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雯++魏潔

[摘要]宣德爐代表了我國銅爐鑄造的最高水準,其中蘊含的明代審美意識與藝術思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深入剖析宣德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從而為現代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宣德爐 銅爐鑄造 形制 設計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主持鑄造的一批精美銅質香爐,被稱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是明代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明代宣德爐仿品不斷,存世真品較少。《故宮歷代香具圖錄》為我們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書中介紹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明代宣德爐,不僅端莊華美,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對于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大有裨益。
一、宣德爐的材質之美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使用黃銅合金鑄造的銅器,在此之前的銅爐材質多為錫青銅,易生綠銹。明朝實施的朝貢貿易體制使東亞、東南亞和中亞的國際關系緊密,從而為宣德爐的鑄造提供了原材料?!缎乱推鲌D譜·卷一》中記錄了制爐原料的來歷:“今有暹羅國刺迦滿靄者所貢洋銅,號風磨色同陽邁,朕思所用堪鑄鼎彝,以供郊壇宗廟內廷之用。”暹羅國(今泰國)所進貢的風磨銅,即黃銅,是制作宜德爐的珍貴原材料。
宣德爐用材之精可謂登峰造極,明代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記載:“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舊時一斤是十六兩,經過十二次冶煉后,一斤銅液最終只剩四兩,也就是四分之一?!缎乱推鲌D譜》中記錄的宣德爐最少也經過八煉,高度提純的材質固然使宣德爐的銅色呈現出柔和而細膩的光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鎏金小銅爐(圖1),在鑄造時還采用了“赤金作滲金作雨雪點”的工藝,是將赤金碾成泥后用熾火逼沁入爐身,使銅爐周身布滿雨雪點大小的金片。除滲金工藝外,還有將赤金流于香爐口耳之間稱為“覆祥云”,流于腰腹之間稱為“金帶圍”,流于底足之間則稱為“涌祥云”。金和銅材質相得益彰,雍容富貴之氣內斂,珠光外現,華而不妖。
清初文學家冒辟疆在《宣爐歌注》中形容宣德爐“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易讓人產生疑惑,堅硬金屬鑄造的宣德爐怎會與女人肌膚做類比?原來細心呵護和經常把玩磨去了銅的銳氣,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啞光的柔軟感,且觸摸后不會感到刺骨冰冷,如女子肌膚一般。
二、宣德爐的色彩之美
使宣德爐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源于金屬與非金屬顯色物質結合的新工藝,如天方國番硇砂作鼎彝點朱砂斑色用,渤泥國紫礦點染棗紅色用,渤泥國胭脂石點染桑葚色用,梅花片石青點染石青斑色用等?!缎乱推鲌D譜》中記載的宣爐顏色多為蠟茶色、紫褐色、棠梨色、棗紅色、藏經紙色等,蠟茶色為黃中帶黑色,棠梨色為黃中帶紅色,藏經紙色則為“凈極光如水者”,類似于清淡的淺黃色?!渡蚴闲麪t小志》形容宣德爐“深有深妙,淡有淡妙”,“黃如秋葵著露,白如玻璃澄水,紅如朝霞映日,青則魚膽,黑則點漆”,最能體現其色彩之豐富。
古代匠人通過燒煉的方式改變爐色,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這一過程并不簡單。以仿古青綠色為例,文獻記載鑄造宣德爐時,取用了朝廷內庫有缺損的三代古器,挑出其中顏色最為翠綠者椎成粉末,與水銀法藥調和后倒入銅液中一同成型。爐體做成后再用青綠朱砂等色調成液體涂抹爐身,入猛火炙烤,次日繼續涂抹和炙烤,反復五次才能使青綠色沁入爐骨,最后還要用融化的白蠟包裹爐身,用布帛和棕帚仔細擦拭,才能得到顏色青翠如碧的仿古青綠色宣德爐。所以明代宣德爐與漢魏時期的銅器同樣珍貴。
