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媛

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當站在文明進化某一高度時,它完成的是所有生命歷程的疊加。每一層疊加都會烙刻上時代深處的記憶,并且在未來發展中發揮著歷史印記的深遠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無一例外地遵從著這樣的發展歷程。華夏文明幾經沉浮,榮辱成敗化作血液灌注在我們華夏兒女的血管里,也成為中國人性格的底色。所以說,一個國家完成的是歷代進程的疊加。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中國式家庭自古就是大家族文化,一個三口之家的內部關系絕不僅僅取決于這三個人,而是兩個家族祖祖輩輩對他們的影響。因此說,一個家庭完成的是家族的疊加。我們作為“家”“國”兒女,移步時空,回望過去,必然能看到發展中的震蕩與危機,甚至瀕于分崩離析或各奔東西的歷史片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發展陣痛期”,某種程度上,它是發展的必然產物。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當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生產力發展需求時,必將發生重大變革。而在中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很容易出現高層震蕩。這就是企業發展的陣痛期。那么問題來了——企業發展陣痛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陣痛”?
“陣痛”象征著變革和新局面的出現,每一次變革就像新生命的誕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而對“陣痛”的錯誤認知和對變革的恐懼則會延長“陣痛”的時間,甚至導致新局面胎死腹中。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企業發展就像人的心智發展,它的成長也像人一生的成長經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正如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所說,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它的核心任務,有它要克服的困難,這是心智成長的必需品。一個企業亦是如此。曾經一部很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就是個不錯的教學案例。成東青、孟曉駿、王陽三人在“新夢想”公司剛剛啟航的時候,面臨的任務是開創和對外開拓,他們需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打敢拼的冒險精神。發展壯大期需要處理的是更深價值觀的合一與企業愿景共識的達成(這決定了企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決策),這就要求他們有更深厚的信任和開誠布公。此時的企業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發育迅速,思想活躍,卻也容易產生沖突,是出現“陣痛”的敏感期,極其需要內部的整合與統一。小有名氣的“新夢想”在不斷壯大,也自然進入了“陣痛期”……
在企業主自感企業順風順水、風生水起的時候,總會遇到來自人、事各方面的阻礙。企業在經歷蓬勃發展、輝煌成就之后也必然要面臨新的挑戰和瓶頸。舉個極其簡單的例子,孩子長大,腳也變大,原來的鞋肯定不合適,有的人選擇將就穿,有的人選擇盲目換鞋,結果都是腳不舒服,影響走路速度。在企業中這種“削足適履”和“盲目躍進”從而阻礙正常發展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原因是企業不能正視自己的現狀,緣于他們對“陣痛”錯誤的認知和對其深深的恐懼。“新夢想”的老大成東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法正視來自核心團隊意見分歧的“陣痛”,我們不討論他的決策是否正確,單看他處理分歧的方法——通過回避來避免與孟曉駿的沖突,寄希望于利益的妥協度過“陣痛”期,但卻事與愿違……
企業發展陣痛,與其說是阻礙、瓶頸,不如說是預示著新生命的降臨,象征著變革和新局面的出現,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而對“陣痛”的錯誤認知和對變革的恐懼則會延長“陣痛”的時間,甚至導致新局面胎死腹中。
企業發展陣痛期能否預見?
企業開創者及核心團隊對自身的志向、價值觀、創立或參與管理企業的初心及其與企業發展吻合度的覺察力越高,他們預見“陣痛”期的準確性就越高。
企業的發展不僅如同人的心智發展分為不同階段,也同樣具有深度分層的特點。心理學有一個學派叫精神分析學派,它將人的心理劃分為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指在人類心理活動過程中能夠認知到的部分;潛意識是指在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有顯現于外的性格和行為,也有內隱于心的潛意識。其實一個企業亦是如此,同樣包括企業性格和企業潛意識。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外顯于世人的產品、市場、組織架構、制度、員工行為呈現等,這些外顯形式所表現的僅僅是企業內涵的一部分而已,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企業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一般看不到的那部分。企業潛意識包括了很多:企業核心團隊的性格匹配、融合度和團隊動力、企業使命、宗旨、定位和文化等。它們都在無形中影響和左右著企業發展的走向和趨勢。那么,問題又來了——是什么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潛意識呢?
