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曾被批評缺少創業文化的上海,互聯網時代再次成為創業創新的沃土,創業創新者的樂園。2015年8月,《財富》評選出的“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上海居首。9月,阿里研究院“移動互聯網+”中國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報告顯示,在創業最活躍的互聯網領域,上海擁有全國19%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僅次于北京。原因之一是家庭在推進創業創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妥善處理創業創新與家庭關系,能更加有效推進上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能進一步促進上海和睦家庭建設,實現創業創新與家庭和諧共生的雙贏。
創業創新與家庭沖突是必然
創業創新者,是公司負責人或組織者,也是一位父親(或母親)、兒子(或女兒)。源于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不足以同時滿足工作和家庭兩種角色,創業創新與家庭存在沖突也非常常見,具體表現為:
時間沖突。時間被分配給一種角色需求以后,很難滿足另一種角色需求。如個體把沒有完成的工作帶回家,或因工作忙無法顧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照顧,甚至很少回家。這種時間沖突是工作與家庭沖突中最常見表現。
壓力沖突。工作或者家庭的角色壓力使個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各種壓力癥狀,從而把一個領域的壓力帶到另一個領域。如家庭領域的不安、焦慮、疲勞、沮喪、冷淡以及易怒等癥狀帶到工作領域,阻礙其完成工作角色需求。
行為沖突。一個角色要求的特定行為與另一個角色相關行為期望不相容,通常會導致行為沖突。如工作角色要求個人自立、理性、侵略性和現實性,另一方面家庭成員更希望他熱情、有教養、感性和平易近人。
有研究發現,企業家能更有效地處理工作與家庭沖突。例如,企業家有經濟能力為孩子選擇好學校,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談合同、參加招聘面試,從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等。但必須承認,創業創新與家庭沖突更加明顯。與普通工作者相比,創業創新是一種自我雇傭行為,屬于高風險和高不確定性的工作性質,導致壓力沖突更大;與成功的企業家相比,創業創新者擁有的資源有限,不能通過工作資源減緩家庭壓力,還需要動用家庭資源推動創業創新。因此,創業創新與家庭存在沖突是必然的,創業創新者和家庭必須有更有效的工作—家庭處理策略。
創業創新與家庭建設可以互動
近期研究越來越發現,工作與家庭也可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
首先,創業創新與家庭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社會組織,也是創業創新者的物質和精神家園。創業創新者作為家庭或社會的一分子,其被社會引導和鼓勵的行為,必然也符合家庭目標。具體來講,對生存型創業創新者而言,創業創新能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是就業的一種方式。
以戶口為例,眾所周知,對當前中國的家庭而言,戶口有著深遠影響。2015年5月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22條意見》明確提出,獲得一定規模風險投資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在本市管理運營的風險投資資金達到一定規模且取得經過市場檢驗的顯著業績的創業投資管理運營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市場價值達到一定水平的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經營業績顯著的企業家人才、在本市取得經過市場檢驗的優異業績的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予以直接入戶引進。
無疑,這種創業創新結果與家庭建設目標是一致的。對機會型創業創新者而言,創業創新是實現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個人和家庭成為生活主宰。
其次,實現工作與家庭良性互動有三個途徑。第一,積極面對角色累加。個體參與多重角色,有負效應但也有正效應。如果個體參與多種角色后,充分使用各種角色資源,不僅可以使他對其他角色伙伴變得更為重要,而且也可以再投資于其他角色。另外,遇到一種角色扮演失敗,如使用另外角色加以緩沖,則無疑是一種良性循環。第二,充分發揮溢出效應。當個體從一個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時,個體情感、態度、行為和技能具有相似性,且相互影響。如果工作上的滿足和鼓舞延伸到家庭或家庭的幸福和滿意延伸到工作,則在兩個領域存在正面的溢出效應。第三,有效整合工作與家庭邊界。工作和家庭有各自的邊界,那些頻繁在工作與家庭之間轉移的個體被稱為邊界跨越者,那些對定義范圍和邊界有特別影響的范圍成員如家人、上司或同事被稱為邊界維持者。邊界維持者與邊界跨越者對工作與家庭范圍及組成的不同認識,經常會影響邊界跨越者的平衡,兩者之間的經常交流可以緩和角色沖突。
上海打造家庭與創業創新良性互動關系現狀
上海家庭給予了創業創新者大力支持和鼓勵,并呈現三個特點:
積極的理性支持。上海父母不僅非常清楚子女的性格特征,而且相當了解創業創新的困難和風險,他們的支持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一種選擇。一方面,他們會與子女理性分析子女創業創新的條件、環境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不會因支持子女創業創新而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如,有父母認為創業是有出息的表現,需要創新,需要有風險意識、企業家特質;有父母則明確表示“不主動、不推脫、不越位”帶孩子。這種理性支持,不僅保證了創業創新和家庭互動發展,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是上海在互聯網時代能再次引領中國發展的基礎。
機會型經濟支持。上海家庭同樣也在經濟上對創業創新者進行支持,但上海家庭的經濟支持,通常是機會型經濟支持,即保證一定生活水平基礎之上,對家庭成員創業創新的經濟支持。第一,保證一定房產后的經濟支持。如有創業者坦言,因較早解決了住房問題,所以不管經營如何艱難,父母、丈母娘、配偶都不會有太多的擔憂,而把積余放心地交給他打理;第二,相對獨立的養老模式基礎上的經濟支持。中國式養老,社會化、靠子女還是靠自己,目前并沒有定論,也沒有統一模式。但上海的養老模式與內地相比,相對還是比較獨立的——即老人普遍參加了養老保險,不需要高度依賴子女經濟資助。正是這種類型的經濟支持,上海創業創新導致的家庭矛盾相對較少。
出生家庭的支持。機會型經濟支持,一方面是上海父母理性支持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上海機會型創業占比較大的結果。上海機會型創業居多,且呈上升趨勢。2009年占54.4%,2011年上升到57%。而這種源于機會型創業創新,接受出生家庭的支持更為普遍。第一,智力、能力培養和引導非常突出。因為良好的兒時教育、興趣愛好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創業創新者的智力和能力。第二,父母的影響較大。與生育家庭相比,父母無疑是出生家庭的主要成員,通常對子女的影響較大。因此,大學生創業創新受父母影響明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通常會更加尊重、支持子女實現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政策建議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先后出臺了許多政策給予支持和鼓勵。但不能否認,創業創新的最大動力還是來自個體,來自家庭。從推動創業創新與家庭建設良性互動的角度,本文建議:
1. 加快完善家庭建設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子女教育、戶籍、養老等許多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制度并不完善,創業創新體制和機制也存在許多不足。加快完善上述家庭建設社會經濟環境,可以有效減緩這些因素導致的工作與家庭沖突。
2. 加強創業創新者自身的角色定位。創業創新者自身的角色定位、行為處理對減少工作與家庭沖突、獲得家庭支持至關重要,建議提高創業創新者自我效能水平,把創業創新積累與孩子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
3. 切實完善創業創新風險分擔機制。一方面,必須切實有效發放使用各類創投基金,為大學生創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建議加強金融辦、保監局、中小企業辦等機構合作,積極探索和完善大學生創業創新保險,運用市場手段在更大范圍內分散創業創新風險。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