宣德爐爐色純凈仿佛結霧,頗有古趣,正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宣德象首三足銅爐(圖2),偏青灰的銅色沉穩遒勁,與象首結合更是充滿靈氣,雖然香爐通高不過15公分,卻透出威嚴儀態,讓人肅然起敬。由此可見,宣德爐的色彩與形制緊密關聯,而色彩最終決定了香爐的氣質與魅力,給觀者最直接的視覺體驗。
三、宣德爐的形制之美
宣德爐在形制上皆以《宣和博古圖錄》及各考古書籍為設計標準,《宣和博古圖錄》是由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的宋代金石學著作,收錄有宋代皇室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青銅器共839件,件件精品,并配有器物尺寸、重量等信息和詳細的考證說明,為宣德爐的款式奠定基礎。同時根據史籍記載,禮部尚書呂震與太常寺卿周瑛、司禮監太監吳誠共同遴選出宮廷內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窯瓷器款式上奏,經明宣宗篩選審閱,再三推敲調整方可開鑄。嚴格的制圖準備與宣宗親自審查體現了對于宣德爐形制的慎重,也是宣德爐件件經典的重要原因。趙汝珍《古董辯疑》中稱贊道:“宣德所制之爐,其規矩勻整方圓適度,雖今日用機器仿制亦不可能,誠如出自鬼斧神工者?!?/p>
宣德爐各部分形制均具平衡協調之美,爐口收放適中,爐腹曲線充滿韻律,爐耳大小、位置得當,爐足穩定平整。從整體上看,宣德爐體現了“和諧”的造物理念。
作為廟堂禮器的宣德爐摒棄了繁復的裝飾外形,多為仿古鼎、彝、鬲式,經過高度提煉后又具有自身獨特個性,正是“有意味的形式”。宣德爐外形簡約,線條流暢,因此逐漸演變成文人雅士的書齋清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宣德沖耳乳足銅爐(圖3)口徑為三寸左右,既精巧耐看,又易于把玩和使用。乳爐、魚耳爐和蚰耳爐是明宣宗文房的三種御用爐,款式樸素典雅,置于幾案之上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四、宣德爐的設計之美
古代造物均重視器物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和使用場所,宣德爐除了朝廷自用外,亦賞賜給寺廟宮觀和王公大臣,因此不同形制的宣德爐專為其對應的使用對象而設計。獸經中稱獅子為百獸之王,“每一振發虎豹皆服”,獅首爐專供統帥六師、為國征伐的大司馬,取其威武、戰無不勝之意;而象為南越大獸,任重致遠,象耳爐則與掌管營建的司空一職十分吻合。漢明帝時期祭酒在橋門講解經史,數萬人圍繞在橋門周圍聆聽,于是橋耳爐多賞賜給國子祭酒一職,望其為朝廷教育人才,使學士和官員均明忠信禮義廉恥。梵書爐、缽盂爐帶有宗教元素,多用于各處寺廟、觀、宮等。
我們今天評判一個設計品是否成功,其實用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標準。宣德爐作為可使用的香爐,在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形制與功能的一致性。古代焚香,多以香丸、香粉、香篆為主,后出現線香和直接燃燒沉香木塊等。焚香時以徐徐發煙、香氣久不散為妙,所以隔火焚香為主要方式。將燒透的炭塊埋入爐灰中,再蓋上五分厚的爐灰,輕輕壓實,將裝有香丸或香粉的隔片置于爐灰之上,香味便會隱隱而發。高溫容易引起瓷器炸裂,與瓷質香爐相比,宣德爐更適合此種焚香方式,宣德爐的爐腹最凸出處通常比口和底部薄,最薄甚至可達到1mm左右,薄壁利于散熱,也能使炭燃燒得更為充分。如此周密的設計思想和高超的鑄造技術帶給人們更加安全與舒適的焚香體驗,為古人的精致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情趣。
結語
宣德爐距今已近六百年,為何見到它的人依然贊不絕口?不僅因為它材質精良、造型美觀,更因為宣德爐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這種藝術風格讓我們倍感親切,可以跨越時間障礙與其對話。歸根結底,這是情感因素作用在造物中的結果,每個時代對于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情感卻是一脈相承的,不會過時或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