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峰 陳恩興

課程是學校辦學思想的重要載體,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主要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作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湖北省課程改革樣本校,多年來,武漢市育才高中(以下簡稱“育才高中”)立足多元課程建設,努力實現學生自主高水平多樣化發展。
積極開設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必修課程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國家意志和黨的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開齊必修課程,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合格公民。選修課程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載體。選修課程的開設,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想學、愛學,喚醒每個個體沉睡的潛能。育才高中在開齊必修課程的基礎上,著力開好選修課程,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國家課程的選修。一是高考學科的模塊選修。育才高中要求各學科組必須教學高考必考模塊之外的全部選修內容,但采用不同的處理策略,注重學科思維與學科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科教學的實效性。二是體育學科分模塊選修。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從高一開始,學校體育課就實行必修+選修的方式,將每個年級10個班平均分成五組,同組的兩個班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讓4位體育教師根據學生選擇的模塊(如籃球、足球、乒乓球、形體舞蹈、跆拳道等)進行模塊分組教學,滿足學生按自己興趣選擇修習的需求,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三是其他非高考學科課程的選修。為了開好通用技術課,給學生更多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學校將通用技術中汽車模擬駕駛與保養、簡易機器人制作實踐、電子控制設計與實踐等三個選修內容納入到校本課程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也采取選修+必修的方式進行,為學生的多樣發展奠定基礎。
校本課程(選修Ⅱ)的開發。育才高中自2003年開始開發校本課程,并形成了“學生提出課程需求→學校審定課程→課程招標→選課指導→課程超市→考核評價”這一較為完善的校本課程實施程序。2009年進入新課程后,學校進一步深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一是開發微型校本課程。在前期的實踐中,學校發現部分學生所需求的校本課程,沒必要用一學期的時間,于是開始嘗試只需10課時左右的微型校本課程。
二是學生開發校本課程。實踐中發現少數學生“身懷絕技”,而且很樂于與同學分享,部分社團活動具有一定的課程性質。于是學校開始嘗試教師開發校本課程和學生自主開發校本課程相結合,動員學生自主開發校本課程,三年來,先后有36名學生自主開發了“魔術表演”等37門校本課程,由學生上課;將“話劇表演”等21個社團納入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深受學生歡迎,開發校本課程的學生也成為校園明星,激發了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與激情,有效地拓展了課程資源。
從校本課程的學習中,一批文化成績很不理想的學生脫穎而出:榮獲中國青少年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并被譽為“從育才高中走出的智控奇才”的王慧,榮獲中國西部旅游形象大使大賽總冠軍和主持人特別獎的黃慧瓊,率領團隊榮獲湖北省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冠軍的劉亦璇。畢業生陸藝君雖高考落榜,但因選修校本課程《中國戲曲》成效顯著,直接被湖北省京劇團聘為京劇演員,她回母校探望老師時說:“育才高中雖然沒有讓我在普通高考中金榜題名,但讓我腳下有路,我會永遠感激母校!”
育才高中校本課程劃分為六大類:德育主題類、學科拓展類、創新實踐類、藝術特長類、體育健康類、人生規劃類。目前已形成《中國戲曲》等45門精品課程,并組織教師編寫印制成校本讀物,作為學校相對穩定的課程資源列入新課程《學生選課指導手冊》,供學生任意選修。由學校承擔的國家級課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也圓滿結題。
認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三大領域課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新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高中新課程增設的領域,改變僅從書本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合作探究式學習成為現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其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三門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積極配合,也需要學校內部各部門相互協調,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水平和較高的綜合素質。正因如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容易“擱淺”或流于形式。考慮到這些因素,育才高中校長牽頭成立綜合實踐實施領導小組,下設工作組,直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實踐中育才高中逐漸探索出一套比較切合學校實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辦法,按照“確定課題→選聘指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中期匯報→深入開展研究→結題匯報→評選優秀課題”等幾個環節開展學習活動,每學期每個年級70%的教師被學生選聘為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一大批課題被評為優秀課題,并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
合理安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學校按照“高一走進軍營、走進社區——高二走進新農村、企業、科技館——高三走進博物館、高校”并結合豐富的學生團隊活動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德育課程融合,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在開展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活動時,在調動學生主觀積極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區服務中心、中小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等各種社會資源,站在課程的高度準確定位活動目標,精心策劃活動內容,拓展活動的教育功能,得到家長的廣泛支持。
學生在實踐中合作,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青少年的性取向”“武漢市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現狀”“身邊的食品安全問題調查研究”“審視漢正街的發展”等一批研究性學習優秀課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為有關部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天使的翅膀”“軍旅社區服務行”等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活動案例被編入湖北省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學校受邀參與或主持編寫全國通用綜合實踐教材10種。近年來,學校多名合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學生被境外名校錄取。
以學分管理和綜合素質評價為核心,建立學生發展性評價機制
嚴格學分認定管理機制,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一是成立學分認定管理機構。在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下設學分認定小組,專門負責學分認定的組織、審批與監督。不合要求的學分認定,堅決打回,重新認定,并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二是制訂了嚴格的學分認定程序。學分認定從出勤、修習過程、模塊結業考試成績三個方面予以考核,結合不同領域的特點,制訂了各領域學分認定量化表,注重修習過程的評價,要求加強過程記載,做到學分認定有據可查。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也無論是高考學科,還是非高考學科,一律按以上程序進行學分認定。通過嚴格的學分管理制度,保障課程實施的質量。
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以“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辦學理念,努力實現學生的高水平多樣化發展。高中新課程積極探索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新途徑,設置了六個維度的綜合素質評價。新生進校后,學校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學習六個維度的15項評價指標,并主辦有關的主題班會,讓評價標準深入每名學生心中,轉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
每學期末,各班學生積極開展自評、互評,并公示評價結果。在綜素質評價的基礎上,每學年評出育才高中明星若干(誠信明星、責任明星、愛心明星、守紀明星、學習明星、科技明星、體育明星、藝術明星、環保明星等),并制作宣傳畫懸掛在教學樓走廊,發揮校園明星的引領作用,營造“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的校園文化。
為了保證學分認定、綜合素質評價的公平公正,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誠信評價機制,得到學生、家長的一致認可。
(作者單位:武漢市育才高中)
(責任編輯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