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藝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總面積29 459平方公里,少數民族人口約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萬人,是一個以白族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2012年,大理旅游業總收入195.36億元,同比增長41.15%,其中接待國內過夜旅游者953.37萬人次,同比增長21.91%。游客對賓館、酒店等需求的數量逐年增多,對住宿環境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提升住宿空間的品質及其酒店配套設施是酒店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何利用本地特有歷史文化、人文精神、藝術特色等設計當地有代表性的酒店是急需思考的問題。
2011年云南省政府制定開發大理喜洲項目,項目定位為集旅游、文化、商業、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文化園區。大理州政府提出,堅決控制低檔次酒店,加快高端酒店引進和建設,大力發展精品酒店、大理特色客棧。本篇論文選擇兩個案例來解析少數民族地區的精品酒店設計。
第一個實踐案例——大理喜洲海心亭酒店設計。根據旅游發展的需要,大理州政府制定了未來幾年針對喜洲鎮的旅游發展規劃。2010年5月17日,大理旅游度假區管委會與北京天素投資有限公司舉行《大理喜洲旅游文化創意園區項目合作意向書》簽字儀式。項目選址于大理市喜洲鎮,總投資約100億元,分兩期實施開發建設:一期規劃范圍為大理市喜洲鎮境內國道214線以東,規劃面積約28平方公里區域(包括約18公里洱海海岸線),其中建設用地約為4300畝;二期規劃范圍為蒼山大小花甸壩區域,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項目按照“創意喜洲、幸福家園”的理念,采取統一規劃、分期開發的形式,計劃在3年內投資20億元,開發建設海舌七星級養生度假酒店、海心亭賓館改擴建、喜洲創意學院、漁文化島、民族歌舞大舞臺、文化創意園區、四方街及古院落改造提升等項目,把喜洲這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古鎮,改造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文化創意園區。
第二個案例——大理喜洲楊家登精品酒店項目。該項目位于大理市喜洲鎮楊家登自然村內,在風景名勝區內,交通便利,距離大理古城約18公里,距離喜洲古鎮約3公里。酒店與洱海相距僅6米,總占地1.6畝,建筑用房包括海景房、休閑區、餐吧、酒吧等共26間。背靠蒼山面向洱海,距蝴蝶泉、天龍洞、上關花公園、海舌、海心亭、花甸壩、白族民居古建筑群等幾個旅游景區也較近。酒店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非常適合改造為精品酒店。對于入住的賓客來說,不僅能享受這里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泉水、曖洋洋的日光、特色美食,以及純樸的人情,融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優勢,而且也是一個了解白族信息的好園地。基于楊家登精品酒店位處在特殊地點、特殊環境的實際項目,并且考慮到楊家登在大理喜洲這個地方的特殊性,在設計上要突出其品位、個性及文化。
