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大陸交換生在臺情況的調查研究①
——以高雄大學為例
張淑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據統計法等,對臺灣高雄大學2012年下半年大陸交換生的在臺情況進行調查及研究。結果表明:(1)交換生對于交換的意義不僅限于學習。(2)多數交流生更喜歡高雄大學自由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該調查揭示了交換生的現狀,同時收集了交換生的交換心得與建議,給未來的交換生及交換學校提供參考。
交換生 大陸赴臺 交換動機 研究
因兩岸高校彼此簽訂學生交換計劃而產生的“交換生”,在臺當局2008年10月開放相關政策后,可以在臺灣進行為期最長為一年的學習研修。隨著兩岸高校合作交流的擴大,大陸“交換生”赴臺人數一直在增長,但仍不能滿足學生的赴臺需求。
因名額有限,大陸學校一般選取自愿報名的學生中各方面條件有意的學生。赴臺的交換生在交換期間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在大陸的機會。而在臺交流的多數交換生也面臨著兩校專業不對口、學分難轉換的情況。
因此,赴臺交換生只有樹立正確的赴臺動機,才能不虛此行,不愧對來之不易的赴臺機會。
作為一名學生,首要的任務是學習。即使是短期的交換學習,最大的目的是在不同的視野下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然而,短期的交換是否達到了想要的結果。如果達到,他們是怎么做的?若沒有達到,應該如何安排交換期間的學習生活。
該調研將從申請原因、在臺時間分配、兩校學習形式、交換課程對原專業幫助等方面調查分析大陸交換生在臺情況,給未來交換生提供參考,讓他們的臺灣之行收獲更多。
2.1研究對象
該文以以臺灣高雄大學2012年下半年大陸交換生作為該次調查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該研究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數據統計法,這其中既有定量的分析,也有定性的分析。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上網、期刊檢索及手工查詢等手段查閱了大量與交換生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收集、整理相關領域的學術信息,為該文提供了理論依據。
2.2.2調查問卷法
調查對象為臺灣高雄大學2012年下半年大陸交換生,了解他們在臺期間的學習生活情況。調查期間,臺灣高雄大學共有大陸赴臺交換生77名,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為100%。
2.2.3數據統計法
統計問卷中的相關數據,制成圖表,便于分析。
3.1多數學生在臺灣最喜歡的是旅游
調查結果顯示,47.50%的學生最初申請臺灣交換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學習,而旅游僅占12.50%。但即將結束交換生活時,交換生認為自己在臺灣的半年最感興趣的是旅游的所占比例最多,占45.00%。結合表1,在臺期間如何分配時間的調查中,有27.5%的交換生旅游大于等于學習。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兩校專業不同,即使有些專業相同,但課程內容的差異性也很大,使交換生在臺深入學習比較困難,大部分學生停留在欣賞體驗課程階段,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專研。(2)臺灣風景優美、人文氣息濃厚,是旅游的勝地。大陸很多地區沒有開通臺灣自由行,來自大陸各個地方的學生也都把這次交換學習當作臺灣旅游的好機會。
表1 在臺期間分配時間表
3.2交換的意義不僅限于學習
在此次交換學習有意義程度的調查中,90%的交換生認為有意義程度比較大;但在交換期間所學課程對原專業有幫助程度的調查中,大比重比較偏于幫助程度小。由此可以看出,交換生對于交換的意義不僅僅限于學習。感受人文氣息、開拓視野也是很多交換生的交換意義所在。
在兩校專業是否相同的調查中,雖然結果顯示相同和不同各占一半,但深入了解得知其相同大多定位在專業名稱相同,其實他們的課程內容差異很大。因此,兩校專業課程存在差異是很多交換生在交換學習期間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很多喜歡在臺灣且可以續留臺灣學習的交換生不續留的主要原因。面對這樣的現狀,大部分交換生會重新規劃臺灣之行。一些交換生將體驗臺灣特色課程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部分交換生定位于感受臺灣的人文氣息、民俗風情;還有一些交換生把觀光旅游、完成環島夢想當作臺灣之行的首要任務。
