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者:錢春華 錢楊林
典型注塑后模數控加工成本和質量控制研究
改造者:錢春華 錢楊林
本文通過對典型的注塑后模合理性分析、數控加工方法和工藝的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模具結構、加工工藝和參數取值,輔以CAD、CAM、CNC數控加工制造方式,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模具的加工質量、精度和生產效率。同時根據典型的注塑后模的加工特點,利用UG軟件進行合理的結構改變,優化數控加工工藝設置和編程參數,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模具的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的目的。
我國是電子產品制造業大國,而電子產品外殼大多是塑料制,對注塑后模的數控加工成本和質量控制研究很有必要,特別是枕位、模鎖、止口、碰穿面余量取值,以及為降低成本改變原模具設計,對費時或不能加工部位處理技巧等,論文庫中對這些方面作全面論述的論文幾乎沒有。本文以我在工廠做的單放機外殼塑料模具的后模為例,詳盡地論述了其數控加工如何利用改變設計、工藝和編程來控制成本和質量。此后模有枕位、模鎖、止口、碰穿面,具有典型性。掌握此類后模的數控加工工藝和編程,對相關工廠具有一定的技術指導意義,有利于其產品質量和效益提升。
打開如圖1所示典型的注塑后模:其具有枕位、模鎖、止口、碰穿面。從成本和加工質量方面,先對原圖形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處理。上部四角沉孔中的內圓柱和上部平面上兩排圓柱直徑為3mm,這些最好采用鑲針處理。因這些圓柱較小,在模具無數次開、合模后,會出現損壞情況,采用鑲針處理,修模時只要更換鑲針即可。分模面前面的薄壁長條,也建議采用鑲件處理。因其較薄,數控加工不便,同時無數開、合模后,也會出現損壞情況,采用鑲件處理,修模只要更換鑲件即可。這樣大大提高了修模效率和模具壽命。修正后的后模如圖2。
標準毛坯150X120X55(即六面已平磨光整)。材料為鋼(瑞典一勝百IMPAX718S),預硬至HB290-330,相當于P20改良型。工藝安排:(1)型腔銑粗加工,用D16R0.8帶刀粒飛刀,側余量0.35mm,底余量0.2mm。如圖3。(2)水平面光刀。用D16R0.8帶刀粒飛刀(但要換新刀粒或把刀粒轉到新刃),側余量0.4mm,底余量0mm。碰穿位沒留余量,因前模已留。如前模沒留,則后模碰穿位留0.04~0.10 mm。以便配模。如圖4。(3)清角,即二次粗加工。用直徑約為前面粗加工刀具一半大小的合金刀D8平底刀,針對前面開粗刀路未加工之處重點二次開粗,留更多一點側余量0.4mm(因刀小會彈刀),底余量0.2mm。如圖5。(4)三次粗加工。用直徑約為前面二次粗加工刀具一半大小的合金刀D4平底刀,針對前面所有開粗刀路未加工之處重點三次開粗,留更多一點側余量0.45mm(因刀小會彈刀),底余量0.2mm。如圖6。(5)用新合金平底刀D8,光整體側面,余量為0。如圖7。(6)分型面和膠位的平緩面進一步光刀。用新合金球刀D8R4,余量為0。如圖8。(7)精加工清角,用新合金平底刀D4對后模各角落處進行殘料清理,為后面銅公放電創造條件,留余量為0.02mm(因刀小會彈刀)。如果角落處留料過多,會導致銅公放電時損公。如圖9。(8)以上加工不到的部位,用電極放電加工清角。如圖10。

圖1 未處理前后模

圖2 已處理后模

圖3 開粗刀路和開粗后效果

圖4 水平面光刀刀路和光刀后效果
(1)創建CAVITY_MILL(型腔銑)粗加工,選用D16R0.8帶刀粒飛刀,步距為70%D,每層切深為0.3mm,采用等距環切的走刀方式,切削順序深度優先,以減少提刀。側余量0.35mm,底余量0.2mm,轉速3000轉/分,進給率15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3。
(2)創建FACE_MILLING(面銑)精加工,選用D16R0.8帶刀粒飛刀(但要換新刀粒或把刀粒轉到新刃),步距為50%D,采用等距環切的走刀方式。側余量0.4mm,側余量弱大于粗加工時側面留料,以防光平面時刀具側刃與側面發生摩擦。底余量0mm,轉速3000轉/min,進給率15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4。
(3)創建ZLEVEL_PROFILE(等高外形銑)二次粗加工,選用D8硬質合金平底刀,采用參考D16R0.8刀具,清其殘料方式運算刀路。每層切深為0.25mm,轉速4000轉/分,進給率13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5。
(4)創建ZLEVEL_PROFILE(等高外形銑)三次粗加工,選用D4硬質合金平底刀,同理采用參考前一把D8平刀,清其殘料方式運算刀路。每層切深為0.15mm,切削順序深度優先,以減少提刀。側余量0.45mm,底余量0.2mm,轉速5500轉/min,進給率8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6。
(5)創建ZLEVEL_PROFILE(等高外形銑),用D8新合金平底刀,光整體側面,余量為0。每層切深為0.1mm,切削順序深度優先,以減少提刀。轉速4000轉/min,進給率13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7。
(6)創建CONTOUR_AREA(曲面區域銑),用D8R4新合金球刀,對分型面和膠位面等平緩面光刀,余量為0。為提高光潔度,采用殘余高度為0.001mm的計算方式,生成刀路。轉速4000轉/min,進給率13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8。

圖5 清角二次粗加工刀路及清后效果

圖6 清角三次粗加工刀路及清后效果

圖7 光整體側面刀路及光后效果

圖8 球刀對平緩面光刀刀路及光后效果

圖9 小刀清根精加工刀路及清后效果

圖10 加工不到的死角銅公放電加工
(7)精加工清角,用D4新合金平底刀,創建ZLEVEL_PROFILE(等高外形銑),每層切深為0.05mm,切削順序深度優先,以減少提刀。余量為0.02mm(因刀小會彈刀)。轉速5500轉/min,進給率900 mm/min。形成刀路如圖9。
(8)以上加工不到的部位,用銅公放電加工。如圖10。
以上通過對典型的注塑后模數控加工方法及工藝的研究,表明采用CAD、CAM、CNC數控加工的制造方式,可有效提高模具的質量、精度和生產效率。同時根據典型注塑后模的加工特點,進行合理的數控加工工藝設置和編程,采用優化的NC程序提高模具的加工質量,提高加工效率。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