以上兩個案例均處在云南大理喜洲,背靠蒼山,面向洱海,西高東底,地理位置優越,且基地背山面海,自然風光秀麗,周邊白族村落聚集,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豐富。方案設計基于獨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文化氛圍,包括地域內的地域資源、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等所形成的氛圍。大理傳統的生活方式以民居聚落為主,傳統的院落空間是世代大理人賴以生存的空間。海心亭精品酒店是喜洲四大家族之一董苑的原址。董苑被大理政府作為接待場所使用,一共有4棟建筑。在建筑方案設計中,如何讓它煥然一新,給筆者帶來更多創作空間和大膽的設計構想。我們尋找根植于白族文化、與白族建筑文化相對應的,體現在內部設計及裝飾文化的內涵,在特定空間作為創作素材,以現代手法加以升華再現。精品酒店應有精品酒店的尺度,為此,單體建筑切忌做成大型高端商務酒店,要“化碎為整”,拆分成小體量,形成一個系統整體,做到建筑在院落中展開層次,院落在建筑中相互滲透,注重體型的凹凸和高低錯落,以體現原址董院的風韻。
楊家登精品酒店整體沿用本土院落式布局,新老建筑組團組合而成。我們定義的圍合組團保留傳統生活空間感受。在功能上,單體平面布局將傳統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融入現代風格,動靜分區明確,從受當地白族民居院落及三房一照壁的布局設計的啟發,到傳統石頭、泥磚建筑,加之白族風味的花格木、特殊圖形、精細的白族木工藝雕刻圖案及天花板,在洱海邊創造出天衣無縫的洱海度假享受。白族民居院落在白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精品酒店設計均有兩個庭院圍合的庭院空間和相對私密的生活庭院,所以每個空間都具有寬闊的視野,將自然情趣作為室內外空間的視覺延伸,把山水靈氣充分帶入室內外的氛圍中。材質與色彩是建筑外在最直觀的表情,在建筑裝飾上,提取當地白族文化元素為設計元素,立面設計上,簡潔輕巧的屋面與大理傳統民居相呼應,橫向紋理的片墻組合打破立面呆板格調讓建筑整體感更為輕盈。在近人尺度上,等高的院墻保證了精品酒店私密感,就地取材的石材也讓整個設計更具親和力。最終設計不僅滿足我們對現代建筑功能及美觀的需要,在情感上也是與傳統文化的一次對話,一種傳承。
大理喜洲海心亭、楊家登精品酒店均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居住在風景中是人們一直以來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方式,人們來大理旅游度假首先注重的是大理秀麗的風光和怡人的氣候條件,其次是特色的白族文化。大規模的開發建造勢必會對原有環境產生影響,面對這個矛盾,筆者一直思考除了要觀景美,也要對場地內的風景進行再生。設計要樸而不素、華而不奢、雅而不俗,完整傳達白族民居特有的清雅美學的理念,增強組團之間的區域,利用原有地形的優勢,通過“梯田”式的高差關系,使消費者能觀山望海,欣賞蒼山洱海的美麗景致。
海心亭園區總面積44 879.802 6平方米,一半以上的面積為水域,這給項目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景觀帶。園區內有一棟不可拆除建筑即董苑老宅,屬于保護建筑。所以采用了大理三房一照壁的組成形式來規劃酒店前區部分,很融洽地把老宅融入其中;后區主要分為別墅區及餐飲區。總體設計分為三部分,自東向西依次為:精品酒店區、別墅區、餐飲區。精品酒店區將原有建筑重新定義和開掘,還原院與房的肌理關系,不僅被處理為更有生機的主要構成元素,并且延伸進入餐飲區的中心水院,成為貫穿地的水景線索和延續脈絡。中部的餐飲區主題建筑吸取白族傳統建筑特點,形成一道富有韻律的平面布局,并配合景觀路道的走向強調節奏,實現疏密對位,使新建筑融入環境之中。西面的別墅區,整體采用立面改造,原有的色彩調整為灰色,以融入整體建筑群,以精品酒店和大面水景為背景,景觀設計采用草地和砂石路徑結合的簡潔手法,突出游嬉參觀流線。因此,該項目將研究和設計融為一體,試圖通過對環境、建筑保護的根本理解對大理白族鄉土建筑做出新的詮釋。
大理喜洲楊家登精品酒店的總平面圖沿襲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空間形制,使得在二維維度空間上具有豐富“深度”變化的內向小尺度院落空間組合,利用院落和坡屋頂的形式邏輯來組織功能,在有限的界限內嵌入好幾個庭院,并利用坡屋頂來調整院落間建筑的功能空間,從上方能看到所有的院落。這個綜合體并未設置一個單獨的中心,而是一系列小型中心空間的有機結合,多個庭院、多條路徑、多重邊界的院落結構,創造了一系列多層次的外部空間,即“借景和透景”,從這個院落透過游廊觀賞到另一個院落的風景。
