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玢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互聯網金融的話題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再度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最新發布的《互聯網金融報告2015》中也著重指出,未來互聯網金融將呈現出一些重要趨勢,其中一個要點就是傳統金融業務將更加網絡化。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普及,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金融開始與傳統金融業務互相滲透,互為補充。互聯網、金融,這兩個原本看似并無交集的行業領域,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不斷邁向深度融合,向我們預示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
目前,第三方支付、P2P小額借貸、眾籌股權投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小額借貸等平臺有力地組建起互聯網金融的框架。以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眾多公司借助以上四類模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嶄露頭角,并帶動了新一輪金融創新的狂潮。
阿里巴巴率先在互聯網金融界施展拳腳,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截至2014年2月底,我國P2P網貸平臺猛增至626家,以陸金所、拍拍貸、人人貸等為首的P2P平臺風生水起。電商行業的佼佼者如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等都在逐步開展B2B供應鏈金融業務;商業銀行、證券機構也開始與電商合作,中信銀行、國元證券等紛紛開啟網上開戶模式。
自2007年P2P登陸中國后,其交易規模已經連續6年保持150%的同比增長。2014年,中國權益類眾籌融資規模達4.4億元;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突破8萬億元;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近6萬億元,同比增長391.3%。
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百度公司的“百度百發”、網易的“添金計劃”等金融產品繁花似錦,極大地沖擊了傳統金融行業,同時也在投資者中掀起了新一輪在線理財熱潮。以阿里金融為例,阿里巴巴在金融服務領域已包括貸款、擔保、保險、信用卡、支付結算等全流程。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不再滿足于僅向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等支持,而長期以來,互聯網企業深度積累的企業、個人數據庫也為其開拓金融領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于是,信息技術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形成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領域。Hannon和McDowell(1995)指出,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是金融創新的動力,金融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出的互聯網金融正一種金融創新。謝平、鄒傳偉(2012)提出互聯網金融模式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種金融模式。1湯皋(2013)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通過無形的網絡為客戶辦理資金融通、投資理財、支付結算等業務的資金融通行為。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集支付、交易、融資功能于一體,依托現代信息科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機構平臺。
1.突破交易對象限制,逐步平民化
與傳統金融機構專注于大客戶不同,互聯網金融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銀行對某些客戶的金融排斥,可以充分服務于部分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的業務要求。
2.業務經營信息化,信息相對對稱
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將高度分散化的企業、個人信息集中加工處理,形成分門別類的數據資源。此舉降低了金融機構獲得投資企業信息的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3.金融脫媒,資源配置去中介化
由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信息經常不對稱的機率被大大降低,資金的供求雙方可以脫離銀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機構,自行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互聯網金融有著明顯的去中介化作用。
1.信息搜集和處理
云計算、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解決了困擾金融機構一時的信息資源分散雜亂、利用率低下的難題。通過將不對稱、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互聯網金融有效地實現了數據的標準化、結構化,大大了提高數據使用效率。
2.支付功能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環境的不斷優越,支付場景的不斷豐富,以及金融創新的活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第三方支付已經被廣泛使用。截至2014年,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已迅速突破8萬億元。
3.資源配置(即融資)功能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金融脫媒作用,在資源配置領域網絡融資本質上是一種直接融資。此外,經營業務大范圍信息化,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深入分析數據,尋找到合適的風險管理工具與風險分散工具,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互聯網金融一經問世,便在短短幾年之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透過節節攀升的數字,我們不難發現現存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仍然弊病纏身。
1.網絡安全風險潛伏
互聯網金融雖然方便快捷,但其便捷的支付、交易、融資等業務必須基于網絡平臺完成。因此,但凡網絡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互聯網金融的整體運作將會受到巨大的威脅和致命的打擊。更不可小覷的是,互聯網金融活動牽扯到巨大的資金來源、流向和龐大的個人、企業隱私信息。因此,互聯網金融網絡安全問題更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財產和隱私安全。
2.法律法規政策滯后
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同時,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卻一片空白。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缺乏明確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也沒有一定的標準。互聯網金融業魚龍混雜,有如霧里看花。
3.監督管理缺位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缺乏嚴格的界定,因此我們難以確認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日常監督管理部門,“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監督管理模式也隨之失效。同時,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也較為缺乏,監管部門無法可依,監管現狀一片混亂。
4.信用信息交換難
一方面,企業間的信用信息不直接參與交換,信息共享能力差,為不法分子間接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機構尚未接入到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之中,僅靠自身業務資源審查對企業和個人信用,嚴重影響互聯網金融機構決策業務的開展。
對于以上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四個問題,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互聯網技術金融創新
充分發現并解決互聯網金融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清掃該行業發展前進路途中的絆腳石。同時,加大對互聯網金融重點核心技術的科研支持,主動進行突破研究;強調金融創新,在緊密結合信息結果和金融活動的基礎上研發新產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發展。
2.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出臺
國家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形成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明確界定,以及對行業準入、業務規范、違法懲處、退出機制等一系列規定,使行業機構有遵循的標準,監管機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督機制
除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外,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督管理政策也應跟上步伐。為防止出現監管漏洞、監管空白等現象,必須首先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業由誰監管、怎樣監管、監管范疇等問題。監管部門恪守職責、各司其職,禁止推諉。同時,互聯網金融業明顯的跨行業、跨市場特點又決定了相關監管部門必須創新監管辦法,適應其網絡、金融兩大特點,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電子監管,保障互聯網金融的平穩有序運行,又不傷害其創新發展的活力。
4.完善人民銀行征信體系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機構暫時并沒有接入到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之中,信用信息交換不便利。為提高信息和數據的使用效率,促進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應盡快將互聯網金融機構接入征信系統。與此同時,擴充征信系統的信息來源,統一各機構信用數據的口徑,構建全社會統一的征信體系,形成有效的失信懲戒機制。
[1]饒越.互聯網金融的實際運行與監管體系催生[J].改革,2014,(3).
[2]李釗釗.淺談互聯網金融模式[J].科技致富向導,2014,(29).
[3]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
[4]湯皋.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思考[J].金融會計,2013,(12).
[5]陳林.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11).
[6]譚天文,陸楠.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金融模式的對比分析[J].中國市場,2013,(46).
[7]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5).
[8]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