3.3高雄大學的學習形式更受交換生喜愛
雖然存在交換專業不對口的問題,但不影響交換生對臺灣學習形式的喜愛。從調查結果看,偏于高雄大學的占65%。深入分析其原因:大多數交流生表示喜歡高雄大學的學習氛圍,師生關系融洽(老師經常和學生相約在學習之余)、學習自由(有些課程的老師允許你不來上課,只要考試能過)。
偏愛大陸學校的交換生則認為,大陸學校的學習對其專業幫助程度更大,所學的東西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熟練的運用起來。其次,大陸的課堂氣氛比臺灣的更活躍,大陸激烈競爭中的學習能培養出更出色的人才,更能適應大陸的人才需求。
3.4同年級不愿延長比例大于延長
表2 延長交換時間調查表
表3 延長交換時間原因調查表
根據表2可知,不愿意延長交換時間的占62.5%。且同年級的初研二外,不愿意延長比例都大于延長比例。高年級(大三、大四、研三)交換生的不愿延長原因主要是臨近畢業,擔心畢業論文和找工作;低年級(大二)交換生不愿意延長的主要原因是學分難轉換、兩校專業不對口;研究生一般沒有學分壓力。
由表3可以看出,想要延長交換時間的交換生中,沒有學習和其他原因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該調查將從申請原因、在臺時間分配、兩校學習形式、交換課程對原專業幫助等方面入手,分析大陸交換生在臺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1)多數學生在臺灣最喜歡的是旅游。
(2)交換生對于交換的意義不僅僅限于學習,感受人文氣息、開拓視野也是很多交換生的交換意義所在。
(3)大多數交流生更喜歡高雄大學自由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
(4)不愿意延長交換時間的交換生多余愿意延長的,且同年級不愿延長的比例大于延長的。
5.1學校方面
大陸學校推薦的赴臺交換生大都是學校的優等生,因此,學校一定要為學生負責。
(1)在進行交換合作前,必須清楚了解對方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
(2)學校可根據赴臺動機(如學習型、體驗型等)選拔交換生。
(3)高年級交換生面臨畢業就業問題,可考慮低年級學生進行交換。
(4)降低學生的學分壓力。
5.2學生方面
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赴臺動機,才是對自己的負責,才能在短期的交換中收獲更多。
(1)申請交換生是要明確自己的動機。若動機不是學習,要衡量花費這半年或1年的時間是否值得。
(2)在交換前,必須明確和了解交換學校的專業內容、課程內容。若與自己計劃的有出入,要衡量是否值得繼續交換。
(3)赴臺交換前期,必須給自己擬定整個交換期間的計劃。
(4)要經常關注大陸學校的動態,在享受臺灣教育的同時不能與大陸學校脫軌。
該研究雖然調查了高雄大學一半的交換生,且作者也與調查同期在國立高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但樣本數太少,很多觀點無法再數據上體現。
該文雖參考很多文獻,但與該文密切相關的內容很少。大多資料來源于一手資料的整理概況,理論依據很少。
該文的調查問卷有兩處是自由發揮題,雖然回答的內容已經表達在該文,但作者之前沒有統計分析過自由發揮題,沒有將內容歸類成圖表。使得該文的很多觀點來源易引起讀者的懷疑。
[1]秦潔,鐘芳,蔡建英.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的實踐與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2):194-195.
[2]陳青,鄧責夢,何洪.大陸高校跨境交換生項目影響因素探析[J].高教論壇,2011(4).
[3]劉慧云.我國本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30):38-39.
[4]劉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十大誤區[J].中國高校科技,2012(4):42-44.
[5]白洋.從杜鵑花開到鳳凰花開——“交換生”有話要說[J].兩岸關系,2009(8):54-56.
[6]潘曉凌,盧麗濤.“非親非客”的赴臺大陸交換生[J].政府法制,2009(6):11-12.
G80-32
A
2095-2813(2015)11(b)-025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2.250
張淑(1992—),女,浙江溫州人,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