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馬愛平
鹽堿地變身計
文|本刊特約記者 馬愛平
無論水稻、高粱、甜菜、向日葵還是雜糧,不毛之地居然也可種啥啥豐收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在中重度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的各種作物就要收獲了。采用常規種植的水稻產量200斤左右,而鹽堿地改良后水稻畝產估計能超千斤。”胡樹文在微信朋友圈中流露出他喜悅的心情。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
鹽堿地有土地的“絕癥”之稱,重度鹽堿地幾乎是“不毛之地”。
鹽堿地讓辛勞一年的農民顆粒無收,嚴重抑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鹽堿地拋荒更導致了土地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惡化,后備耕地資源緊張,國家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如今,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引進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樹文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總結我國老一輩科學家治理鹽堿地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新型緩/控釋技術為核心的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在鹽堿地改良上取得較大進展。
該項技術以“綠色、環保、高質、高效”為理念,采用新型鹽堿地專用功能性緩/控釋肥料、緩/控釋鹽堿土壤調理劑、緩/控釋鹽堿地專用種子處理劑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改良,能夠在投入相對較低的條件下對重度、中度鹽堿地進行快速改良,使鹽堿地上收獲累累碩果。
“過去幾年,我們團隊一直在從事鹽堿地改良治理的研究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今年,我們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在全國8省市開展多區域、多種作物、大面積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胡樹文說,測產結果表明,重度鹽堿地土壤經一次改良和合理施肥后,水稻、玉米、高粱、甜菜、向日葵、雜糧等作物獲得了豐收。
山東省樂陵市鐵營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具有數萬畝荒蕪連片的鹽堿灘,其中以張頂家村最為集中。這片區域屬于黃河下游濱海鹽堿土類型,鹽堿成分以氯化鈉為主,混有碳酸氫鈉、硫酸鈉。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召虎(左一)、山東省樂陵市副市長李榮(中)、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研究員(右一)、山東省農業廳農技推廣總站高瑞杰站長(右二)等專家,參加胡樹文教授在山東省樂陵市鹽堿地治理試驗點的高粱測產活動。
該區域農民在長期治理鹽堿土地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挖筑臺田,上糧下漁”的改良模式。經過承包農戶的努力,一塊塊開發的養蝦池早已經投入使用,充滿生機;而蝦池周邊鹽堿臺田依然拋荒,在種植糧食作物上的進展緩慢,顯得死氣沉沉。
10月14日,由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劉兆輝研究員為組長的測產專家組,對胡樹文教授在此開展的鹽堿地改良種植高粱的試驗示范進行測產。據悉,該團隊在此處共開展了高粱、玉米、油葵等作物的改良示范,示范面積達到20畝左右。
這支專家組由山東省樂陵市掛職副市長、全國農技中心處長李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諸葛玉平教授、山東省農業廳農技推廣總站站長高瑞杰等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召虎指導了此次測產活動。
