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秀慧
(鄭州市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金水信用社,鄭州 450000)
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主要資金提供者的作用,由于其服務對象主要面向廣大農戶,因此提供的信貸服務具有資金小、無擔保的特點,從而帶來了一定的資金風險。有效地做好信貸資金的風險控制措施,既能夠保證農信社的正常穩定經營,也能夠保證對農村建設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的滿足,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保證農村發展結構順利完成轉型調整。信貸資金的風險控制不僅僅指對借款人資質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農信社自身信貸結構的健康。在積極進行信貸資金風險控制的同時,農信社要讓資金流向農村欠發達地區,積極支持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方式,促進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有效保證國家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
由于我國農信社的定位主要在扶持農村發展上,因此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淡化對盈利性的要求,從而使得農信社的經營帶有了濃厚的行政干預色彩。行政干預會使得農信社在日常資金投放上注重發放資金而輕視回籠資金,對于信貸資金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另外,對于有違約記錄的農戶在信貸資金的供給上應該加以限制,然而我國農村建設經常會出現新的全覆蓋的項目,此時這些有違約記錄的農戶往往也可以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拿到貸款,從而加重了本就已經暴露的信貸風險。最后就是農村委員會可能會以集體名義申請貸款,這部分貸款一般缺乏具體的經濟項目,缺乏有效的償還保證,容易演變為呆賬壞賬,從而使得農信社的信貸資金風險加大。另外,一定的行政干預也導致了農信社某種程度的行政依賴,難以樹立農信社員工的市場意識,從而使得員工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例如,某地一個單位向農信社申請了擔保貸款,農信社工作人員根據相關程序發放了這筆貸款,但最后該單位由于經營不善導致清算倒閉,農信社資金無法收回。究其原因,是農信社工作人員在貸款發放后沒有進行必要的跟進和貸款后審查工作,在該單位出現破產跡象的時候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信貸保護措施,造成了信貸資金損失的發生。
一般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都需要貸方提供相應的擔保物來降低信貸資金難以收回的風險,但是在農信社的信貸資金投放過程中,由于農戶缺乏有效的擔保物,因此,很多信貸資金的投放都是在無擔保或者缺乏有效擔保的條件下進行的。而由于農村經濟很容易受到不利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資金難以收回,比如一場自然災害就可能使得一年的收成全無,從而使得農信社的信貸資金暴露在巨大的風險敞口下,尤其是與一般的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風險比較的情況下。另外,農村的金融基礎設施一般都不夠完善,缺乏完善的征信體系和保障制度,因此,農信社的信貸資金面臨著比較大的風險,長此以往農信社很難做到持續經營,從而也會影響到農村發展所需資金的長期供給。
我國由于對銀行存貸資金實行利率管制制度,因此金融系統在發放貸款的時候缺乏足夠的利率定價權。農信社作為國家正規設立的金融機構,在信貸資金利率定價方面也必須接受國家的嚴格上限控制。因此,農信社在信貸資金的發放過程中不能對資金的風險進行充分定價,而必須按照國家規定來執行貸款利率,從而使得大量高風險項目以極低的利率獲得信貸資金,使得資金收回的風險放大。這種以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補貼扶持的模式使得農信社在經營過程中難以有效彌補成本,造成很大的經營風險,只能依靠財政的扶持,在商業上不具有可持續性,難以保證農信社的健康發展和農村建設資金的有效供給。
我國農信社的信貸資金來源一般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自身吸收的存款,還有一個就是來自于央行的再貸款。在農信社的資金投放定位上一般側重于扶貧上,對于資金的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重視和評價,這就給農信社的信貸資金投放提供了尋租的空間,缺乏有效的監管使得信貸資金風險放大。另外,由于農信社的定位和現代管理制度的缺乏,也使得有關監管機構很難對農信社實施有效的監管措施。同時對這種既存在社會職能又存在經濟職能的機構,監管機構也難以找到有效的切入點進行管理。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金融機構內部控制體系的檢查,檢查其管理機構設置是否符合內部控制的原則要求。例如,我國某農信社由于內部管理職能不夠完善,給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某外部人員通過偽造相關經濟證明勾結農信社內部人員進行騙貸行為,而由于農信社在內部管理上缺乏相互制約的機制,以至于該筆貸款在發放數個月之后都沒有引起農信社的警覺,直到損失發生后才慢慢追究查清了事情的原委。這種案例的發生與農信社內部管理混亂,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息息相關,也是我國相關部門監管部門沒有履行監管職能導致的后果。
