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偉
因為原先同屬四川,可以說成都車展是長安汽車的半個主場。不過這次長安汽車只帶過來CS75四驅版,這款已在今年上海車展亮過相的車型在成都車展上正式上市。除此之外,別無其它新品。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對《汽車觀察》表示,目前長安SUV譜系只有CS35與CS75兩款車型。在今年,通過這兩款車型鞏固長安在小型與緊湊型SUV市場的地位,到明年才會有第二款小型SUV和中大型SUV沖擊其它細分市場。
也就是說,以目前CS系列在市場上的地位,如果明年再加上新的小型與中大型SUV,長安汽車將形成自主車企唯一一個與哈弗品牌直接抗衡的SUV序列。
不過朱華榮提醒到,雖然目前SUV市場增長最快,但自主車企在投放新品方面還應謹慎,不是出一款就火一款的,“扎實做好產品與服務,不斷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才能應對合資品牌競爭。”
核心還是轎車
今年SUV市場的高增長,從客觀上讓長安汽車成為僅次于哈弗品牌銷量的第二大自主SUV品牌。今年前8月,長安汽車的兩款SUV產品——CS35與CS75均實現了高增長。其中CS75實現銷量11.1萬輛,同比增長549.4%; CS35實現11.2萬輛,同比增長73.7%。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長安CS75是在2014年4月上市,9月份剛剛在市場上有自動檔車型銷售,所以今年前8月取得549.4%增長并不意外。但隨著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和現階段各地對排放要求的不一,需要CS75推出更多版本,其四驅版也就應運而生了。
長安汽車在這款四驅版上雖然延續使用榮膺十佳發動機的BlueCore系列1.8T渦輪增壓發動機,但首次采用瞬態超增壓技術,可瞬間增大扭矩。同時該車應用了國際領先的博格華納全新一代NexTrac 智能四驅電子控制系統,可自行識別駕駛環境并根據道路工況合理分配前后輪扭矩。此外相比兩驅版,該車還新增了并線輔助、車道偏離提醒、陡坡緩降、360度全景可視系統等智能安全配置,再加上在制動與懸掛方面的優化調校,具備了不同于兩驅的安全保障。
目前緊湊型SUV仍是SUV整體市場的主力。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緊湊型SUV共計銷售22.7萬輛,占整個 SUV市場超半比重(56.3%)。另外,在緊湊型SUV市場中,雖然外資在品牌數量上可以與自主品牌分庭抗禮,但在整體銷量上,外資品牌在該細分市場處于整體下跌的趨勢,僅東風本田CR-V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不過朱華榮認為,雖然SUV增長迅猛,但轎車尤其是A級轎車還是乘用車競爭的核心,這塊戰略業務也是公司投入的重心。數據顯示,長安汽車有接近60%的業務都是來自轎車的支撐,尤其是A級車。目前,長安主要的A級轎車有逸動和悅翔,這兩款轎車今年前8月的月均銷量都超過了一萬輛。像長安汽車這樣,在SUV及轎車領域均有與合資抗衡能力的自主品牌,目前并不多見。
正是依托這兩塊業務的增長,長安汽車自主業務在今年上半年財報中才能實現凈利潤1.8億,同比提升5到6倍。
市場并不輕松
37%——這一醒目清晰的數據打在了長安汽車展臺的大屏幕上,這個數據代表著長安汽車有37%的用戶是由合資品牌轉移而來。這不能不說是個足以令業內敬佩的數據。
盡管如此,朱華榮還是有自己清醒的認識:雖然長安已經具備與合資品牌一爭高下的能力,但也僅限于SUV,而且還是中低端產品。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國內轎車的主流“戰場”——A級車市場中,前十位沒有一家自主品牌,而這些合資品牌車型的月均銷量都在1.8萬輛以上,即便是長安汽車的逸動也是望塵莫及。
如所有自主品牌一樣,高端也是長安汽車的痛點。此前由于資源有限,長安曾經暫緩發展高端品牌。目前長安唯一的B級車型——睿騁在今年前7月才銷售5000多臺,與同級別的合資車型相差甚遠。
對此朱華榮表示,中國品牌當前還是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品牌溢價能力,二是新技術應用,三是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穩定的經營質量。“但長安也必須發展高端品牌。”朱華榮話鋒一轉,“哪怕可能會出現短期產品高庫存等不利局面,也要往上走,這是自主成長的必然過程。”有消息顯示,長安未來會先推出一款介于睿騁與逸動之間的準B級車,看看效果,再逐步向更高端發展。
轎車面臨向上壓力,其實SUV也不輕松。就在長安CS75四驅版上市后一天,北京現代主力SUV新途勝以低于16萬的起步價上市,而且包括日系、法系等諸多合資品牌都在盯著15萬以下的緊湊型SUV市場,自主品牌并不像想象那么輕松。
“自主品牌轎車的今天,可能就是SUV的明天。”對此朱華榮同樣不樂觀,不出三年SUV市場(包括高中低市場)的競爭程度會和轎車一樣,而且會出現下滑。因此自主企業扎扎實實把產品做好,把握用戶需求,做好質量和客戶服務,才能生存下去。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合資企業經過二、三十年的體系建設還是有實力降成本的,只不過要看市場是不是把他們逼到那個份上。一家合資企業的高管就對《汽車觀察》雜志表示,公司目前已經在供應鏈體系上和營銷費用上控制成本,并且探索各種成本控制的可能。“如果達到目的,降官價,我們也能保證單車利潤;不降官價,我們也會有更多補貼給到經銷商。”
合資企業并不會輕易讓出市場份額,那么自主品牌應該如何應對呢?朱華榮認為,聯合是必然。他進一步解釋到,這個聯合包括自主品牌之間的,也包括自主與國際企業之間的,尤其在研發領域,中外雙方會共同開發,甚至共同應用一些技術平臺,共同搭建采購平臺等等,以降低成本,應對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