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云
算盤,這個古老的運算工具在當今年輕人心中的印象,大概只是從電影電視上看到的賬房先生,身穿長袍、戴著一副黑色圓框老花鏡、手指扒拉著黑色七珠老算盤,看人時眼睛從老花鏡框的上方看這樣一副摸樣。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前參加工作的金融工作者還著實與算盤打了不少年頭的交道,尤其是會計人員。
我是八十年代中期參加工作的,在上財校的時候還代表學校參加過不少次珠算比賽呢,直到現在用加減法還是習慣用這個跟隨了我近30年的只用拇指和食指撥的五珠小算盤。
回首人民銀行石嘴山中支建行5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古老的算盤、傳統的手工復寫紙、手工記賬的賬簿、儲蓄利息“查算表”等在金融沿革的歷史進程中曾發揮過不小的功效,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手工記賬情景還歷歷在目。
1985年是人民銀行正式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第一年,恰巧同年我從財校畢業分配到石嘴山市人民銀行營業室從事會計、國庫、聯行、綜合等工作,那時全部手工操作,每逢季末月20日是銀行計息日,這天業務人員是必須加班的,各柜核算人員各自拿著自己的賬本要用算盤迅速打出計息積數:只見大家左手翻賬頁、握著筆的右手在噼里啪啦打著算盤,直至分戶賬與總賬積數相符,才能開始計算利息,有時總分賬為差一分錢不平有可能找到半夜。利息計算完經復核員復核后,還要連夜手工制作一式三聯的復寫式記賬傳票,每套憑證要一張一張做好會計記賬分錄、編好號,以備次日一早入賬用。而今這些活全部由電腦替代,尤其是計息原來幾個人需要忙碌一晚上的工作,計算機只需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即可完成。
記得在干國庫業務時,每逢每月10日左右繳稅高峰期,各商業銀行(那時叫專業銀行)通過同城票據交換把稅票提到人民銀行,國庫人員面對這一摞摞的稅票先是像擺攤兒似的按款、項手工分開,再一張張用算盤核打總額,由于當時稅票全部手工填制(一式七聯),最后幾聯很難看清,因此很容易打錯,一沓稅票往往需兩三遍核打,總分核對正確后,還要按不同級次、不同的上劃、留成比例手工計算分成,再按“編制記賬憑證→記款項分戶賬→編制科目日結單→匯總平衡→記總賬→編制日報表”等程序處理,流程長,既費時又費力。一天下來到了營業終了看看辦公桌,那真是鋼筆、鉛筆、圓珠筆、紅藍復寫紙、算盤,一應俱全,手也被復寫紙染得紅一塊紫一塊,有時連手都顧不上洗便匆匆奔往汽車站趕班車,那時像石嘴山這樣的小城市一天沒有市區公交車,只有各大中型國營企業單位班車,7點左右的末班車趕不上就回不了家了,哪像如今擁有私家車和遍地都是的“的士”這么方便。說實話有時在趕往車站的路上看到騎自行車的人時,真想說聲:同志,能否帶我一截兒路。
在干聯行業務時,至今還難以忘懷的除了比較繞人的聯行賬務外,每天清早第一件事就是“劃報單”,不僅要熟記上百個經常有匯劃往來業務行的“聯行行號”,還要按照資金匯入地的不同手工書寫聯行信封,少則幾十個,多則幾百個,手臂寫的又酸又麻(不過地理知識在那個階段倒是增長了不少,全國的大部分市縣地址基本上都在筆下掠過),最后是粘信封、貼郵票、登記發信登記簿、再騎自行車到郵局發信……而今這一系列的人工程序均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的電腦鍵盤一按,瞬間到賬。
2014年是我們偉大祖國65華誕,祖國處處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各條戰線60年多來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銀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經過50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重大變革,分工更加細致、職責更加明確,業務水平、電子化程度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辦公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原來的三層小樓不足2000平方米基礎上建起了9層近萬平米的辦公大樓;原來低矮擁擠的地下發行庫如今變得寬敞明亮,設施現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電腦還只是聽說過的新鮮玩藝如今全轄近200名職工基本人手一臺,辦公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無紙化,Notes系統平臺給全國人行系統職工搭建起一座互相交流溝通的橋梁,使人頓覺距離再也不是妨礙人們交流的障礙;
——由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大小額支付系統”已在石嘴山地區各金融機構安全運行多年,以前異地匯劃款項靠郵寄信件(一般一周時間)、電匯也得三天到賬,而今幾秒鐘即可完成,手工聯行報單、聯行信封這些資金匯劃工具像算盤一樣成了歷史的產物。
——經過幾代國庫人的努力,“財、稅、庫、行橫向聯網”這個牽扯點多、面廣、難度大的系統工程,終于在全國全面鋪開,十幾年前連做夢都不敢想的納稅人足不出戶便可全程辦完納稅手續如今成了現實;TCBS(國庫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已于2010年8月在寧夏全區各地市縣全面上線,這標志著寧夏所有最基層的國庫部門都成為了人民銀行總行國庫局的一個營業網點,當天收繳的中央級稅款瞬時即可集中到中央國庫,再不需要國庫人整天埋在稅票堆里分呀打呀,最終以信件形式逐級通過聯行劃至中央國庫;如今已基本實現稅票截留,人行國庫不見實物稅票便可完成庫款入庫;財政每月向公務員發放工資款再也不需一筆一筆用劃撥憑證人工穿梭于財政、國庫、商業銀行之間,取而代之的是“鍵盤一點”工資即可從國庫到了每個人的工資卡(折)上,各預算單位的劃撥款項直接由國庫通過支付系統瞬間便到經銷商賬上。
——原來的計息日結計利息、月底做報表加班順利則半天,不順利得一天,如今只是幾分鐘的事情,原來手工做報表容易串行,寫錯一個數字整個報表為了美觀得從頭再做,如今全是打印出來的既美觀又整齊劃一的報表。
——原來單位發工資,先從銀行提出來、再按工資表整理配款后,每個職工簽字領取,留出生活費后結余部分再到銀行存上,消費時再從銀行取出等等,儲蓄人員是個個忙得連衛生間都顧不上去,到頭來是儲蓄存款只見發生額猛增不見余額增加。如今各行推出的五花八門、不同用途的信用卡、銀聯卡、借記卡、貸記卡、公務卡等等,每家每戶都有幾個,不僅在國內進商場、逛超市可以分文不帶直接刷卡消費,而且出國也可以刷中國銀聯卡,真叫個爽啊!
如今,古老的算盤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迅猛到來,雖然漸漸淡出會計核算領域,但筆者堅信,它不會徹底消失,只不過功能從原來的核算領域逐漸演變為開發兒童智力和加強心算功能的益智工具,說不定它還有更多有益的功能等待人們去開發。
責任編輯、校對:張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