行政干預對于信用社的資金投放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政策一致,難以形成市場的有效預期,而且我國對信用社的信貸資金缺乏規范的法律體系,因此,應該加強關于農村信貸的立法工作,將原來由行政手段干預的地方轉而用規范的法律體系來進行相應的約束,通過對農信社信貸資金的立法,明確發放貸款的對象,保證農戶、務工農民等弱勢群體能夠得到需要的信貸資金。其次,通過立法明確具有信貸資金投放資質的金融機構,通過除信用社之外的其他金融機構的參與來分散農村信貸資金的風險。同時通過立法確立社會信用管理制度,樹立社會資金融入者的誠信意識,通過追究法律責任減少惡意拖欠貸款的行為。同時加強農信社的內部管理體系建設,對員工進行工作合規性教育和風險防范教育,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從內部管理和員工素質的提高上來保障農信社信貸資金的安全。
農業產業由于其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具有天然的脆弱,生產周期長隱含了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從而使得農信社的信貸資金存在很大的風險敞口,抬高了其對風險管理的相應成本。同時,自然條件的惡劣必然導致已經貸款的農戶難以償還已有的貸款,違約的農戶自然會被放貸機構劃入黑名單,從而鎖緊對相關農戶的信貸投放,這樣農戶在面臨不利條件導致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又無法獲得信貸市場的有力支持,進一步形成了惡性循環。通過引導農業保險的發展,能夠有效避免在上述不利因素條件下導致農戶收入惡化的情況發生,從而也保障的農戶的償債能力,降低了農信社的信貸損失發生的風險,從而保證農信社對農戶進一步放貸的積極性,形成整個農村信貸市場的良性循環,保證農村建設所需資金能夠有效地提供。因此,發展農業保險能夠有效保障農戶收入的穩定性,降低農信社信貸資金投放的風險,從而推動農村信貸市場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利率管制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國的資金定價體系,使得價格在資金配置中的作用無處發揮,造成了我國資金配置難以達到最優化,同時農信社也難以獲得經濟最優,從而失去了財務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但是,農信社作為一種經營性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投放質量和風險控制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應該重視信貸資金的風險定價水平。所以,我國有關政府監督部門,應該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逐步放開利率定價,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發展,使得農信社在進行信貸投放的時候充分進行風險評估定價,發揮農信社在信貸資金利率定價方面的能動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農信社在信貸投放過程中能夠做到盈虧平衡,而不至于虧損從而需要尋求財政補貼的地步,農信社在信貸投放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貸款農戶的收入水平和信用記錄等情況進行風險定價,既有利于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又能夠保證農村發展可以得到所需的資金供應。
在建立信貸資金管理體系的過程中,要從整體系統地進行信貸資金投放的規劃,在農村的信貸資金投放主體上,不僅要發展農信社的業務水平,也應該允許地方性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資金融通的進程中來,從而建立起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擴大農村資金的融通渠道,有效分散農村信貸資金的風險。同時,農信社還可以將投放的信貸資產進行證券化,通過銀行間系統進行流通,使得市場對信貸資金進行充分定價,而農信社在損失一部分收益的同時能夠及時獲得相應的現金,從而降低了信貸資金損失的風險。此外,監管部門應該著手建立完整的制度體系,實現放貸機構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在充分放權的同時使得相關金融機構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避免一味地依靠財政扶持的做法,發揮其在農村信貸市場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規范的信貸管理制度促進農村信貸資金市場的建設發展。
我國農信社信貸資金存在的風險,既有制度性的原因導致的,也有自身經營不利的原因造成的,同時也與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完善息息相關。在進行信貸資金風險控制的過程中只有從政府、農信社、市場建設三個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源上有效解決農信社信貸資金風險控制不足的問題,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監管的到位,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農信社市場經營意識的建立,我國的農信社信貸資金風險定價將更加規范科學,農信社的發展也會愈加穩健,從而推動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1]劉偉玲.黑龍江省農村信貸資金流動效率分析[J].理論探討,2008,(6).
[2]丁喜勝.淺談當前農村信貸資金不足的原因及對策[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