企業開創者和歷任領導者是形成企業潛意識的原始驅動力及企業文化衍生的基礎。開創者的個人志向、價值觀以及創立企業的初心決定了企業潛意識的雛形,而歷任領導者對其認同度越高,企業使命、文化等潛意識的傳承就越穩定和持久。從這個角度說,企業完成的是一群同路人夢想和愿景的疊加。
企業發展陣痛期如何預見?透過企業產品、規模、業績這些表面現象去深入了解企業的潛意識,評估企業主或核心團隊的格局、價值觀、原動力及其與企業發展的契合度。一般情況下,除非企業主對此有所覺察,并積極突破自己的局限,拓寬自己的格局,否則的話,企業陣痛期發生的深層原因是很難改變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形容一個企業也是適合的。
我們繼續講《中國合伙人》的故事。“新夢想”的口號是“失敗中尋找勝利,絕望中尋求希望”。細數開創者成、孟、王三人與這句口號的潛在關系:王陽被美國女朋友拋棄,恥辱,要雪恥;孟曉駿在美國餐廳做不能收小費的服務生,恥辱,要雪恥;成東青似乎從出生開始就面臨這樣一個主題——失敗中尋找勝利,絕望中尋求希望。由此可見,他們類似的遭遇成就他們共同的志向和創業原動力,這樣一個“雪恥”的潛意識就成為了“新夢想”企業潛意識的底色,也為隨后發展埋下“陣痛”的伏筆。成、孟、王將“新夢想”做得風生水起,“雪恥”的愿望得以實現。然而當孟提出上市時,三人產生了分歧,“新夢想”出現了“陣痛”,這是由他們創業原動力以及“新夢想”潛意識(雪恥創業)決定的,由他們的初衷與企業繼續發展不相吻合造成的。有趣的是,當“新夢想”遇到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夢想侵犯版權事件時,他們又重新合體。因為此刻又是“雪恥”的時候了,“雪恥”這個原動力就像磁鐵石一樣,一旦被觸動,就會使這三個人冰釋前嫌,重新合體。電影以“新夢想”成功上市結束,甚是鼓舞人心。但我不討喜歡地說,如果它有續集,一定還是紛爭—散伙—遇到危機事件—合體—雪恥的重演。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通過開創者和企業潛意識是如何預見“陣痛”的。
企業開創者及核心團隊對自身的志向、價值觀、創立或參與管理企業的初心及其與企業發展的吻合度覺察力越高,他們預見“陣痛”期的準確性就越高。
EAP在企業發展陣痛期的作用
在管理者層面,EAP可以幫助管理團隊提高預見企業“陣痛”期的能力;在員工層面,通過各種EAP服務形式,一方面緩沖了企業“陣痛”對基層員工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實現員工和企業心合拍、心合力、心和諧的重要手段。
企業發展陣痛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經歷的階段。如果企業主對“陣痛”期有正確的認知和敏銳的覺察力,就可以平穩度過,甚至可以實現質的飛躍。那么,EAP在企業發展陣痛期可以做些什么呢?人們對EAP的傳統認知是幫助員工及其家屬處理和工作有關的心理困擾。這是一個誤區。因為這只是描述了EAP實施層面和實施方法。其真正的作用點是在人心和企業文化上,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心合拍、心合力、心和諧的目標。而在企業發展陣痛期的問題上,EAP在管理者層面可以幫助管理團隊提高預見企業“陣痛”期的能力。
在我們過往的項目經驗中不難看到,EAP對管理者的培訓和咨詢不僅僅從技能層面提高他們的積極領導力,最關鍵的是拓展他們管理的思維方式和心智上的格局。尤其對國企而言,它的歷史變遷更長更深遠,也具有比較鮮明的企業文化。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如果只是在管理通用技能方面予以培訓和指導,提升效果不是很理想。當加入“管理角色自我定位”“挖掘與提升心理資本”“國學與柔性管理”等內容的滲透后,明顯地發現,中層管理開始了解自己適合什么樣的領導風格,在特定的企業文化中如何游刃有余地發揮個人專長。