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昀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體育部 四川廣漢 618307)
隨著西部大開發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西部地區正在經歷著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模式快速轉型之中。西部地區民眾的思維模式、行為觀念、生活方式也都隨之變遷,越來越多的民眾將體育活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的一個中心城市,對整個西部地區發展具有較強的輻射,吸引及帶動作用,哪些因素將會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值得討論和商榷的,而內因是影響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研究征集了眾多專家、教授的意見,認為,在成都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下,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驅動力是:經濟狀況、消費觀念、文化素質、體育價值觀念。該文的研究就集中在這一維度上,力圖從內部環境來揭示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因素。
由于經濟狀況對群眾參加體育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個區縣2014年人均GDP為分層抽樣的標準,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抽取錦江區、新津縣、崇州市3個區縣16周歲及以上的城鄉居民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社會體育健身與娛樂活動情況進行調查。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錄的相關期刊論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關理論專著,為該研究在理論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據與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927份,回收率達96.35%,其中有效問卷1830份,有效率為94.97%。四川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眾多專家對問卷的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進行檢驗,對問卷所設問題確認率較高,通過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相關系數大于0.8,調查的材料可靠,真實度較高。
1.2.3 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我國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標準劃定為: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時間持續30分鐘及以上,每次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1]。調查顯示,在1830份有效問卷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為708人,可知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7%,其比例略高于全國水平(31.2%)[2]。在分析經濟狀況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時,采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個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兩個指標來進行評價。
表1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個人月收入
表2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家庭月收入
表3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年體育消費
表4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體育消費結構
表5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與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受教育程度比較
表6 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
從個人月收入來看,總體趨勢是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呈“波浪型”逐步攀升,在“6000~9000元”段有小幅回落,在“12000元以上”段達到峰值。(如表1)
從家庭月收入分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基本呈馬鞍狀分布,比例最低點為收入最低段“6000元以下”,在“9000~12000元”段達到峰值,比例為34.9%,此后隨家庭月收入的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逐步遞減。(如表2)
綜上分析得知,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與個人月收入呈正向相關,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與家庭月收入雖然未表現出正向相關,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峰值為家庭月收入“9000~12000元”段這個較高收入等級,更高收入段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幾近于20%。通過以上路徑分析,可以推論經濟狀況的確影響著成都市群眾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經濟狀況是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要形成穩定的體育參與人口,還需要進行多層面,多視角的因素分析。正如有分析認為:經濟因素對中國體育人口形成影響是直接而突出的,中國體育人口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經濟的發展[3]。
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必將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的重大變革,從而引起體育娛樂服務消費需求的增長[4]。成都市大眾的消費觀念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的拓展與延伸。
通過成都市群眾在用于個人發展和享受消費需求的調查分析,僅有32.4%的群眾選擇并進行了與體育相關聯的消費,在問卷所設計的8個選項中的,排列在第5位,說明體育消費還不能被成都市大眾所接受,而排列在前4位均為中國文化中較為傳統的消費形式,分別為居住、食品、衣著、子女教育費用。由此推論:成都市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上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使得成都市群眾在其地域文化中更加強烈的傳承著我國社會傳統的意識形態,而這些傳統意識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成都市群眾對新興、前沿的消費方式的認可和接受,體育消費作為一種前沿的消費形式,勢必受到影響。
研究通過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體育消費金額和體育消費結構來論證體育消費觀念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通過分析可知,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體育消費,只有15.1%的體育消費在“500元以下”段,“1000~1500元”段的選擇率最高,達到28.6%,各個消費金額段的比例較為均衡可見。全國的調查統計結果高達58.5%的人全年消費總額在500元之內[5],可見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體育消費水平高于全國體育鍛煉人群的體育消費水平。(如表3)
