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冬梅
衡陽衡州花鼓戲成形于明末清初,是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以衡州地方方言為舞臺語言稍加提煉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戲獨一流派。
衡州花鼓戲的音樂以活潑、明快、高亢和粗獷著稱,它熱情奔放,山歌風味異常濃厚。自古以來湘南地區的民間小調和歌舞都很活躍。衡州花鼓戲的雛形源于一種叫“車馬燈”的民間歌舞,由一丑一旦表演,形成一丑一旦的“二小戲”,用吶子伴奏。后來又產生了小生角色,發展為以“三小”見長的衡州花鼓戲。早期的“兩小戲”以“吶子牌子”為主,歌唱時唱腔、伴奏、鑼鼓同時進行,氣氛活潑、熱烈歡快,此類牌子共有600多支。后來傳人戲曲化程度較高的聲腔《川子調》,發展了板腔式,更適合表現各種情緒的變化,《川子調》使用靈活,用吶子和胡琴伴奏,民間小調字多腔少、絲弦小調字少腔多。衡州花鼓戲的形成同樣經歷了由民間歌舞到兩小戲、三小戲,再進入多行當、多人物的大本戲等幾個階段。演唱的多是燈調茶歌,用嗩吶鑼鼓伴奏,載歌載舞、氣氛歡快活潑,經過提煉規范后形成了“鑼鼓牌子”。三小戲階段的唱腔除沿用了燈調茶歌和鑼鼓牌子外,逐步發展了川子調。多行當、多人物的大本戲的出現在后期,是伴隨著“半燈半戲”的演出形式而完成的。
衡州花鼓戲的“半燈半戲”是藝人兼唱衡陽湘劇,這時的唱腔逢三小角色即用花鼓調演唱,俗稱“大筒子”(花鼓戲竹筒)。逢生、凈兩行人物則唱衡陽湘劇的彈腔(南北兩路),俗稱“小筒子”(京胡),經較長時期的衍變轉化,逐漸去掉“小筒子”,發展“大筒子”而形成為小調、鑼鼓牌子、川子調混用的演出模式,但在劇目中又有所側重,藝人習慣稱為川調劇目、鑼鼓牌子劇目和小調劇目。因行當增加、內容復雜、劇目擴大,加之受到大戲劇種音樂的影響,川子調有較大的發展和完善。為了適應復雜的表演程式需要,又大量地吸收了大戲的伴奏曲牌(包括絲弦曲牌和吹打曲牌)和鑼鼓經。
衡州花鼓戲的鑼鼓牌子直接源于燈調茶歌,也吸收本地的師道腔曲調,是早期對子戲(兩小戲)階段的主要聲腔。每首曲調的詞和腔皆有固定的格式,在劇目中以曲調為單位連接,演唱時必須要用嗩吶、鑼鼓伴奏,圈內習慣稱它為“鑼鼓牌子”,亦稱“吶子牌子”。鑼鼓牌子用鑼鼓起腔和收腔,專門起腔的鑼鼓程式叫“倒脫靴”,演奏它時嗩吶自由演奏一個簡練悠長的旋律,用以喧染熱烈氣氛和為演唱者發調,伴奏鑼鼓牌子的嗩吶用三吶子和大吶子高低搭配,三吶為主,大吶和之,高低相間,相互兼容,音樂豐富飽滿。鑼鼓牌子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曲調“洞腔”,源于“四門腔”,原系巫師“酬菩薩”、“謝士”、“和神”、“沖儺”等法事的專用腔。因用于師道戲《大盤洞》一劇中,又經巫師、藝人們不斷美化便形成了后來的“洞腔”,其名稱也由此而來?!岸辞弧钡那w結構與從花燈調衍變的鑼鼓牌子不同,為適應長篇的敘述性唱詞,它已形成有“起腔、數板、稍腔”格式,嗩吶、鑼鼓演奏的長過門穿插其中,并用人聲幫腔。旋律進行常強調連續的四度上、下行跳進。
川子調是衡州花鼓戲的主要聲腔,依照伴奏的傳統習慣又分“吶子川調”和“弦子川調”,前者是嗩吶、鑼鼓和弦子伴奏的川調。衡州花鼓戲唱腔中“吶子川調”最具有代表性特色。其中又以“衡陽四川調”等為代表。川調有三眼板、一眼板、數板和快板,還有散節奏的“哀子”“導板”和散板等,旋律進行為三度音程上下跳進,曲調高亢激越,山野風格濃厚。川調的主奏樂器是大筒,大筒的定弦指位在民間很有講究,它直接影響到每支曲調的調式色彩。傳統定弦分東、南、西、北、反。東路手26弦,南路手52弦,西路手為41弦,北路手為63弦,反手15弦。羽調式和角調式的曲調多用26弦演奏,徵調式和商調式曲調多用52弦演奏。
小調因來源不一,習慣分為地方小調和絲弦小調,并包括少量的雜曲。地方小調多為土生土長,鄉土氣息濃厚,活潑輕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絲弦小調來源于本地流行的明清小曲,腔多字少,文詞典雅,節奏徐緩舒展,旋律優美動聽,委婉纏綿。劇目中多見于公子、小姐演唱,經常使用的有《疊斷橋》、《西宮詞》等。
雜曲包括從其它劇種、曲藝說唱、儺腔、佛曲等民間藝術形式中直接吸收進來的曲調,如:《蓮花落腔》、《八音聯彈》、《補缸調》等。
這些曲調多用于戲劇的特殊場合,表演形式也都保留著故有風貌,衡州花鼓經過長期的融匯、衍變、轉化以及獨特的音樂特色,逐漸地發展為一個行當齊全、聲腔成熟、表演豐富的地方戲曲劇種。
五千年厚重的華夏文明,蘊育了中國戲劇。而在中國戲劇百花苑中,衡州花鼓戲可謂是一朵異彩紛呈的奇葩,她沒有祁劇、湘劇那么漫長的演變歷程,更沒有國粹京劇那么大氣磅礴。如果說國粹京劇是大家閨秀,那么衡州花鼓戲則是小家碧玉。她就像湘江河畔的一顆明珠,綻放著她特有的光芒;又更似那清澈的湘江流水,以其純樸的藝術魅力,沁潤著古老的雁城。
衡州花鼓戲作為衡陽區域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劇種,已深深地植入了這一方水土。無論是婚嫁娶葬、農閑節目、族譜宗慶、香火還愿等等,都少不了衡州花鼓戲。在他們的心中,看衡州花鼓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享受,更重要的是把她作為活動中的一項內容。如果不唱花鼓戲,那么這個活動就似乎不完美……正因為如此,衡州花鼓戲在衡陽周邊地區頗受歡迎,演出市場十分廣闊。
衡陽花鼓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認為我們在開拓市場、占領市場、擁有市場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可持續性發展,也就是說要注重品牌,打造精品,從而形成具有劇種特色的代表性劇目,如:《小打鐵》、《喜盈門》等。作為衡州花鼓戲一名演奏員,我覺得自己有義務為本劇種的聲腔完善、演奏風格盡一份心,發一份光,為弘揚衡州花鼓戲藝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