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軒

田軒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助理。
目前,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達到8 0%以上,銀行資產占全部金融資產的比重超過9 0%。這種格局反映了銀行體系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強大功能,也反映了金融市場層次單一和體制機制缺陷。
2015 年,中國經濟仍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因素,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目前,市場利率低位運行,流動性整體相對寬松,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財政部以及發改委等都重點強調了投資對穩定經濟的重要作用,但是,市場仍面臨著復雜的運行環境,經濟的弱勢格局仍在延續。雖然貨幣政策相對寬松,前期刺激政策形成的產能過剩,使得實體經濟不能對經濟政策做出及時調整,資金滯留在金融領域,企業仍然面臨較高的融資成本,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因此,擴大金融開放,實施創新驅動成為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關鍵。
新華社9月17日授權發布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擴大金融開放,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放寬證券業股比限制,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金融開放與改革,將對銀行及證券等金融中介機構的現有經營方式帶來改變,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目前,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達到80%以上,銀行資產占全部金融資產的比重超過90%。這種格局反映了銀行體系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強大功能,也反映了金融市場層次單一和體制機制缺陷。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創業創新是一項長期性、回報不確定、風險高的投資活動,商業銀行盈利和資產安全考核壓力使得亟需資金的中小微型創業創新企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追求高凈值客戶群的傳統銀行體制難以解決創業創新融資需求。
加快銀行對外開放,銀行之間競爭日益加劇,將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的研究團隊于2014年發表在世界頂級金融學術雜志 《金融經濟學期刊》的研究發現,銀行競爭能增加急需外部融資而資源有限的私營公司創新產出和創新質量。因此,改變服務中小企業觀念,優化產品創新和服務管理將是銀行業面臨的首要任務。中國1500萬中小微企業的具大融資需求以及對銀行的依賴程度,將為銀行帶來巨大的利益。銀行可以利用先進的服務平臺和技術優勢等基礎設施,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商業模式和風險管理,來補償開發產品和服務中小企業的固定成本和轉換成本。如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合作設計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流程,建立小微企業評分卡信貸業務,提高了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和申貸獲得率。
同時,給予服務創業創新銀行適當的成本優惠,如營業稅、所得稅的減免,增加銀行可貸款資金;對銀行支持創新企業產生的不良資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營造創業創新的金融支持氛圍,容忍失敗,才能使創業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的一種新動力。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互聯網金融涵蓋所有利用互聯網技術,去掉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交易場所等中介機構或中介市場的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但金融的核心功能不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創造了新型的創業創新融資模式,其便利支付和信息處理優勢,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金融互聯網化、移動支付、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是常見的形式。
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做為信息中介平臺,改變了創業創新企業對傳統銀行借貸等金融中介的依賴,跨越地域限制,使資金需求者和出資人直接交流,定價方式和期限選擇更加靈活,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創新融資的去中介化,利用直接融資越來越普遍。哈佛大學Lerner教授研究團隊 (2014)曾發現,成長資本去中介化可以為有限合伙人節省向普通合伙人支付的管理費用、附帶權益或業績提成及其他費用,這部分費用約占風險投資的17%,而且投資業績超過相應的公開市場指數回報。這里的成長資本包括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家族財富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
互聯網金融的反饋效應可以影響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速度。創業創新項目一般需有足夠出資人投標或出資才能獲得融資,創業創新項目的創新性、市場需求或實用價值經過社會公眾的篩選,相對于政府資助,銀行貸款項目更可能成功。通過傳統融資渠道,一個產品創意或方案很難獲得資金,互聯網金融可以使得有價值的創意或產品盡快獲得資金。
但是,創業者和出資人利益不一致問題對創業創新會產生不利影響。出資人盲目追求回報而試圖殺雞取卵,創業者利用自身信息優勢而犧牲出資人利益;投資后的項目進展定期匯報,如資金使用、產品開發、人員變更等才能使創業創新過程更加流暢。
互聯網金融在緩解創業創新融資難題的同時,風險問題不容忽視,如違約風險,信息風險,退出風險和法律風險等。一旦項目失敗或其他原因導致籌資人不能按期償付,出資人權益難以獲得保障,引入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風險救濟措施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降低了參與人的門檻,出資人缺乏足夠的信息獲取、風險判斷和定價能力,甚至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加大了投資失敗風險。因此,通過規范網絡平臺的信息披露要求,利用大數據技術評估融資者信用,投資者教育和適當性要求來降低信息風險。在中國,互聯網金融還面臨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股票的法律風險,2012年美國 《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案》對規范股權眾籌的做法值得借鑒,該法案基于美國強大的征信系統和良好的證券監管機制,對眾籌融資參與方權利和業務進行規定,以達到保護投資者和促進投融資兩者的平衡。
根據路透社統計,中國已成為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2013年申請發明專利約63萬件,比美國多20多萬。盡管我國創新增長迅速,但企業平均專利產出不及美國的1/4,仍有巨大潛力。筆者的研究團隊 (2015)研究發現深化改革釋放企業創新潛力的成果,股權分置改革后,國有企業創新產出相對民營企業增加11.5%。因此,以金融開放為契機,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探索內涵式發展道路,是實施國家創新戰略,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必由之路。
中國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廣東、福建和天津自貿區的金融改革成就帶來的輻射效應和經驗推廣已初見成效,如2015年5月北京市在服務業六大領域的開放試點,以科學研究領域為核心,復制自貿區金融改革經驗,建設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探索科技企業境外投資管理制度創新,簡化中關村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手續,促進企業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形成了國內外社會組織協同創新、相互促進的良好環境。
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投資銀行的設立和運行,也為探索國際投融資合作機制,推進 “一帶一路”國家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擴大金融開放,開展國際合作中,人才與觀念將是最大的挑戰。吸引和培養具有國際經驗和視野、勇于創新的人才,加快從事國際合作的社會化專業隊伍建設,打造對外開放戰略智庫,才能更好的利用國際資源,支持創業創新,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金融與經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擴大金融開放,參與國際合作,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為創業創新提供金融支持,才能為創新驅動,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實現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