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松++馬聰羽
春姑娘的腳步雖然已經邁入四月下旬,洛陽的牡丹依然在燦然怒放,紅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黃的像金……大街小巷車水馬龍,游人如織,摩肩接踵,真可謂“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之人皆若狂”。
數百萬中外游客云集洛陽,讓這座“千年帝都”更顯繁華。而位于該市瀍河區啟明北路和310國道交叉處的洛陽通河農副產品物流園區(簡稱通河園區)的熱鬧景象卻也不輸于市區。前來交易的車輛排成了長龍,堆得小山樣的冬瓜在明媚的陽光下泛著白光,青翠碧綠的黃瓜使人垂涎欲滴,瑪瑙般的西紅柿玲瓏剔透……
園區總經理閆安徽對記者說,通河園區是南菜北調、東菜西輸的重要集散地,到這里經營的客商來自山東、安徽、四川、陜西、山西、河北、內蒙古、甘肅、湖北、海南、浙江、云南、上海等省(市、區)以及河南本省的鄭州、焦作、三門峽、平頂山、南陽、濟源、周口等城市。
洛陽市農副產品行業協會副會長鄭金丁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系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侯集鎮人,從1992年起就在洛陽經營蔬菜。他一開始在洛陽市西工蔬菜批發市場,1996年西工蔬菜批發市場被取締后,轉入中原蔬菜批發市場。2013年,中原蔬菜批發市場被取締,他才來到通河園區發展。他經營的蔬菜有100多個品種,是洛陽市蔬菜品種最全、交易數量最大的批發商戶之一,年交易額達到3000萬元左右,日交易量最大時達到54萬元。像鄭金丁這樣的大戶在通河有10多家,分別來自河南的南陽、平頂山、洛陽市洛龍區的李樓鄉以及安徽等處。鄭金丁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經營,他在山東、云南、四川、海南、內蒙古、陜西、山西、甘肅等省份都派人常年駐扎進行聯系,以精、細、特菜和反季節蔬菜經營為主。除此之外,鄭金丁還在通河園區經營一個干果調味品商行和一個凍品海鮮商行。他告訴記者說:“我從事蔬菜經營以來,從未做過坑害消費者的事。蔬菜關乎人們餐桌上的安全,作為一個商人,我們不僅要講誠信,更要憑良心!”
金老三,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崔寨鄉人。通河園區自開業以來,他就帶著全家7口人來這里經營蔬菜。他有兩輛卡車,每年經營蔬菜3000余噸。他的經營模式是從產地運過來直銷,一般都從湖北、安徽、山東、山西、河北等省份拉菜。
李前進,河南焦作孟州市城伯鄉人,系城伯鄉人吳寨村前進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社長。社內有村民70余戶,土地300多畝,用來種植苦瓜、黃瓜、西紅柿、絲瓜等無公害大棚蔬菜。他每天都要向通河園區運送蔬菜300多箱,16000斤左右,價值2萬多元。合作社的村民每戶年收入都在6萬元以上。他對記者說:“通河市場環境非常好,沒有人亂收費,沒有人故意刁難,更沒有人克扣我們的錢財!”