體育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在體育消費過程中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體育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體育消費結構劃可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參與型體育消費與觀賞型體育消費。
分析顯示,成都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體育消費結構依然以傳統的實物型消費為主體,主要集中于購買運動器材和運動服裝,受新網絡媒體的影響,訂閱體育報刊雜志的比例甚少。參與型消費的比例達31.8%,主要用于參加不同類型的健身健美、戶外運動等活動。觀賞型消費投入較少,一方面由于消費觀念的取向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成都市所舉辦的高水平運動賽事甚少,2014年成都市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僅有15個,且多為較邊緣化的賽事,勢必影響群眾的觀賞興趣。體育消費結構過度傾向于實物型消費,導致體育消費結構出現失衡的現象,但隨著成都市大眾意識形態的轉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有迅速發展的趨勢。另外,在體育消費結構的全部12個選項中,平均選項數為4.7項。這在一定程度上從逆向驗證了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體育消費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和均衡時,其與體育活動親和度將更為密切。(如表4)
文化素質在人們意識中的不斷積淀將固化為穩定的思維模式,進而內化成個性化的文化理念。由于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是多源的,那么文化素質可理解為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根源。群眾體育藍皮書: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4)認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率與學歷呈基本正向相關。在該研究中,將文化素質轉化為受教育程度來進行分析。
數據所示: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受教育程度,其比例呈“馬鞍狀”分布,峰值出現在“初中”和“高中(中專)”兩個學歷段,說明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受教育程度分布主要集中于中等學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受教育程度,雖然比例最高值仍然為“高中(中專)”學歷段,但“本(專)科”學歷段的比例也達到了28.4%,這兩個學歷段的比例和達到64.8%,說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受教育程度主要分布于中高等學歷,受教育程度水平略高于非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碩士學歷水平的群體,由于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性質的原因,參與體育運動的比例較低。(如表5)
日本學者佐伯聰夫在回顧日本大眾體育發展過程中指出:“經濟的增長并不是大眾體育發展的惟一社會基礎,價值觀念是一個影響體育參與尤為重要的因素”[6]。我國也有類似觀點認為:體育觀念可理解為行為主體對體育的看法和態度,它是制約群眾體育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7]。我國正處于社會迅速轉型時期,而成都市正經歷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戰略發展機遇。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新的思潮將沖擊成都市大眾原有價值觀,并開始逐漸構建新的,符合時代變遷的價值模式。體育價值觀作為人生價值觀的下位層面,也勢必會受到沖擊和轉變。
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參加體育活動的前3位動機為:增加體力和健康,散心解悶、消遣娛樂,增加與朋友情感交流。中選頻率在20%以上的選項有7項,可以看出參加體育活動動因(體育價值觀)呈現出多元性的特征和發展趨勢。觀察數據得知:與生理健康相關的價值取向總和為130.6%(排序1、5、6、9、11);與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相關的價值取向總和為145.9%(排序2、3、7、8、10)。分析得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心理和社會健康價值取向總和高于生理健康價值取向總和,驗證了成都市大眾參加體育活動的體育價值觀呈多元性特征,說明了成都市大眾更注重體育活動所蘊涵的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的價值。(如表6)
(1)經濟狀況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率卻未與家庭月收入呈正向分布。說明經濟狀況是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要形成穩定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并逐步擴大這一“亞人口”群體的數量和比例,還需要進行多層面,多視角的因素分析。
(2)一定量的體育消費支出,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體育活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成都市整體經濟環境的良性發展,加上大眾消費觀念的不斷革新,使得成都市體育消費水平高于全國整體水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化和均衡化,并符合體育消費的個性化、多元化趨勢。由此推論,體育消費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如何拓寬體育消費領域,優化體育消費結構,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3)成都市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水平和程度與文化素質基本正向相關。為增強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建議應把中、高等學歷人群作為突破口,由此帶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但不能割裂事物統一聯系的觀點,由于文化素質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是隱性而間接的,需要通過由文化素質影響的經濟收入、體育價值觀念等因素來間接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的發展。這需要運用統一聯系的理念進一步認識和分析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4)成都市群眾的體育價值觀正在逐步建立和發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具備較為和諧的體育價值觀,對健康的認識沖破了傳統的生理健康范疇,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的全新四維健康觀較為匹配。從而顯現出成都市體育活動參加者的體育價值觀呈多元性特征。但也應清醒認識,體育價值觀作為一種新型價值觀念,它的形成和完善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與當地經濟和事業等同步進行,循序漸進的逐步形成成都市群眾的體育價值觀念。
[1]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公報[EB/OL].http://w w w.gov.cn/test/2012-04/19/content_2117453.htm.
[2]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14年6~69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調查結果[EB/OL].http://ww w.fitness.org.cn/new s/201486/n7248668.html.
[3]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76.
[4]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48.
[6]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45.
[7]胡利軍,楊遠波.社會經濟發展與國民體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