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蓉
立足西部甘于奉獻創新驅動服務三農記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文 | 本刊記者 周蓉


大通牦牛。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所訓,意為探究深奧的道理,探索隱秘的問題。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在未知世界里找尋答案造福于人民,正是他們不變的信念與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此,蘭州牧藥所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堅持以科研為本,緊緊圍繞我國畜牧業生產中全局性、前瞻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科技創新突出特色,服務三農助推發展,為我國畜牧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前身可追溯到1946年成立的我國第一所國立獸醫學院。1958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簽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民間獸醫工作的指示》,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在蘭州成立。199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與蘭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建所近60年來,幾代牧藥所人扎根西北,執著奉獻,默默耕耘,為我國畜牧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將研究所建設成為涵蓋畜牧、獸醫、獸藥、草業四大學科,主要從事畜禽資源與育種、牧草資源與育種、動物營養、動物疫病、中獸醫、獸用藥物等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擁有5476畝試驗基地、1.7萬平方米科研大樓、21個科技平臺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2002年,研究所被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等三部委確定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2007年,研究所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進入百強行列。2011年,在“十一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綜合能力評估中,研究所排名全國第44名、中國農科院第11名、甘肅省第1名、全國專業第4名和全國行業第4名。近年來,研究所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甘肅省文明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文明單位”、“甘肅省綠化模范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中蘭1號苜蓿。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先導力量,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建所以來,研究所共承擔科研項目1300多項,獲獎238項,其中國家獎13項,省部級獎140項,獲授權專利308項,發表論文5700余篇,編寫著作210部。培育牛羊豬新品種5個,牧草新品種8個,創制國家一類新獸藥5個,獲新獸藥、飼料添加劑證書68個,制訂國家及行業標準32項。
201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正式啟動實施。研究所搶抓機遇,動員全所力量,調整學科,組建團隊,積極申請,最終牦牛資源與育種、奶牛疾病、獸用天然藥物、獸用化學藥物、獸藥創新與安全評價、中獸醫與臨床、細毛羊資源與育種和寒生旱生灌草新品種選育等8個創新團隊進入試點。研究所以創新工程為引領,緊緊圍繞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目標,結合研究所畜、藥、病、草四大學科建設,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不等不靠,積極拓展渠道,在國家及地方主體科技計劃等立項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十二五”期間,共獲得資助科研項目331項,經費達到1.8億元,其中留所經費超過1億元。科研立項和經費分別是“十一五”的1.75倍和1.84倍,實現了研究所科研經費投入總量的飛躍。
科研產出和成果轉化是研究所科技創新能力的最直接體現。“十二五”期間,研究所獲獎成果28項,發表論文795篇,出版著作42部,獲授權專利233項,頒布標準4項,獲三類新獸藥證書2項、草品種證書5個、飼料添加劑新產品證書6個,獲軟件著作權2項。在成果轉化方面先后與國內外30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合同經費逾千萬元。

所領導班子。

農業部獸用藥物創制重點實驗室。
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科技興農戰略的關鍵所在。研究所以農業部“兩個千方百計”和“兩個努力確保”為指引,以項目為依托,整合各類資源,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和成果向農村轉移,為促進農業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通牦牛”新品種,填補了國際上牦牛人工培育品種的空白,并在青海、西藏、甘肅等牦牛主產區廣泛推廣,為改良當地牦牛品種,提高生產性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喹烯酮”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化學合成新獸藥,對多種腸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促進豬、禽、水產動物的生長并提高飼料轉化率,在畜牧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培育的“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已完成了生產性能測定、鑒定分級、羊毛樣品采樣和育種檔案材料整理工作,種群數量已達到國家品種審定要求。研制的“強力消毒靈”、“益蒲灌注液”、“金石翁芍散”、“黃白雙花口服液”、“LMT診斷液”等獸藥產品和選育的“箭舌豌豆”、“中蘭一號苜蓿”等牧草品種,對發展我國畜牧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研究所又取得一項世界級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員朱興全帶領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從而為顎口線蟲的分子流行病學、群體遺傳學和系統分類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在該研究領域躋身于世界前列。眾多科研成果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四化同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為積極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加速推廣科技成果,研究所十分注重培養農牧民人員,服務三農發展,為西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這方面,他們做了不少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解決藏區牧民飼養牦牛品種不好的問題,該所的閻萍研究員扎根當地20余年,開展的牦牛培育、飼養及“三生”項目,對促進高寒藏區經濟及牧民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憑借雄厚精湛的科學素養和豐富的經驗積累,她成功將牛人工授精技術、精液冷凍技術、體外受精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等應用于牦牛生產實踐,使我國牦牛科學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二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青藏高原牧區的各個角落,從青海大通種牛場到西藏那曲牦牛合作社,從川西北若爾蓋草原到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從甘南牧區到天祝白牦牛繁育基地,到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牧區,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當地藏族農牧民親切地稱呼她為“牦牛媽媽”。
“黃河邊,白云天,水草美牛羊歡,蘭州牧藥面向千里草原……”。一曲牧藥所所歌,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敞開了他們的胸懷。半個多世紀風雨兼程,幾代牧藥人熱血奉獻,堅守大西北,面向全中國,攻關育英才,攀登在尖端。在新的發展時期,研究所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在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他們的努力讓祖國牧業的鮮花開放的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