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壇
我希望種子基金將來不存在,希望未來沒必要搞一個種子基金來解決基金會的生存問題
《中國慈善家》:2015年“敦和種子基金計劃”已經開放申請。這個計劃的構想是否借鑒了商業(yè)投資領域的“種子基金”的理念?
劉洲鴻:商業(yè)投資領域的“種子基金”是一種風險投資,我們還真不是那個概念。敦和基金會的定位是中國公益行業(yè)的引領者、發(fā)動機和加油站。之所以有這個“種子基金”計劃,與此有關,也與我們看到基金會行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些問題有關。是什么呢?就是很多捐款人愿意直接捐助項目,但是不愿意承擔管理費用,這就導致有一些項目做得不錯、籌款能力也還可以的中小型基金會每年雖然可以籌款一兩千萬,但是開展工作的管理經費、人員工資缺乏。這既不利于它們把項目做得更好,也限制了它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種子基金計劃的初衷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本著“種子”原來的意思,給一些優(yōu)秀的、高速發(fā)展的中小型基金會一個不動本金基金作為種子,通過投資理財、錢生錢的方式,使它們獲得一筆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種子基金的目標是每年8%的投資理財收益,這些收益可以被用來彌補基金會管理經費的不足、人員工資的不足,甚至有一些可以用來激勵員工。這樣基金會就可以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并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可能說送了一只母雞更恰當,這只母雞能夠不斷地下蛋,這些蛋能夠不斷地供養(yǎng)它們,而不是送雞蛋,吃完就完了。
《中國慈善家》:對于許多中小型基金會而言,機構發(fā)展資金并非是唯一需要的。事實上,因治理問題而影響資金使用效率的現(xiàn)象在基金會行業(yè)中廣泛存在。在資金外,“敦和種子基金計劃”還為入選基金會提供哪些支持?
劉洲鴻:因為種子基金的名額非常少,一年也就十個左右,所以,我們選擇的標準是比較高的。一些能力一般、項目也做得不好的基金會,雖然也面臨生存發(fā)展問題,但是,它們不是我們考慮資助的對象。我們還是優(yōu)先考慮優(yōu)秀的、至少已經證明項目做得很好且有效的基金會。所謂優(yōu)秀,就包括它在治理方面是過關的。我們的目的是支持這些基金會做得更好,而不致因為管理經費、人員工資緊張等問題導致人才流失或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
說到這個,有一個我們沒有想到的效果,就是種子基金項目對基金會行業(yè)公開透明的推動。因為我們對提出申請的基金會的透明度是有要求的,但是9月1日我們查基金會中心網的FTI,發(fā)現(xiàn)基金會行業(yè)整體的透明度非常糟糕,72%的基金會透明度不到六十分,所以我們跟基金會中心網商量,告訴大家怎樣提高自己的透明度,這能夠促動很多想要申請種子基金的基金會披露自己的信息。我們想比較一下,10月10日截止申請時,有多少基金會的透明度增加了。
《中國慈善家》:我在9月公布的《“敦和種子基金計劃”2015年招募公告》中看到,促進入選基金會提升資產管理的能力和收益水平也是“種子基金”計劃的目標之一。
劉洲鴻:300萬種子基金讓基金會通過投資理財獲得穩(wěn)定收益的方法來持續(xù)性地幫助入選基金會解決管理經費不足、人員工資福利待遇低的問題,這帶來了一個種子基金計劃本來沒有料到的效果,就是入選基金會拿了300萬種子基金投資以后發(fā)現(xiàn),原來投資理財也不是那么可怕,于是也把自有的部分資金拿出來投資,這就間接地促進了基金會的投資理財。
基金會理事會具有保值增值的意識并達成共識也是種子基金的申請條件之一。我們今年也跟基金會中心網合作一個基金會投資理財?shù)某珜ы椖浚M軌蛱岣呋饡袠I(yè)的投資理財意識和能力,推動更多基金會和專業(yè)的金融機構合作,提升慈善資金的收益水平。現(xiàn)在基金會行業(yè)的凈資產已經超過一千億,但是大部分錢都放在銀行,收益非常低,如果基金會投資收益率能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增加10個億的公益資源。
《中國慈善家》:2014年“敦和種子基金計劃”啟動,首期資助了9家基金會。對于入選的基金會,敦和基金會通過怎樣的機制來監(jiān)測其成效?
劉洲鴻:每一筆種子基金都會設立一個管理委員會,它的組成一般是5個人,接受種子基金的基金會兩個人,敦和基金會兩個人,外部一個人。這個管理委員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決定資金的使用問題。另外,我們有一個《敦和種子基金管理辦法》,會跟所有接受種子基金的基金會簽訂一個捐贈協(xié)議。我們原則上要求種子基金的投資理財收益用于解決機構管理和人員經費工資不足的問題。但需要強調的是,種子基金的操作和項目資助的思路不一樣。我們一旦選定了資助的基金會就會充分地相信它,讓它在協(xié)議的范圍內靈活地支配每年的投資理財收益,看它是將更大的比例用于員工培訓,還是作為績效來激勵員工等等。但是,它最后要給我們一個報告,說明錢是怎么花的。我們會根據(jù)這些報告去分析這些錢對這些基金會幫助有多大,反思我們選這些基金會是不是合適。
《中國慈善家》:你曾表示:“也在思考要求有配比,敦和基金會與公益機構各出一定比例,成立種子基金。”但是在2015年的招募公告中卻并未發(fā)現(xiàn)“配比”一說。為什么?
劉洲鴻:當初是考慮配比,但是后來覺得,往往有需要的基金會不一定配比得出來,而配比得出來的基金會又未必是真正有需要的。這樣一來難免跟種子基金計劃的初衷相違背。我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幫助一些處于高速成長期同時具有卓越公益績效表現(xiàn)的中小型基金會,解決因管理經費緊張、人員工資福利待遇低等而導致發(fā)展受限制的問題。但是,接受種子基金的基金會在管理經費等方面的缺口不能太大。比如說,你需要100萬,但你只有70、80萬,資助你20多萬才可能管用。所以,配比的理念很好,但是用在這上面不合適。
《中國慈善家》:在未來,敦和基金會是否會通過聯(lián)合、配比等方式撬動更多資源,包括商業(yè)的、政府的等等,以壯大基金會行業(yè)種子基金的規(guī)模?
劉洲鴻:你說的這個很好,但是種子基金根本上要解決的還是基金會管理成本的問題,而不是做撬動資源的杠桿。而且,讓很多基金會來學種子基金的做法也不現(xiàn)實,因為除了資金,還需要有投資理財意識和能力。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教育社會,讓大家意識到公益是有成本的,基金會的運作是需要成本的,大家在捐錢的時候要允許基金會列支一定的管理費用。
種子基金計劃去年剛開始做,它的效果究竟如何,現(xiàn)在評估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希望它將來不存在,希望未來沒必要搞一個種子基金來解決基金會的生存問題。所以,我們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引領大家關注這個問題,要讓基金會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得更好,而不是存活不下去或者無法做大。再往前說,基金會究竟列支多少成本合適,應該實事求是,讓捐贈人用腳來投票,而不是人為地規(guī)定管理經費的比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