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豬糧比一直是生豬養殖贏利的晴雨表,而通過保險杠桿對這張晴雨表進行托底,在豬糧比跌至約定數值以下時觸發保險賠付,從而降低養殖戶的風險,增強其從業信心,也有利于產業構建。
毫無疑問,這種機制了卻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以浙江衢州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試點為例,每頭單豬保險金額為1350元,在滿足約定的5.4∶1的起賠標準后,養殖戶可以通過報案保險理賠的方式獲得相應保險金,從而減少甚至攤平虧損。從通俗的角度來說,不虧本的買賣自然人皆樂從。
然而,這種價格指數并不意味著在養殖戶與保險公司之間是一場零和游戲。保險的射幸性在于,當約定的豬糧比條件未出現時,保險公司得到保險費是穩賺而不虧。同樣以浙江衢州試點為例,1.4%的保險費率,即每頭生豬能獲得18.9元保費,當保險出現規模效應的時候,保險公司的利潤仍然相當可觀。
實現這種價格指數保險,雖然最終要由市場唱戲,但起初還在于政府搭臺。衢州實行由省、區財政各補貼30%的保險機制,降低了相應的保險費用,可以說給養殖戶上了另一道保險,是一種大扶持。其更加積極的意義在于這種補貼資金總量并不算龐大,卻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單純的補貼更值得推介。
價格指數保險借鑒意義在于,通過金融保險杠桿的作用,以政府扶持、小額保單、快速理賠的方式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風險,帶動了生豬養殖的積極性,完善了經濟結構,這種保險介入與政策扶持結合的方式對養殖大省來說頗具指導和借鑒意義。
同樣,對于畜牧業中高風險的蛋類產品、家禽養殖等,通過尋找多方均能接受的指數進行保險介入和金融扶持,也能降低養殖風險,保障養殖戶權益。只是尋找相應的依托、相應的指數以及衡量相應的保險系數還需市場的進一步檢驗和校準,但這并不能掩蓋這種模式的深層推廣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指數保險本是降低價格風險的兜底機制,但可能難以避免刺激市場盲目擴大生產的副作用,甚至出現更多良莠不齊的分散養殖。而這不僅拉低養殖質量,也可能由于總量增加對市場價格產生不良的沖擊。因此,機制雖好,但在實踐中也需注意向規模化養殖和規范化養殖進行傾斜,不要變成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