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0002)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桂松干渠下苑段(樁號41 +368 ~41 +897)軟基渠道穿越區為一半封閉的巖溶有水槽谷(洼地),場地區附近最高山頭高程位1385.8m,最低為水淹壩的地表高程1246m,洼地與山頂相對高差為139.8 m。
2.1.1 地形地貌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桂松干渠下苑段(樁號41 +368 ~41 +897)軟基渠道穿越區為一半封閉巖溶有水槽谷內(洼地),渠道走向為N40 ~100°E,洼地長軸方向為N65°E,場地區附近最高山頭高程位1 385.8 m,場區最低為水淹壩的地表高程1 246 m,洼地與山頂相對高差為139.8 m[1]。
2.1.2 地層巖性
據地表地質測繪及渠道局部施工開挖揭露,工程區主要地層巖性自上而下分別為:
1)覆蓋層(Q):
湖沼積層(Ql+h),主要為黑、灰褐色淤泥質黏土,具有層理構造,多為軟塑狀態,局部可塑或流塑狀態,厚2 ~5.5 m。
2)基巖:
下伏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中統的黃龍群(C2hn),巖性為深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生物碎屑灰巖,上部含燧石,局部含泥質及白云質[2]。
2.1.3 地質構造
工程區主要位于山京向斜的北東翼,在構造上主要表現為單斜構造,工程區未發現有大的斷裂構造通過,巖層產狀為255 ~295°∠20 ~25°。
場區位于一簸箕形的巖溶有水槽谷內,屬匯水區,在有水槽谷上游側(吳家苑附近)出露有兩個巖溶泉,總流量在20 ~30L/s 左右,且在洪水季節下游排泄不暢,經常導致巖溶槽谷內積滿水,大量的有機物及第四系覆蓋層在水的長期浸泡軟化下,而形成淤泥質黏土。因此需對該段渠道進行特殊處理,地質專業主要查明以下兩方面的問題:①查明軟土的性質及厚度;②提出建議方案。
根據勘探資料揭露,覆蓋層厚4 ~6 m,上部0.5 m左右為灰黑色耕植土,可塑狀態;中下部為深灰色軟塑~流塑狀淤泥質黏土,底部為黃色軟塑狀黏土;下伏基巖為黃龍群的灰巖[3]。
根據現場原位試驗統計分析可知,軟基段(樁號41 +368 ~41 +897)第四系覆蓋層的承載力為:Fk(0~2)=10 ~70 kPa,Fk(2 ~3)=70 ~100 kPa,即0~2 m范圍內的軟土承載力<70 kPa,2 ~3 m范圍內的軟土承載力在70 ~100 kPa,下部的黏土承載力在100 ~150 kPa。
1)覆蓋層:湖沼積層(Ql+h)以灰黑色淤泥質黏土為主,軟塑~流塑狀,埋深4.0 ~5.5 m,天然含水量ω = 36 ~53.9%,密度1.64 ~1.86g/cm3,比重2.71 ~2.72,液限ωL = 43 ~63.8%,塑限ωP =19.4% ~30%,塑性指數IL =23.6 ~34.8,天然孔隙比e =0.9815 ~1.4917,壓縮系數a0.1 -0.2 =0.31~0.51MPa-1,壓 縮 模 量 Es0.1 - 0.2 = 5.0 ~6.8 MPa,根據輕型動力觸探資料顯示,場地區第四系覆蓋層的承載力標準值Fk =0.05 ~0.08 MPa。
綜上所述,該段覆蓋層主要為淤泥質黏土層,呈可塑~流塑狀,不能作為渠基的基底持力層,建議采用碎石樁擠密置換或直接采用強風化的灰巖作為渠道基礎。
2)基巖C2hn:主要為中厚層灰巖,強風化巖體厚3 ~5m,建議選擇強風化巖體作為軟基段渠道地基的基礎持力層。
本階段取土樣7 組進行室內試驗,據試驗資料,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進行驗算,經綜合分析推薦各層主要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軟基段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覆蓋層多呈軟塑~流塑狀態,其含水率高、穩定性較差,施工難度大。

表1 各層主要物理學參數
據前所述,軟基段第四系覆蓋層厚4 ~6 m,由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覆蓋層多呈軟塑~流塑狀態,其含水率高、穩定性較差,渠道開挖多在覆蓋層間進行,在施工期間地表及地下水對基礎開挖影響較大。
針對軟基段的巖土結構特點,對覆蓋層的開挖作如下兩種方案建議:
1)加大渠道開挖邊坡,利用土體自身強度保持邊坡穩定,建議開挖坡比1∶2.5 ~1∶3,建議在枯竭施工,施工過程中除保證以上開挖支護處理措施外,還需要結合“分層、分塊”,“邊挖邊砌”的開挖方法,建議每50 m設置一個集水井,并配備相應的水泵,及時的作好抽排水處理;開挖土方應隨挖隨清理,渠道兩側不能夠堆放渣體及其他較重設備。該方案征地面積多,抽排水費用高。
2)渠道兩側固結(高壓旋噴樁支護)支護兩側邊坡,以保證邊坡穩定性;固結后需要結合“分層、分塊”,“邊挖邊砌”的開挖方法,及時的作好抽排水處理;開挖土方應隨挖隨清理,渠道兩側不能夠堆放渣體及其他較重設備。該方案能夠大量減少兩側滲水量,但施工較為復雜,施工費用高,汛期不建議施工。
設計綜合各方面因素后采取渠道兩側固結(高壓旋噴樁支護)方案做為軟基渠道開挖的特殊處理方式,該方案雖然投資增加較多,但是該方案能減少土方開挖及回填量,能減少占地,也能減少開挖工程中降排水工作量,更有能效保證渠道開挖及基坑內施工安全,能夠使本段渠道工程順利進行。
施工單位根據設計兩側固結(高壓旋噴樁支護)方案在枯竭開挖軟基渠道,在施工過程中除局部因溶溝溶槽覆蓋層變厚、渠道兩側邊坡除少量垮塌外,未出現大的工程地質問題及施工安全問題,并順利完成。
[1]徐峻嶺. 引硫濟金引水隧洞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研究[J].西北水電,1997(01):45 -47.
[2]楊德軍,蒙玉霖. 格魯吉亞卡杜里水電站引水隧洞巖體工程地質分析[J]. 四川水力發電,2004(04):23 -24.
[3]劉小偉. 引洮工程紅層軟巖隧洞工程地質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