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郝建標 吉林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農業科技人才如何“管”?
文 | 郝建標吉林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據《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稱,我國已成為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13年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7105萬人。其中,按全時當量統計,作為科技活動核心要素的R&D人員總量達353.3萬人/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農業科技人才亦是基數龐大,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依然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從科技人才管理的角度來看,如何激發農業科技人的創新熱情?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更好地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科技人才起著關鍵支撐作用。近年來,我國的人才隊伍規模日益壯大,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穩步推進,各項人才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才發展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人才分布失衡,科技人才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脫節,科技人力資源大而不強,產業發展急需的實用型技能人才普遍缺乏,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于人才管理的體制機制。
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管理的主要載體是事業單位。進入改革開放的大發展時期后,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我國事業單位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事業單位的人才資源管理思想仍然還比較傳統。有很多事業單位人才資源職能僅限于工資分配、人員調配、晉升、培訓等,沒有將事業單位的發展戰略和科技人才進行統一的統籌規劃,難以發揮人才資源最大潛力。在這種人才資源管理模式下,科技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有效的人才分配方法,難以形成人員流動優化配置的合理機制。
近年來,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的生產要素已達到基本依靠市場配置的態勢。但是,人才市場的建設則相對滯后,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方面尤為突出。由于缺乏市場機制,傳統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是一種身份管理,造成了人力資源的配置不當和使用不合理,使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結構不合理與不協調。在年齡構成上,年富力強的骨干人才缺乏,年齡斷層現象明顯;在行業構成上,基礎類人才較多,從事科研開發的人才偏少。人才隊伍的“含金量”偏低,人才使用效率不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與此同時,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主要通過考核評估、行政職務管理、干部獎懲、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管理等方面構成,激勵機制面缺乏針對不同層次人員的分類評價體系,實際考核評價結果不佳。
樹立“以人為本”的新人才觀管好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管理技能和先進技術的載體,是農業發展知識資源的駕馭者。科技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調動和發揮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最終決定著農業生產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視科技人才資源及其開發。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始終把對科技人才能力的培養和積極性的發揮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關心人、尊重人 、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
現代的科技人才資源包括科技人才資源的獲取、整合、保持與激勵、控制與調整、開發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機構設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來看,都還尚未建立如此全面的、規范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案。為了適合目前農業發展地位的現實特點,降低農業成本,只有抓住人才資源管理關鍵,在科技人才崗位職責、工作績效考核、工資分配等方面,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嘗試科技人才薪酬制度、人事管理等新方法,充分體現現代人才資源管理“認識人性、尊重人性、以人為本”的核心和本質,才可以避免農業生產發展中的科技人才管理困境,邁上較為規范化的軌道。
完善各種激勵機制
一是改革科技人才的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讓科技人才的待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并且要體現出實際的工作成績、工齡等因素對待遇的影響,發揮待遇的激勵作用。二是打破工作終身制,逐漸實行競爭淘汰機制。使科技人才危機感和責任感增強。只有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才能激發科技人才的危機意識,提高工作激情,以達到競爭激勵的目的。
規范人才配備,提高科技人才利用率
人才配置是為每個崗位配備適當的科技人才。規范合理的人才配備,必須堅持因事擇人的原則、因才使用原則、人事動態平衡原則。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靈活調配和使用科技人才,才能使人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避免出現科技人才的積壓、浪費和短缺現象, 提高對科技人才的利用率。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經濟發展要實現新動力、優結構、可持續,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要想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科技人員管理工作還不夠到位,亟需完善科技人才管理體系,使科技人才真正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