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君
(天水師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01)
K型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在水平循環荷載作用下的力學性能研究
李靈君
(天水師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根據水平荷載作用下,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的耗能梁段發生破壞的特點,設計了耗能梁段長度不同的4組試件,應用有限元軟件ABAQUS分析了在耗能梁段上加與不加斜加勁肋的兩種情況,作用循環荷載后的滯回性能。分析結果表明,耗能梁段的長度與Mp/Vp的比值較小時,加斜加勁肋后,框架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對于不加有明顯的增大,延性增加。
偏心支撐鋼框架;耗能梁段;加勁肋;骨架曲線;循環荷載
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抗震結構體系。常見的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的形式如圖1所示,在耗能梁段處標有字母e。K型偏心支撐結構是最常見的一種耗能結構形式,如圖1的左邊第一個圖所示。

圖1 偏心支撐鋼框架體系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規定:e≤1.6Mp/Vp,其中Mp為全截面的塑性彎矩,Vp為全截面的塑性剪切力,e為耗能梁段的長度。當e在1.0Mp/Vp~1.3Mp/Vp范圍內時,耗能梁段耗能能力最佳。但是通常,受建筑構造等因素的制約,有時可能要把耗能梁段做得短一些,不能在最佳耗能的范圍之內。梁段越短,塑性變形會越徹底,但也易造成梁段的腹板過早破壞,影響結構的總承載力。根據耗能梁段腹板破壞時的應力狀態,為防止腹板過早發生破壞,加斜加勁肋于腹板上。應用有限元軟件ABAQUS,分析比較5組試件它們在加與不加斜向加勁肋的情況下,施加水平荷載后,框架剛度、水平承載力、滯回效應等力學性能的變化。
1.1材料定義
分析用鋼材為Q235級鋼,考慮了鋼材材性的應變強化,應用等向強化模型,所有鋼材材性均為名義值。屈服強度fy= 235MPa,抗拉強度fu=375MPa,彈性模量E=2.06×105,泊松比μ= 0.3,極限應變εu=0.2。
1.2試件設計
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其中H=3600mm,L=6300mm,B=2475~ 2850mm,試件中構件的的連接均采用剛接,構件尺寸如表1所示。根據《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取Mp/Vp=878.5mm,e取Mp/Vp的0.341、0.512、0.683、0.854、1.02倍,如表2所示。橫向加勁肋取(90×10)mm,間距取150mm,斜向加勁肋?。?0×6)mm。

圖2 試件模型

表1 試件的桿件尺寸(單位:mm)

表2 耗能梁段的長度e(單位:mm)
1.3加載方式
有限元分析中,在圖2所示的加載位置施加水平位移荷載。根據《建筑抗震試驗方法規程》(JBJ101-96)的要求,并參考ECCS的完全加載制度,采用以下加載制度:先單向加載于框架頂部,根據荷載-位移曲線,求出耗能梁段的彈性水平位移Δy和對應的水平力Fy,再按Δy、2Δy、3Δy、…的方式施加循環荷載,每級一周,直到試件破壞。
1.4有限元分析模型
在分析中,所有構件均采用殼單元。因梁、柱及支撐未發生塑性變形,僅考慮了幾何非線性,對發生塑性變形的耗能梁段既考慮了幾何非線性,有考慮了材料非線性。柱、支撐和地面的約束邊界采用了固接。
在循環荷載作用下,模型的剛骨架曲線如圖3~7所示,從骨架曲線可以看出,試件1、試件2和試件3,加斜加勁肋后,框架的承載力相對于不加有明顯的提高,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也有明顯的增大;試件4和試件5,加斜加勁肋后,框架的承載力相對于不加有明顯的提高,但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減小了。這是因為隨著耗能梁段的增長,長度接近1.0Mp/Vp~ 1.3Mp/Vp范圍,耗能梁段進入了最佳的耗能狀態,如果在對其加斜加勁肋加固,限制了其發生充分剪切變形,整個試件的破壞是源于其他構件,而非耗能梁段。

圖3 試件1的骨架曲線

圖4 試件2的骨架曲線

圖5 試件3的骨架曲線

圖6 試件4的骨架曲線
通過對五組試件的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圖7 試件5的骨架曲線
(1)不管耗能梁段的長度如何,加斜加勁肋后都能提高框架的水平承載力。
(2)耗能梁段較短時,加斜加勁肋后,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有明顯的增大,延性增加。隨著耗能梁段長度的增加,最大水平位移有明顯的減小,延性降低,耗能能力變差,不利于抗震。
[1]錢稼如,陳茂盛,張天申.偏心支撐鋼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試驗研究和極限分析[J].建筑結構,1993(4):3~8.
[2]《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S].
[3]趙寶成,顧強.K型偏心支撐鋼框架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滯回性能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6,38(3):379~383.
[4]趙寶成.偏心支撐鋼框架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抗震設計對策[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3.
[5]《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S].
[6]《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S].
[7]申永康,萬斌,邵建華.偏心支撐鋼框架延性抗震設計探討[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7,27(2):47~50.
[8]Dune K.Miller.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J].Engineering structures,1998,20(4~6):249~260.
[9]石永久,熊俊,王元清,劉歌青.多層鋼框架偏心支撐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建筑結構學報,2010,31(2):29~34.
[10]李新華,舒贛平,偏心支撐鋼框架設計探討[J].工業建筑,2001,31(8):8~10.
[11]郭秉山,莊曉勇,K型偏心支撐鋼框架耗能梁段長度探討.工業建筑,2007,37(3):81~8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抗震試驗方法規程》(JGJ101-99).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TU391
A
1673-0038(2015)17-0114-02
2015-1-23
李靈君(1980-),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