例如,有的管理者是強控制型,通過學習了解到自己強控制背后的原因,以及強控制對團隊整體氛圍和效率的負面影響,開始產生改變的意愿,嘗試著給團隊成員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由此可以看出,對人的培養,對管理者的培養,如同習武一般,不能單純練招式,還要修心法。管理通用技能就是招式,很多人學習了很多管理知識和技能,但是在實操中運用卻不得法,結果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培訓無用。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修心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就是讓自身有足夠的心理資本和敏銳的自我覺察力的法則,它可以將“招式”更好地與自身相融合,真正變為自己的能力。EAP在管理者層面的著力點就是“心法”的修煉,讓他們成為更有容量的容器,能夠承載來自企業和員工多樣化的使命和需求,正所謂“有容乃大”。
在員工層面,EAP服務通過各種形式緩沖企業“陣痛”對基層員工的負面影響。不論多么優秀的企業,都無法回避企業發展過程中來自內外的震蕩和壓力;不論人文關愛做得多好的企業,員工也都會有負面情緒和倦怠階段。這是無法通過幾次培訓解決的。在我們為數十家企業服務的經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員工進行EAP服務(包括心理疏導、團隊輔導、宣傳引導等方式)的持久性和連貫性是至關重要的。持續的EAP服務可以給員工帶來長期的陪伴感、支持感和歸屬感,幫助員工建立應對工作壓力的緩沖區和安全帶。
我們曾經服務過這樣一家國企。他們的需求僅僅是減輕員工的心理壓力。我們通過前期的訪談和心檢調查發現,員工的“工作倦怠”和“消極情緒”兩個指標與同業比較均偏高,而對“同事支持”有較高的需求。在我們后期對員工的團體輔導和咨詢過程中了解到,這家企業的文化和工作氛圍相對比較嚴肅,工作流程清晰,規則明確,層級意識較強。這樣的企業特點可以帶來員工較強的職業化,但長期如此,員工的情感不流動,無處表達、無人可說,得不到同事之間的情感支持,每個人就像被罩著玻璃罩,情感也變得淡漠,每個人就像個工作的機器。人在缺乏情感的環境中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其心理耐受力會變得越來越低,就像老化的皮筋,很容易斷。基于我們有這樣的推測,于是向該企業了解相關情況,企業管理者才將需要EAP服務的真正原因告訴我們——之前有發生過危機事件。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EAP診斷,企業管理者只能簡單將危機事件歸結為員工壓力大,而無法了解真正的癥結,更不用說預見“陣痛”期會給員工帶來怎樣的沖擊了。在這樣的企業診斷后,我們為該企業提供了為期一年的EAP服務,給員工帶來長期的心理疏導和團隊輔導。產生的效果是:數據顯示,在后期的個體心檢數據中,“工作倦怠”和“消極情緒”指標明顯降低;他們后期主動尋求疏導的意識越來越強;行為表現:在工作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他們的壓力感和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并沒有明顯增加。這就說明,持續的EAP服務可以增加他們的心理彈性和恢復力。如果在平日的工作中能夠建立“緩沖區”和“安全帶”,那么,在企業發生“陣痛”時,員工應對企業“陣痛”的應激反應就不會過激或慌亂,而是能夠按部就班地工作,耐心等待企業順利度過“陣痛”期。
人類文明完成的是所有生命歷程的疊加,一個國家完成的是歷代進程的疊加;一個家庭完成的家族的疊加;一個企業完成的是一群同路人情結和未完成夢想的疊加。我們無法斬斷歷史對“現在我們”的聯結與影響,唯有坦然面對它帶給我們的“痛”,我們才能痛定思痛,化“痛”為“通”,不斷打破局限,打開更開闊的發展視野。
(作者單位:北京易普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