在通河園區,李前進只是一個縮影,像他這樣的商戶比比皆是。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近千名附近的村民在通河發了蔬菜財。
張開臣,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人,專門在通河市場做土豆與洋蔥生意,每年營業額達7000萬元。
李長運,今年38歲,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高塘鄉李大寨村人。他于20年前來洛陽做蔬菜批發生意,先后在洛陽的中原菜市場、李樓菜市場經營大蒜與生姜,通河園區開業時他帶領4個孩子和老婆過來了。李長運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平均每天賣出大蒜3噸,交易額1.2萬元;生姜5噸,交易額3萬元。目前,他不但買了汽車,還在洛陽市買了兩套房子。在通河市場,像李長運這樣的安徽臨泉縣老板還有20多個。
河南省汝州市民王玉現在通河園區開業初期就來了,他以經營雜菜為主。4月21日下午,記者在通河園區采訪時,王玉現的5000斤蔬菜已經賣了大半,車上只剩下大蔥、蒜苗和香菜和菠菜四個品種。當天上午因為下雨,菜價遛了下來,頭天還是1.8元一斤的大蔥,當天成了1.5元一斤,頭天還是1.2元一斤的蒜苗,當天成了1元一斤。他說,菠菜在幾天前還是1.3元一斤,當天成了0.5元一斤。
記者在通河園區西頭采訪,發現一位50多歲的安姓大姐買了一三輪車的蔬菜準備離去。記者上前詢問她,這些是批發回去賣的還是自己用的。她笑著說,她是洛陽市東花壇君河灣建筑工地的廚師,每天都要來這里購買200多斤蔬菜回去做菜使用。記者問:“工地附近還有沒有蔬菜批發市場?”她說:“有是有,但我不愿意到那些地方去買。因為通河園區的蔬菜品種多,價格便宜,綠色環保,買了放心!”
位于通河市場A區11排1號的洛陽信譽雜糧大米批發中心也是個洛陽市農副產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老板叫丁建立,是洛陽本地人。該中心成立于20年前,雖然其先后在洛陽的東花壇和中原蔬菜批發市場經營多年,但其經營的雜糧品種也只有6個。自從該中心搬到通河后,生意如朝陽東升,紅紅火火,雜糧以及大米的品種猛增到100多個,僅豆類就有30多個品種,日交易額由原來的不足2萬元增加到10多萬元。
洛陽大張盛德美、丹尼斯、西城量販等連鎖超市,每天都要從通河市場批發蔬菜10多萬斤,以供應洛陽市民。
洛陽市及其周邊地區的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冷藏體系和銷售網絡以及便捷的配送服務,全市農副產品經營一直受到制約。通河物流園區由此應運而生,旨在打造中原首席、豫西北地區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保障優化生產供應,拉動城鄉經濟發展。其主管單位是洛陽通河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該公司于2010年5月10日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董事長劉長河先生是洛陽有名的實力派企業家,市人大代表。通河物流園區是洛陽市人民政府為整合農副產品市場而批準引進的大型農批項目,占地556畝,規劃建筑面積40萬平米,總投資約12億元人民幣,2011年列入河南省農副產品戰列儲備重點工程,同年列為洛陽市“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其規劃建設的基礎設施有三層商鋪1800套,24座交易大棚,10萬平方米配套倉庫,4萬噸冷庫。與其配套的設施有電子商務中心、電子結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監控中心、商住酒店、綜合辦公樓等。通河園區是一個集市場、水果、水產、凍品、糧油、副食、調味、干貨等“八大業態”,和市場交易、冷凍倉儲、物流配送、食品加工、檢驗檢疫、電子結算、遠程商務、物業服務等“八大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一站式、現代化、信息化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通河園區遠離工業集聚地和城市密集圈,緊臨二廣高速及310國道,距洛陽邙山飛機場不足十分鐘路程,交通便利,環境優美。
通河園區項目預計分為三期完成。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經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基礎設施有三層商鋪420套,交易大棚20座,服務區商鋪39間,配套倉庫3萬平方米,恒溫冷庫5000平方米,小型冷庫75個,道路硬化4.5萬平方米,以及配套的電子商務中心、電子結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監控中心、綜合辦公樓等,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農產品市場經營管理體系。該市場的三期工程已經于2014年3月動工,預計在2015年12月竣工。