專家組測產結果顯示:常規種植的高粱平均產量(鮮重)為121.00公斤/畝,鹽堿地改良綜合處理的平均產量為358.66公斤/畝,其中一個處理小區的最高產量為595.58公斤/畝。
“在此新開墾的鹽堿生田種植的高粱能夠取得如此產量,實屬不易,效果突出。而緊鄰的臺田也試著種植過其他作物,根本就不能成活。”李榮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此項技術對于鹽堿地快速改良的效果經過多年示范和反復試驗已得以印證。”
“我國現有鹽堿地面積5.5億畝,其中含鹽量在千分之六以下的耕地有1.5億畝,此項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推廣應用空間巨大。”李榮補充道。
9月28日,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黑魚泡鎮腰圍子村,在村民王玉成15畝經過改良的鹽堿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已經呈現金黃色,進入了成熟收獲的季節。由吉林省農科院任軍研究員為組長的測產小組正在進行測產工作。經過科學的取樣、脫粒、去雜、稱重等環節,測產工作有了結果。經過抗鹽堿綜合處理的兩個小區畝產水稻(鮮重)分別為600.30公斤/畝,655.70公斤/畝,而緊鄰王玉成水稻的是他的大哥王玉柱種植的水稻,由于沒有采用抗鹽堿處理措施,三塊水田秧苗基本死亡,沒有產量。僅有一塊水稻有些產量,經過測產其產量(鮮重)只有250.10公斤/畝。
看到測產結果,王玉成既驚訝又高興:“沒想到有這樣的收成,當初都沒當回事。”而他也確實沒把技術要求的改良工作當回事,正如他所說:“拋秧、施肥啥的都隨便整整,后期也沒怎么管理它,也沒想著有收成嘛!”通過今年的改良,王玉成信心大增,他指著水稻旁邊的大片鹽堿土地說,已經準備明年繼續開發水田。
據悉,胡教授鹽堿土地改良技術基本經過了兩代技術突破,第一代技術改良經過2~3年改良,水稻種植能夠達到600公斤左右的產量,第二代技術更為先進,中重度鹽堿土地種植水稻,一次改良就能達到500公斤產量。而王玉成正是這兩代技術的親歷者。
9月29日,位于吉林省通榆縣八面鄉宏大村的一農場內人流涌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當聽到有人宣布“采用常規方法種植的水稻平均畝產130.10公斤(鮮重),而經過鹽堿地改良綜合處理的三個示范區,產量分別為492.50公斤/畝、638.10公斤/畝、698.10公斤/畝,平均畝產609.57公斤”的消息后,各地前來觀摩的種植戶更是爆發出一陣又一陣的歡呼聲。

吉林省通榆縣八面鄉重度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常規種植植株及長勢(左)與鹽堿地改良植株及長勢(右)。
這是由中國農業大學黃元仿教授、吉林省農科院任軍研究員、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處長楊帆、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研究員楊磊等組成的專家組在對中國農業大學胡樹文教授所開展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在水稻種植上的試驗,進行實地的測產活動。
據了解,該區域的鹽堿地是我國松嫩平原典型的“蘇打土”類型的重度鹽堿地,以碳酸鈉為主,pH達到10.3甚至更高。這塊10畝左右的土地,因為堿性太大,水稻根本無法正常生長。
由于缺乏切實可行的改良技術,且常規改良方法又存在成本高、周期長和收益低的問題,這使得這塊重度鹽堿田對于有著20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農場技術員張志平來說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往年都是拋荒。在經人介紹得知胡教授的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后,張志平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拿這塊重度鹽堿田做試驗。
“在沒有經過泡田、曬田,插秧時間還較正常晚20天左右的前提下,真沒有想到水稻產量這么高。”張志平面對現場測產數據還是十分的驚奇。
“通榆縣有300多萬畝鹽堿地,這里有很好的地下水資源,未來3年通榆縣計劃再發展水田7萬畝。有了這項技術作為支撐,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利用鹽堿地開發水稻田的信心。”通榆縣水稻開發辦主任袁旬英說。
