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景蓮
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億人,其中外出務工農民工1.6821億,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農民工數量還有逐年遞增趨勢。數量龐大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對城市現代文明是個巨大的沖擊。
農民工精神層面的權益缺失則不容易被發現,從而使得這一重要的“精神權益保護”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荒蕪狀態。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長期處于真空狀態,農民工長期生活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
農民工文化生活現狀
文化生活的極度匱乏與單調。農民工業余文化生活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用于文化消費的時間少,睡覺、聊天、打牌賭錢、閑逛是他們打發空閑時間的主要方式。二是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僅限于花錢少或免費的有限項目,并主要集中在看電視、玩手機、上網、打牌等上面,其中又以看電視和玩手機為主,總體上呈簡單隨意、廉價免費的特點。三是興趣品位不高,文化消費多屬于消遣娛樂型,主要集中在消遣娛樂、影視節目等上面,對有關科技、文學等的關注很少。四是本地農民工仍保留著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文化生活相對傳統。
有著顯著的農村傳統文化的烙印。農民工身上具有農村傳統文化的烙印,具有農民的深層次文化背景和特質。這個特質既有積極的一面:如勤勞樸實、任勞任怨、注重親情、講究孝道、知足常樂、知恩圖報。也有消極的一面:一是小農思想嚴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小進則滿不求跨越。二是缺少文明意識。由于農村相對城市來說,經濟條件比較落后,文化教育相對薄弱,使得農民工養成許多不文明的生活習慣。普遍缺乏缺少法律意識,多數是法盲,在遇到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較難采取法律途徑討回公道。三是具有群體特征。由于城市的排斥,農民工有很強的血緣、親緣和地緣等傳統意識,喜歡在企業中結集“同鄉會”等自發性的非正式組織以同舟共濟。
遭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激烈沖突。表面看來,農民工與城市的沖突是一個個農民工個體的沖突,其實深層次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農民工身上所體現的傳統和守成與城里人所推崇的開放和創新往往會產生巨大的沖突。農民工震驚于城市的現代文明,羨慕城市生活,希望能早日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善待農民工的社會氛圍,農民工的人格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保護。農民工從事著市民不愿意做的臟、累、差的工作,卻又受到市民的冷漠和歧視。農民工雖然置身于城市,但是與城里人生活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圈子里,茫然、自卑和對外界的敵對情緒,加深了農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悶情緒,導致農民工心理失衡和行為失范。
農民工對城市和國民經濟作出巨大的貢獻,而自己付出了骨肉分離、親情缺失、流離失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巨大代價。這與構建小康社會、共享文明成果的愿望是相背離的,是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相違背的。農民工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現象,而不能是個長期現象,必須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
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
建立農民工文化建設的長期保障機制。一是建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農民工工會,提升農民工政治地位,讓農民工擁有話語權。在城市建立市(縣)、區及企業三級農民工工會。對于國有企業或比較正規的私營企業,將農民工直接納入到企業的工會組織,對農民工進行統一管理。在區(街道)設分會,負責對轄區的農民工進行管理。在市(縣)建立專門的農民工工會組織,對全市(縣)的農民工實行統一的管理和監督。二是逐步提高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各級黨代會、人大和工會代表大會及企業職代會中的比例,增加其參政議政、權益表達、參與決策管理的渠道和機會。三是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保障農民工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民主政治權利。四是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員,逐年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模范、高級技工技師以及有其他突出貢獻者中的比例,使農民工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得到保障和體現。
建立一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為主體的文化供給模式。將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圍,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民工文化生活服務體系。政府、社會各部門和用工單位應為農民工提供基本的文化產品。大力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使相關的服務部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力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嚴格勞動合同法,縮短農民工工作時間,提高8小時以外工時工資,保障農民工文化消費時間,讓任意延長農民工勞動時間的企業付出額外負擔。讓農民工在參與管理、參加培訓、參加企業文化活動中、享受與正式職工一樣的待遇。
弘揚傳統文化,激發農民工群體的正能量。一是發現、挖掘和培養農民工文藝骨干,組建農民工文藝志愿者隊伍,將他們的文藝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展示出來。二是弘揚傳統文化,以農民工身上所具有的勤勞樸實、尊老愛幼、恪守倫理道德的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民俗,在城市文明中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素。三是開展做文明新市民活動,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按照現代城市文明要求規范自身行為,提高文化素質,培養、提升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使之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單位:中電投河北電力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