項目總體布局是以靜思精舍為核心,設計時,將建筑主入口圍合成的外向院落交通的“深度”變小、尺度加大,滿足精品酒店人流的集散和對環境、實際使用、實用便捷等方面的要求,以符合精品酒店生活和實用習慣。而在設計新老建筑、建筑之間以及建筑與外部空間之間的空間時,盡量在水平與垂直面上增加空間的“深度”,給人以豐富的空間層次感。例如,建筑入口與景觀院落的園林設計手法,用院墻和花窗形成隔而未隔的效果,人們可通過主入口進入,曲折的路線形成豐富的空間體驗。而從洱海公路上看精品酒店,精致的花窗、小巧的體量,也讓人感受到大理白族地域特點,使建筑的“力場”延伸到基地的外部。三層的建筑空間,在垂直面上又增加了空間層次,增加了院落空間的觀賞角度。
兩個項目的總體設計把各項資源都充分調動并有機結合起來,將新增建筑與原有環境相融合,試圖以一種現代語言來詮釋當地白族鄉土建筑,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建立從現代精品酒店到少數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自然滲透的完整而開放的空間結構,在尊重傳統與現實因素的同時又為旅游生活開辟了嶄新的空間環境場所。
由于該用地臨洱海景觀,擁有優越的景觀資源,故在設計時建筑輪廓采用層層遞進生長形態,利用自然風和陽光的進入,以達到良好的建筑小環境。同時,建筑沿洱海由低到高逐步展開,展現舒展的建筑群體形象,形成良好的沿洱海景觀資源,提升精品酒店區位價值。此外,新建筑與老建筑立面對比鮮明,筆者沒有采用大理文化特征,除了強化酒店自身功能及配套設施以外,突出酒店本身的文化一貫的夸張的山花造型,而是將內涵融入當地白族傳統建筑的尺度與比例,細致的設計讓風景層層滲透,建筑與海景巧妙的結合,實現了風景的再生。
大理傳統建筑的色彩體系是以黑、白、灰為基調,傳統建筑木構體系采用暗紅色。本設計延續傳統色彩灰、白、藍,隱喻了蒼山洱海的大山水格局,與白族文化文脈傳承。南部的新建筑立面材質選用傳統建筑中慣用的青磚進行鏤空的排布和空洞大小的變化、這種將傳統建筑的形式,材料的提煉和簡化處理,既保留了傳統的建筑符號語言,又有意的將其放大。
結合原有建筑與原有基地現狀的特征形成新建筑的局部架空形式是本設計最大亮點。這種首層架空的設計也為庭院爭取更多景觀空間。在新老建筑之間有意營造對話空間。景觀形式不拘一格,體現蘇州園林景觀情調。中庭景觀沿用了白族民居的院落的設計風格,平面形式為方形或長方形,布局嚴謹。外形較為規整,在庭院多采用采用鵝卵石、五花石、青石板等為原料鋪裝,院內設花臺、水池。
在室內設計和客房的改造中,依然遵循了自然共生的法則。兩個案例的酒店室內設計的空間都采用院落式布局方式,首層平面動靜分離,高挑的酒店大堂空間氣質非凡,配有動態運動流線。結合白族民居的傳統布局,打破了傳統酒店的格局,形式上有了創新。家庭式的客廳、餐廳、臥室等每一個單元都是獨立的。在這里,除了體驗白族文化之外,還帶給你家一樣的感覺,其主要目的是滿足現代消費者生活水平高度提高的需要,既適應了現代的生活,又保留了白族民族本土文化的特點。
總之,我國未來的主題酒店設計應該更多地站在本土化、地域化的角度,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有機結合,打造出更多適合現代社會的需求的高品質、重文化的主題酒店空間。
[1]賓慧中.中國白族傳統民居營造技藝[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2]江凈帆.空間之融:喜洲白族傳統民居的教化功能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阮儀三.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踏察[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
[4]任洋.國內精品酒店初探[D].重慶:重慶大學,2014.
[5] 任洋,盧峰.中國精品酒店“精品”設計之道[J].城市建筑,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