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三合鄉漁場農戶張力,于去年承包了該縣漁場鹽堿稻田300畝,屬于中度鹽堿地。該試驗田雖然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但是今年6月突發的一場暴雨,使得所有田塊中處于緩苗期的水稻被淹6~7天,作物受到嚴重澇害。
“使用了胡教授團隊鹽堿地改良技術的24畝試驗田塊,泥水分離迅速,煞漿快,田水清澈,利于插秧,插秧后緩苗返青快,并且在澇害過后,秧苗不倒,恢復快。”“現在的水稻稻穗灌漿飽滿,活稈成熟,畝產量能達500公斤以上。”張力介紹說。
9月24日,由黑龍江省農科院土肥所所長魏丹研究員,大慶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張虎成等組成的專家組對張力的試驗田塊進行理論測產。
采用這項鹽堿地改良技術的田塊中水稻長勢極好,稻穗顏色金黃,顆粒緊實飽滿;而沒有使用該項技術的田塊,由于受災后秧苗漂浮,約1/2的田塊被雜草覆蓋,種植示范戶已基本放棄種植。根據以上實際情況,測產專家組選擇對照水稻田中未被雜草覆蓋、長勢較好的區域取樣測產。測產結果表明,常規種植稻田產量為391.90公斤/畝,經過鹽堿地改良綜合處理的稻田產量分別為544.20公斤/畝和581.20公斤/畝,增產幅度明顯。

松原市乾安縣寸草不生的重度鹽堿地,采用鹽堿地綜合改良技術種植的玉米。
吉林省乾安縣贊字鄉父字村村民金英敏,種植經驗豐富,敢于嘗試新技術,有吉林省的“十大鄉土專家”的美譽。多年來,如何對自家門前大片鹽堿地進行高效快速改良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今年年初,當他得知胡樹文教授研發的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后,半信半疑,專門找了一塊面積5畝左右的重度廢棄鹽堿地進行試驗。
9月30日,玉米收獲前夕,乾安縣科技局王延林局長組織當地農技推廣站三位專家對該鹽堿土地改良示范田進行理論測產。通過實地測量、取樣稱重、準確計算,該地塊的玉米平均畝產達到514.30公斤,見識過許多新技術的金英敏對此也不禁拍手稱絕,臉上掛滿笑容。
王延林看著鹽堿荒灘上正常生長的玉米田,又指了指附近緊挨著的煞白堿斑說道:“原來這些地方都是寸草不生的,沒想到采用胡教授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后,竟然有這么神奇的變化,還真是荒地變良田。”
金英敏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激動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表示,明年將擴大規模繼續試驗,并掌握好技術要點,帶領鄉親們共同改良、增收。
“眾所周知,鹽堿地的改良在旱作作物上難以短期內取得較大進展,這次試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技術的可行性和優越性,對于我們團隊今后的工作意義重大。”胡樹文如是說道。
10月4日,在位于查干沐淪河兩岸的內蒙古林西縣隆平鄉七一村重度鹽堿地上,胡教授介紹說,這塊鹽堿地和東北松嫩平原典型的蘇打堿土的鹽堿類型不同,它位于河流的兩岸,與黃河兩岸、黃灌區、黃淮海平原等是一大類型,屬于鹽堿混合型的,主要鹽堿成分是硫酸鈉、氯化鈉、碳酸氫鈉等。針對這一鹽堿混合型的鹽堿土,胡教授團隊提出了另一種治理方案。經過當年土壤綜合治理改良,種植的甜菜喜獲豐收。由林西縣老科協組織的甜菜測產活動正在進行,在內蒙古農大的農學教授李斐,甜菜生理專家史樹德副教授,海南大學李嘉誠教授等組成的專家組的指導下,對抗鹽堿處理的甜菜種植進行了測產工作。測產結果表明,經過抗鹽堿綜合處理的甜菜產量最高達到5.52噸/畝,最低也在4.39噸/畝之上,顯著好于對照田塊。這個產量甚至大幅度超過了今年當地正常土壤甜菜種植的畝產,約3噸多一點。
當地種植戶安新國興奮的對測產專家小組說到“前年這片鹽堿地上,種植甜菜也就是1噸多的產量,還不夠肥料、種子、工錢,最后收獲不合算就放牧了,去年干脆就種草了。今年經過中國農大胡教授的改良技術,甜菜畝產有4~5噸吧,毛收入有2500~3000元/畝”。放眼望去,整片甜菜地長勢均一,隨手拔起一顆甜菜,重量都在3~4公斤。
參與測產專家們驚訝的發現,未經改良的鹽堿土壤板結堅硬,腳踩上去堅硬緊實,而經過鹽堿地綜合治理改良技術后,鹽堿土壤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堅硬”的鹽堿土壤已變得松軟。胡樹文教授解釋說,這也是新型緩/控釋鹽堿土壤改良技術發揮的作用,使得鹽堿土壤膠體顆粒之間發生了排斥作用,降低了土壤的容重,表層土壤不再板結,土壤耕作層的鹽分堿分隨著降雨、灌溉等措施而下降,因此甜菜長勢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