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琪琪
回憶十年前對中國的印象,來自英國的金林忘不了那徹骨寒意,“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感到如此寒冷”。
2006年,從河南洛陽駛向北京的火車上,金林夫婦挨過了冰冷的一夜,“地上座上到處都是人,我們倚著窗戶站了一夜”。不管多擁擠,金林始終彎著胳膊,輕輕環抱著一個重病嬰兒。金林給她取名“愛麗絲”。
“我們帶愛麗絲到北京醫院,不過還是沒被救過來,她在我懷里去世了。”這是金林第一次長時間、近距離關懷臨終的中國幼兒。
為此,她等了半個世紀。
金林從小就有個“中國夢”。八歲那年,她看了英格麗·褒曼主演的電影《六福客棧》。它講述了一位英國女傭帶著一百多名中國孤兒翻山越嶺轉往西安安全地帶的故事。小小金林被震動,“從那時起我就決定,有一天,我也要去幫助中國孩子。”
1994年,從事護士工作的金林因為工作每年要來中國一次,“我發現在中國臨終關懷是一片空白,很多臨終孩子被父母遺棄,被醫院安放在小房間里,房門緊閉,不吃不喝,得不到任何關懷,就那樣孤單地等待死亡。”
而在金林家鄉,醫院會為臨終孩子提供細心溫暖的關懷服務。“這些中國孩子和家庭很不幸,我兒時的夢想提醒我必須做一些事情。我和丈夫準備提前退休,我們要到中國去。”金林許下承諾。
2005年,55歲的金林退休,并在英國成立 “中國孩子”(China Kids)慈善基金會。次年,金林夫婦前往中國,踏上等了半個世紀的追夢之旅。
他們的第一站是河南洛陽,“因為那里一家機構和我們想做的事相似。”在那里,他們義務照顧重病的孩子,看到了太多不幸和苦難,“常有父母抱著孩子邊走邊哭,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關懷,這很讓人傷心。”
是時候了,金林決心幫助這些不幸的孩子和家庭。
2009年11月,金林夫婦來到長沙第一社會福利院。長沙是金林經過考慮選定的城市,“在大城市開始會很容易,但是我們希望能在中型城市,了解中國更多實際情況,這些不發達城市更需要幫助,長沙是個很好的嘗試。”
第一次進福利院,金林夫婦看起來相當有錢,其實,他們手里只有1萬英鎊。“我們錢很少,但沒有告訴任何人,我們不得不這樣,你知道的。”經過商談,金林夫婦得到了福利院幸福樓二樓的幾個小房間作為場地。
2010年4月8日,“蝴蝶之家”正式創立,成為中國首個兒童臨終關懷中心。
名字是金林經過研究特地取的,在她看來,蝴蝶是臨終關懷最恰當的標志,“在中西文明中,蝴蝶破繭而出,飛走了,代表著美、自由以及新生,就像由死亡轉向了新的人生階段。”
由于資金緊張,“蝴蝶之家”起初僅有6個床位。“有人說我開始得太早了,因為還沒籌到錢,但如果我不開始,人們是不會為我的夢想付錢的,他們必須看到我做出些事來。”
入住這里的孩子最小的僅出生2天,最大的14歲。他們都被預判生命不足6個月,被父母遺棄。這些孩子倘若得不到精心護理,生命隨時都會終結。
“孩子能感受到死亡,也能感受到愛,盡管他們活不久了,但是我們仍有很多辦法讓他們快樂享受每一天。”
絲毫不像一個施行臨終關懷的地方,“蝴蝶之家”儼然是個溫馨的童話世界。
室內被粉刷成粉色、綠色,墻壁繪有可愛卡通,屋頂垂掛五彩紙蝴蝶,小床擺著柔軟毛絨玩具,“孩子的搖籃、浴缸、奶粉、尿片等生活用品都是丈夫從國外采購的,我們會指定捐贈物品的品牌以保證質量。”
在這里,每個孩子都有私人訂制的“代理媽媽”。一個“代理媽媽”將持續負責一名幼兒的喂食,穿衣,洗漱,玩耍,記錄孩子日常情況并按時向金林匯報。
這些“代理媽媽”們是金林特意挑選的。“有的愿意照顧小孩兒,但聽到是臨終孩子就拒絕了;有的愿意留下但是家人不同意,覺得會帶來壞運氣,所以我會讓她們先工作幾周,確認是否真的愿意留下。” 在金林看來,留下的媽媽們都非常愛孩子,都有一顆柔軟但強大的內心。
護士出身的金林專門對 “代理媽媽”們做了培訓,包括抱孩子要對視,撫摸,唱歌或語言交流;奶粉沖泡要按照一定比例才營養、口感最佳;洗漱穿衣要動作輕柔,一定要讓孩子感到被愛和關懷……“我努力讓她們理解:再小的孩子都是可以交流的,會感受到愛,也會傷心。”
生命究竟可以有多脆弱?又可以有多堅強?金林和媽媽們最有體會。
“巧巧剛進來時被斷定只能活三天,起初只能用針管滴奶喝,在‘代理媽媽的護理下創造了奇跡,她長得很健康,被美國一個家庭收養了。”
“蝴蝶之家”有個規定,必須每天給孩子洗澡,換上干凈衣服,因為很多孩子隨時可能離去,這樣即便他們逝去也是有尊嚴的。“有一個可愛但悲傷的女孩,脊椎有腫塊,我們抱著她,給她唱歌,安慰她,我們希望她活著,但最后她還是去世了,”金林紅了眼框。
輕晃著,哼著歌,金林的懷抱送走了許多孩子。
每次離別都會讓她感到痛苦甚至憤怒,“我會哭,會懷疑這個世界,但是總要有人來先走一步,做出一點點改善。這么多人在受苦,你不去做一些事情是不行的。也許我改變不了很多,但我在中國,我就要全力以赴。”
5年來,金林一直在中英之間往返奔波,“去年來往中國8次,有時會3周中國,3周UK。”因為長時間待在中國,金林沒能見證孫子的出世和成長,“我很遺憾,但是我的兒女都很理解我,支持我。我知道我在做一件好事情。”金林說。
錢,是金林最發愁的問題。
目前,“蝴蝶之家”入住18個孩子,一年開支大約216萬英鎊。為此,已經退休的丈夫古英俊再次回到英國繼續工作,“他在UK有很好的工作來賺錢,因為我們在中國沒掙任何錢,但‘蝴蝶之家是需要錢的。”
除了自掏腰包,“蝴蝶之家”的大部分資金主要來自社會捐贈,“還不夠,最大的困難就是錢。如果有足夠的錢,我們能做的更多。”金林打算近期籌備一個會議,“很多人在做臨終關懷,但沒有人出來說話,我想制造動靜讓更多人知道,大家共同為這個事業做出努力。”
金林相信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在“蝴蝶之家”,可以見到一面蝴蝶墻,墻上粘著一只只漂亮的花蝴蝶,蝴蝶背著孩子們的小照片,John、Charlotte 、Alice、Lily……金林為每個孩子都取了英文名,拍了照,告訴這個世界,他們來過。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開更多的蝴蝶之家,讓那些臨終的孩子得到溫暖和關懷,有尊嚴地離開人世。”金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