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利
(寶雞文理學院體育系 陜西寶雞 721013)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輪滑運動作為一門新興的體育項目,近幾年在國內(nèi)高校得到了廣泛的開展,深受廣大青少年的青睞。輪滑運動看似簡單,其實并不易。在學習初期,想要輕松、熟練掌握各種滑行技術,必須掌握好支撐平衡能力。因此,提高輪滑課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就是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
隨機抽取我市參加輪滑運動的女大學生40名,其中寶雞文理學院輪滑俱樂部中隨機抽取20名女大學生,將其作為實驗組;寶雞昆侖輪滑隊和米高輪滑隊中隨機抽取20名女大學生作為對照組。
1.2.1 文獻資料法
該研究通過CNKI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系統(tǒng),查閱相關資料,為該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1.2.2 實驗對比法
該文采用兩種不同的授課模式:常規(guī)教學和提高平衡能力的教學模式授課。其中,實驗組采用提高平衡能力的授課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授課模式。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3.0國際通用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實驗采用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的對照方法。實驗時間為18周,在實驗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種變量。
1.3.1 實驗組訓練方法
實驗組共授課18周,其中實驗前測定為第1周,實驗后測定為第18周。其余16周劃分為3個訓練階段:每周授課1次(90 min)。
第一個階段(2~3周)進行陸地輔助模仿練習。其中熱身活動5 min;陸地輔助模仿練習時間80 min;放松整理5 min;
第二個階段(4~10周)進行陸地與專項相結合練習。其中熱身活動5 min;陸地與專項相結合練習時間50 min;輪滑練習30 min;放松整理5 min;
第三個階段(11~17周)為專項滑行訓練練習。其中熱身活動5 min;專項滑行訓練練習時間80 min;放松整理5 min。
表1 2組平衡能力實驗前測值(-χ±s)
表2 2組平衡能力實驗后測值(-χ±s)
1.3.2對照組訓練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進行輪滑授課。
依據(jù)體育測量與評價中平衡能力測試方法,采用了靜態(tài)無干擾姿勢維持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方法和主動運動過程中受干擾時平衡控制能力的“突沿行走”兩種方法測試學生前側(cè)平衡能力的差異水平。
由實驗前,測試結果可看出(見表1):對照組的動態(tài)平衡指標為:(18.72±4.32)m,靜態(tài)平衡指標為:(19.98±5.0)s;實驗組的動態(tài)平衡指標為:(17.52±4.22)m,靜態(tài)平衡指標為:(18.23±4.0)s。從以上指標可以得出: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平衡能力水平相近,無明顯差異(P>0.05)。
由實驗后,測試結果可看出(見表2):對照組的動態(tài)平衡指標為:(6.28±2.93)m,靜態(tài)平衡指標為:(5.32±1.73)s;實驗組的動態(tài)平衡指標為:(9.45±3.62)m,靜態(tài)平衡指標為:(8.61±1.74)s。從以上指標可以得出:實驗組的學生通過16周的輪滑運動學習后,在動態(tài)平衡能力上,比對照組的學生增加了3.17 m,在靜態(tài)平衡能力上,比對照組的學生增加了3.29 s,可以看出:經(jīng)過16周的學習,實驗組的學生平衡能力比對照組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具有顯著性的意義(P<0.01)。
學生輪滑水平的高低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平衡能力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輪滑水平,必須先從平衡能力著手。該論文通過實驗,得出一套訓練方案,以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強化學生下肢支撐能力和身體協(xié)調(diào)性,促進下肢力量素質(zhì)的發(fā)展,以便更好地完成整套技術動作的學習。
進入了輪上教育訓練階段后,應強化課程組織能力和安全保護意識。前兩期課程教學階段應采用雙人相互配合練習,以保證練習者(初學者)能夠在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應注意的是女大學生中不同人中有不同的支撐平衡能力差原因,在進行平衡支撐訓練法時要區(qū)別對待,根據(jù)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科學地實施教學方法,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按照有易到難的次序有序地進行實施,逐漸增加課程的難度,做到有選擇性地、有針對性地合理教學。
[1]楊波,王永祥.速度滑冰支撐平衡能力的教學方法[J].冰雪運動,2004(7):40-42.
[2]王海,王權軍.“念動訓練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04(7):134-135.
[3]王海,宋得海.輪滑分組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的運動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5(6):86.
[4]侯建鵬.速滑“課內(nèi)與課外”結合式教學探究[J].冰雪運動,2007,29(1):57-59.
[5]馮鐵南.小集團教學模式在速滑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冰雪運動,2007,29(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