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希淼

從各家銀行半年報看,凈利潤增長和撥備前利潤增長的差距較大,凈利潤增速放緩,但撥備前利潤增長較快。
在全球經濟發展陷入危機、國內經濟趨于疲軟的情況下,銀行業這樣的強周期行業的確難以獨善其身。
近日,多家上市銀行先后發布了2015年中期業績報告。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銀行的利潤增長情況備受關注。的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上市銀行尤其是幾家大型銀行,利潤增長的速度逐步趨緩。剛剛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等四家大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7%、0.5%、1.5%、1.69%,均在2%以下,為近些年來的最低水平。而且,預計下半年利潤增長的壓力仍然較大。
利潤是反映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利潤增速放緩給銀行業帶來了不少的壓力與挑戰。這的確需要引起重視。但是,有觀點以此就推斷出銀行盈利能力下降,未免與事實不符,顯得有點草率。
其實,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早在意料之中,我們要未雨綢繆,但不用杞人憂天。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商業銀行仍然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必須澄清一點的是,上市銀行的利潤無論是稅前利潤還是凈利潤,都沒有下降,利潤仍然在持續增長,放緩的只是增長的速度。如工商銀行,今年上半年實現撥備前利潤2366億元,在比上年同期多計提178億元的撥備后,實現凈利潤1494億元。按照這樣的節奏,預計今年全年工商銀行的凈利潤將超過3000億元,盈利能力仍然是 “杠杠的”。
英國 《銀行家》雜志 “全球銀行1000強”在全球銀行業具有廣泛影響,被視為評估全球銀行綜合實力的重要參考。今年7月份,該雜志公布了2015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我國內地共有117家中資銀行入圍,較去年增加7家。其中,躋身前100名的中資銀行有16家,比去年增加1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還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上市銀行利潤增速的放緩事出有因。
從客觀因素看,這是經濟新常態在銀行業的正常反映。近年來,在全球經濟發展陷入危機、國內經濟趨于疲軟的情況下,銀行業這樣的強周期行業的確難以獨善其身。一個突出的影響是,不少企業經營面臨困境,不良貸款上升較快,吞噬了銀行的不少利潤。這其實是銀行體系為全國經濟下行和產業轉型升級在買單。
從去年11月開始,央行已經連續進行了5次降息,其中一次還是貸款利率降幅大于存款利率降幅的非對稱降息,這對銀行利潤增長帶來不少影響。據工商銀行測算,僅他們一家,5次降息就少增了利潤270億元。這實際上是將銀行的利潤轉移到實體經濟了。
從主觀原因看,這是銀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在實體經濟面臨較大困難的時候,部分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減免各項收費等方式,主動為企業減負,努力緩解 “融資難”、 “融資貴”現象。從半年報看,不少上市銀行的存貸利差呈現逐步收窄的趨勢,這其中就有銀行主動而為的因素。如中國銀行,據介紹,由于持續減免了各類服務項目收費,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了3.5%。商業銀行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銀行主動讓利于企業,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有力舉措,是風雨同舟的具體體現。
利潤增速的放緩,還反映了商業銀行審慎、穩健的經營理念。由于不良貸款增長較快,不少銀行為此計提了充足的撥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一部分利潤。以工商銀行為例,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多計提了178億元的不良貸款撥備,如果撥備計提與去年同期持平,其撥備前的利潤則比上年同期增長8.4%。撥備覆蓋率是實際上銀行貸款可能發生的呆、壞賬準備金的使用比率,充足的撥備反映了銀行財務穩健、風險可控。
與此同時,在商業銀行利潤增速放緩的現象之后,我們還會發現,銀行盈利結構持續改善,業務轉型、綜合經營正在為盈利增長帶來新的契機:
一是業務轉型不斷加速,推動了盈利平穩增長。如工商銀行,上半年零售銀行業務對營業貢獻度接近4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5個百分點,抗周期性強、利潤貢獻穩定的特性更加凸顯。在新常態下,大零售銀行業務將成為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
二是綜合經營成效顯現,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如平安銀行,上半年實現非利息凈收入154.57億元,其中投行業務收入36.95億元,同比增幅154%;托管費收入15.19億元,同比增幅157%。非利息凈收入占比達到33.19%的歷史新高。
總體而言,從各家銀行半年報看,凈利潤增長和撥備前利潤增長的差距較大,凈利潤增速放緩,但撥備前利潤增長較快。我們可以發現,上市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凈手續費等指標仍然保持平穩積極的增長。
以2014年為例,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速達到21%,對利潤的增長貢獻度達5.98%,超過凈利息收入3.75%的貢獻度。這得益于各行將中間業務收入作為提升盈利能力、擴大利潤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代理與管理業務 (各類理財、資產托管、收付委托等)以及咨詢顧問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等),并采取一系列盈余管理措施,壓縮營業業務及管理費用,合理調節減值損失準備,穩定和降低經營費用開支比重。
這也充分說明,在新常態下,經過多年改革與積累,上市銀行乃至多數商業銀行在重壓之下仍有較強的韌性,具備了加快發展、轉型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正如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中期業績報告會上所說: “中國經濟將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勢頭,銀行的轉型和業務創新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危機到來的時候,很多人看到了“危”,而聰明人不但看到了 “危”更看到了“機”。轉危為機,商業銀行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