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張卓



摘要: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理論分析,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并采用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實證分析了金融支持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體系相對于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金融體系的正向支持作用更為穩健;固定資產凈額和無形資產凈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不同方面呈現出不同的影響作用;勞動投入水平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生顯著的正效應。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上市公司;資本市場;銀行信貸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4-0062-06
一、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其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特征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也是現階段中國尋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推動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途徑之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是基于中國特有的現實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等經濟形勢格局提出的,與國外提到的新興產業較為接近[1]。國務院在審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0)中,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規劃為現階段中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國務院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2)中明確了對發展上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戰略意義及相關政策支持,其中包括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的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包括金融支持等因素在內的綜合性系統過程,且金融作為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動力機制,能夠與科技創新高度融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2-4]。
對于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言,相關金融支持主要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體系和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金融體系,具體的支持渠道包括證券市場融資、債券市場、風險投資以及銀行信貸等。然而,現階段各種金融渠道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并不相同,具體表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通過中小板和創業版上市、風險投資的融資規模相對較低,而通過債券市場的融資水平相對較高,但也受到相關政策規定的限制,銀行信貸的支持作用(尤其對中小企業)則較為薄弱。上述現實發展狀況也反映出金融支持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相關市場和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作用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那么,從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至今,不同類型金融支持對其發展究竟起到何種作用?為了回答該問題,本文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相關財務數據的面板數據模型來實證分析不同類型金融支持和其他相關因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試圖發現不同因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用的差異性,為今后制定相關的金融支持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與經驗依據。
二、文獻回顧
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的提出并不久,但國內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其中與金融支持相關的研究內容也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這一定程度反映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相對于其他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收入、高投入、高風險、中小企業為主等特征,而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也正是與這些產業特征密切相關。呂鐵和余劍分析了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具體包括商業銀行信貸支持力度有限、中小企業融資難、政策性的扶持力度不足、風險投資滯后、金融服務動力不足等五方面內容[5]。馬偉軍則分析了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障礙,認為金融體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6]。胡遲也同樣提到了在融資形式、金融供給服務和銀行貸款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金融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協調問題[7]。李富有和尹海鳳進一步通過面板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協整分析考察了金融支持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認為在長期內金融支持和產業發展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但從短期來看,兩者僅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8]。除上述從國家整體層面的研究外,還有學者對武漢、湖南、內蒙古等不同行政級別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現狀進行研究[9-12]。
2.在不同類型金融渠道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不同學者主要關注于銀行信貸、風險投資、股權投融資等金融支持渠道。譚中明和李戰奇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資金需求的分析,分別對銀行體系、資本市場、風險資本、孵化器產業等方面考察了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現狀[13]。紀玉山和孫海梅關注到了風險投資對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從資金支持、管理經驗、資源導向機制等角度討論了風險投資對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必要性,但也同時指出了中國風險投資支持作用所存在的不足[14]。辜勝阻等則進一步考察了股權融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認為中國亟需構建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為主的股權投融資鏈來提供相關金融支持[15]。
3.大多數學者主要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分析不同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金融支持。例如,顧海峰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從業態研究角度切入,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演進包括培育、發展、升級等過程,并考察了與之相匹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場性金融支持[16,17]。張卓等也同樣基于業態演進的視角,考察不同時期所需的金融支持問題,提出了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18]。王健和張卓進一步基于業態比較的方法,創新地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產業發展力等四個一級指標、產業增長潛力等八個二級指標以及生產率上升率等十五個三級指標[19]。
4.部分學者通過實證分析來考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效率。相對與上述相關研究偏重理論和現狀分析而言,對于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則更為側重實證研究。熊正德和林雪較早地關注該方面的研究,他們運用DEA方法并基于99家上市公司數據,測算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效率,結果表明市場性金融支持行為在經濟波動期存在效率缺失問題[20]。熊正德等基于DEA和Logit模型測算了金融支持效率,認為金融支持效率受不同時期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具體表現為宏觀經濟形勢良好時支持效率較高,反之效率較低[21]。馬偉軍則進一步利用DEATobit兩階段方法,測算了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得到金融支持在資源配置效率中并未實現最優且呈現出行業差異性的結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