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波
監督法施行以來,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著眼于督促“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聽取和審議政府、法院、檢察院專項工作報告的同時,安排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專項工作報告大致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的檔次進行滿意度測評,有的地方就此還出臺了相關制度將其固化下來,出發點毋庸置疑,但筆者認為,不宜對“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簡單化地測評。理由有三:
其一,監督法第十一條規定:“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應當將多方面對該項工作的意見匯總,并交由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研究并在專項工作報告中作出回應。”從中可以看出,人大常委會在聽取和審議之前,辦事機構要將視察或者調研中了解形成的意見,提前反饋給報告主體機關,由其對專項工作報告進行修改,如果照此辦理了,在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對專項工作報告測評再出現“不滿意”又該作何解釋?究竟是人大常委會反饋的意見不中肯,還是報告主體機關吸納和回應所提出的意見不認真、不到位?未免使人心生疑惑。
其二,監督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的二十日前,由其辦事機構將專項工作報告送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征求意見;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對報告修改后,在常務委員會舉行會議的十日前送交常務委員會。”在這項規定中,人大常委會于會議召開前二十天就應收到專項工作報告的征求意見稿,并要表明是否有意見建議的鮮明態度,然后,再由報告主體機關對專項工作報告稿予以修改完善,且于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十天報送。這種程序設計,應該就是充分征詢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意見建議的過程。實踐中如果確實遵循了這些法定要求,那么在對專項工作報告進行滿意度測評時出現“不滿意”情況時,勢必會讓作報告的主體機關感到委屈,更有損于法律程序設計的效果。
其三,監督法強調人大常委會在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方面,雙方互動始終必須要在“報告前”,關鍵是“規定動作”要及時做到位,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時間、空間來換取專項工作報告形成后有較高質量。從這個角度講,人大常委會在會議上對剛聽取和審議完的專項工作報告立即進行滿意度測評,既有可能產生不夠嚴謹、不夠權威的測評結果,也有僅憑聽取完工作報告就倉促下定論之嫌,甚至連有無必要再作出審議意見也就打個問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大常委會對“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不宜在聽取和審議一結束就在當次會議上進行滿意度測評,而應當著力于推動“一府兩院”工作改進落實,對人大常委會所作審議意見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如此把聽取、審議、落實、測評貫穿專項工作監督全過程,才不會偏移監督法精神。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