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中國教師赴英國進行中國式教學將學生訓哭”的消息成為熱門話題。眾所周知,現行的教育模式的確存在著諸如應試化、嚴重束縛扼殺人性等問題,而西方學校所培養的具有創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見解、善于為自己利益辯護的人正是高度依賴創新的西方社會所需要的。但是,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問題。西方教育的問題是許多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懶散、缺少進取心,而學校放任自流。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師為了取得好分數而付出過高的代價。比較中西方教育方式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劣,而是相互借鑒和學習。
——孫進(據《中國青年報》)
別再讓孩子寫出“最悲傷的小學作文”
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上傳播后,被網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現在國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更多孩子可以得到無盡關愛、接受良好教育,但仍有很多處于困境中的兒童,他們的童年沒有快樂,無法得到這個年紀應有的快樂時光。兒童是人類的未來,他們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保護與關愛。不要再讓孩子在最單純美好的年紀寫出“最悲傷的小學作文”,希望孩子們能擁有簡單的幸福,表達出來的是更樂觀的情緒,寫出“最快樂的小學作文”。
——戴先任(據《北京晚報》)
推進教育公平不能強制干預
為了讓薄弱學校的學生也有機會享受省級示范性高中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蘭州市自2007年開始實施統配計劃。按照該規劃,2015年,全市省級示范性高中的統配比例為60%。也正是這一新政策,讓很多孩子“低分能讀名校,高分卻無好學校上”。表面上看,通過招生統配可以讓高分者“回吐多占的便宜”,實質上卻是本末倒置的權利傷害,是一種為公平而公平的行政強制干預,這樣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與鼓勵。真正的教育公平保障,應該是在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中,盡量做到城鄉一致、區域協調,讓每個孩子都能從開始就享受到與別人一樣的待遇,獲得同等的教育權利。比如讓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同酬,讓區域內的教師流轉起來,讓鄉村學校也有優質師資,讓城鄉之間沒有過大的鴻溝。除此之外,人為制造的公平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
——唐偉(據《法制日報》)
大學生“回爐”風波過后需反思
備受社會關注的“人大本科生回爐讀高職”的新聞報道在日前有了新進展。當事人喬東終于“現身”,以道歉信的形式回應了公眾的質疑,自己并非中國人民大學全日制畢業生而只是人大自考生。真相雖然遂了人大方面的“愿望”,卻又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相當尖銳的課題:假如喬東確實是人大畢業生呢?人大畢業生回爐高職學技術就不可以、不可能嗎?近年來,大學生“回爐”再造現象屢見報道,向社會傳遞出多元而豐富的信息:不但說明當下大學生就業難現狀,而且表明用人單位更青睞有一技之長者;不但提醒大家破除文憑崇拜思維,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創業、成才之路,而且提示高校轉型升級,培養更多適應性人才。
——朱昌俊(據新華每日電訊)
百家觀點
“教師子女必報本校”是濫用自主招生權
近日,江蘇宿遷青華學校的部分教職工反映,該校強制要求教職工子女在升學時必須報考本校,不然就停職處理。宿遷青華學校校長表示,學校自2014年起就有這樣的規定,是學校董事會的決議。民辦學校在招生范圍和方式上,的確有招生自主權,但自主招生再怎么“自主”,也不能違反教育、勞動方面的法律,靈活招生,不等于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限制本校教職工子女選擇其他學校,子女不報考本校就將教職工停職或解聘,無疑是對自主招生權的曲解和濫用,對其他學校的招生工作也涉嫌不正當競爭。
——錢夙偉(據《廣州日報》)
(見習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