成,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二)微課在分層次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方法
微課在課堂中的應用解決了學生分層中的局限性,在理想狀態下不同層次的學生不用生硬的被劃分等級,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對號入座,提高了他們的自主性,有利于增加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可根據對于學生的評定情況給予相應指導。
將微課教學融合到分層的教學目標中,將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根據前文分析教學目標被分為甲乙丙三個層組,其中甲組為初級教學目標,是全班學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教師可在課前將相應的課程進行錄制并共享,學生可通過提前觀看掌握課程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可以在課堂上更充分的掌握相應知識,而屬于C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多次觀看來加強自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由此可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個學生,避免在同一課堂內由于學情的異步而產生的教學混亂。乙組教學目標包括了基礎知識點以及根據該知識點進行的案例操作,教師可以將操作過程進行錄制分享,在課堂演示完成后,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掌握情況,輔以微視頻教學進行練習,我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不懂多問,但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可以指導他們在先觀看教學視頻進行了思考的基礎上再問。丙組教學目標中包含擴展型練習,可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自學練習,這一部分的知識技能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自己錄制微課視頻,進行課堂的反轉,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微課在分層次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1.合理分配知識點
在分層微課的制作中,如何分配相應知識點及案例是重要步驟,首先確立課程知識點,即甲組學習目標,再分配相應案例完成乙組學習目標的設置,其后收集擴展練習完善丙組教學目標。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在信息平臺發布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單及微課視頻,讓學生在學前預習。
2.課堂實時互動
理想情況下教學過程應分為理論教學部分與實踐練習部分,在理論教學時教師完成知識點講解及案例演示,在實踐練習環節結合微課教學使學生動手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多在教室里走動與學生互動,掌握他們的練習情況及對于微課視頻的學習情況,及時后的反饋,對于全班存疑較多的問題可以集中講解。
3.分析作業改善教學
通過學生作業的提交情況,分析他們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尤其根據不同能力水平分析他們對于不同組別教學目標的完成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的設置,以使目標分層更為合理,最終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到達理想的學習效果。
[1]蔣國平.職業學校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 2004(07).
[2]余英,鄧濤.微課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電子商情:科技創新,2014(04).
G633.67
A
1005-5312(2015)32-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