劉長河先生告訴記者,通河園區自2013年1月試營業以來,已經入駐商戶1100余家,入住率為98%,日市場經營量為2000余噸,日均交易額為1500萬元人民幣,年吞吐量為150萬噸。
通河公司于2013年成為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后,先后榮獲全國農批市場行業“百強市場”、全國綜合類農批市場“五十強市場”和“保障城鄉供應全國優秀市場”稱號;2014年被河南省授予“十強市場”、“文明誠信市場”稱號;2013年春被洛陽市授予“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4年又榮獲洛陽市“文明誠信市場”稱號;2013年12月被河南省列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批零對接”與“電子商務創新”項目試點單位;2014年3月當選為洛陽市農副產品行業協會會長單位。
通河公司為構筑豫西地區農產品安全穩定工業的“護城河”,借助“三個試點”的有利契機,投資5700萬元完善市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電子結算、批零對接(公益配送)和檢驗檢測”戰略。如今,該公司正式開通了“通河商務網站”和“400免費訂購熱線”,實現了資源共享,近遠程配送,網上交易;完成了銀行卡與通河會員卡聯網結算系統對接。市場業務正在穩步向生產源頭和零售終端同步延伸,先后與當地20家農產品生產合作社與基地建立了供銷關系,在洛陽市區內建立了20家便民菜店,先期訂購便民直通車30輛,有效平抑了市場物價,方便了社區市民消費。該公司在洛陽市農業局地指導下,成立了檢驗檢測中心,對進出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全程實施監控,完善了貨源追溯功能機制,有效地保障了豫西地區農產品的安全供應。提前進入現代化、信息化、規范化、規模化運營之列,為實現年交易額120億元、利稅1億元、企業利潤3.5億元的目標創造了條件。
通河園區成立以來,堅持“讓商戶發財、求生存發展”的宗旨,以“服務洛陽、服務三農”為己任,堅持以道德和責任做好農產品安全供應這個天大的事情;講良心,守誠信,為百姓,承擔了洛陽及周邊地區7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交易量、交易額連續兩年雙居洛陽第一。市場內匯聚了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農產品,業務輻射整個豫西地區并進入到山西、陜西境內,是豫西北地區名符其實的“菜籃子”、“米袋子”。
通河園區上線的蔬菜品種近2000個,服務家庭1200余戶,服務企事業單位20個,服務部隊3個、院校3個,供應餐飲企業16家,擁有三級批發商戶21家,通河配送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通河物流有三個特點,一是更惠民:因為與種植基地、供銷社簽約直供,減少了流通環節及損耗、降低了成本——通河的產品以低于其他農貿市場和超市10%-15%的價格供應市民;二是便民:市民只要通過網絡或者400免費電話訂購,電子商務信息平臺會根據訂購信息自動生成采購配送指令,通過集約化分時配送系統,將農產品及時配送到社區門店或客戶指定地點;三是更安全:利用冷鏈運輸技術、完善門店網絡與配送體系,擴大農產品的新鮮周期,憑借園區對配送農產品的溯源管理全覆蓋和二次檢驗檢測,可做到質量追蹤。
劉長河董事長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洛陽通河農副產品物流園區全部建成后,不僅成為帶動豫西北地區農產品大流通的超級綠色航母,而且在直接或者間接帶動周邊地區種植業、養殖業與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同時,可安置10萬農民就業。屆時,將會為服務洛陽百姓、繁榮洛陽經濟、維護洛陽穩定、促進三農增收、解決農民就業等作出重要貢獻!”
洛陽市委常委、農工委書記史秉銳滿懷喜悅地對記者說:“通河園區是洛陽市民真正的菜籃子、米袋子,百姓們每天吃著從通河園區走出的蔬菜及米面油心里格外踏實!”他希望通河園區為全國前100強的農產品企業設立展示窗口,讓通河園區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在第33屆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輯趙澤琨、中國商報社社長范識宇、中華工商時報總編輯李忠春、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王秋和等在洛陽市有關部門領導地陪同下參觀了通河園區后,一個個禁不住嘖嘖稱贊。他們說,通河這艘農產品物流航母從洛陽起航后,一定會只掛云帆乘風破浪地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