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強藩,積貲無藝,或親行掊克,或廣收苞苴a,無一非出自民財。漢桓帝誅梁冀b,收其財貨,縣官斥賣三十余萬,以充官府用,減天下稅租之半(《冀傳》)。唐李锜反c,兵敗伏誅,朝廷將輦其所沒家財送京,李絳奏言,锜家財皆刻剝六州之人所得d,不如賜本道,代貧下戶今年租稅,憲宗從之(《李絳傳》)。以橫取于民者仍還之民,此法最善。憲宗英主,其說易從,不謂桓帝先已行之也。后世有似此者,籍沒貪吏之財,以償民欠,籍沒權要之財,以補官虧,亦裒益之一術也e。(《廿二史札記》卷五)
注釋:
a 苞苴(jū):用葦或茅草編織成的包裹魚肉之類食品的用具,多為饋贈的禮物。后引申為賄賂。
b 梁冀:東漢時期外戚、權臣。順帝時為大將軍。順帝死,梁太后臨朝,乃操權柄,先后立沖、質、桓三帝,專斷朝政近二十年,貪亂無已、惡貫滿盈。后在桓帝的脅迫下,梁冀自殺。
c 李锜(qí):唐宗室,以獻珍寶取寵于德宗皇帝,又憑借財富,交結朝臣,侵吞國用。后任鎮海軍節度使。元和二年(807),舉兵反叛,兵敗后被送到京師腰斬。
d 六州:指唐德宗時鎮海軍所轄六州: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常州(治今江蘇常州)、蘇州(治今江蘇蘇州)、杭州(治今浙江杭州)、湖州(治今浙江湖州)、睦州(治今湖北長陽)。
e 裒(póu)益:減少和增加。
大意:
有權勢的大臣和強橫的藩王,積聚錢財沒有極限,有的親自進行搜刮,有的廣為收受賄賂,沒有一種不是出自百姓的財物。漢桓帝誅殺梁冀,沒收他的錢財貨物,官府變賣得錢三十多萬,用來充作官府的費用,于是下詔減免天下租稅的一半(《梁冀傳》)。唐代李锜反叛兵敗被殺,朝廷打算將抄沒他的家財送到京師,李絳上奏說,李锜的家財都是苛刻盤剝六州人民所得,不如賞賜給本地道府,用來代替貧賤窮困人家今年的租稅,唐憲宗聽從了他的建議(《李絳傳》)。把橫征暴斂于百姓的財物仍舊歸還百姓,這種做法最好。唐憲宗是英明的君主,李絳的主張容易被聽從,只是這種措施漢桓帝就已率先實行了。后代也有類似做法,沒收貪官污吏的財物,用來抵償百姓的虧欠,沒收權貴顯要的財物,用來彌補官府的不足,這也是削減有余以補不足的一種方法。
【解讀】
本段文字運用會通的方法,對《漢書》《舊唐書》《新唐書》中記載的西漢及唐代皇帝處理貪官財產的史實進行了考察。作者首先明確指出那些貪官污吏所聚斂的財產都是民脂民膏;接著,他舉了漢桓帝變賣權臣梁冀的財產充作官府資費并減免全國一半的租稅,以及唐憲宗聽從大臣建議將宗室李锜的財產抵償貧民租稅兩件史實;最后,提出漢桓帝、唐憲宗這種取之于民還之于民、惠施百姓的做法是積極、合理的,并主張后世應當效仿這種削減有余以補不足的手段。可以看出,作者是從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出發,以是否有益于國計民生作為標準,來衡量政治舉措的得失,體現出強烈的民本意識。這種行政思想,于今仍有借鑒意義。
《廿二史札記》共三十六卷,是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讀史筆記性質的著作。此書采用以史證史的方法,對歷代正史作整體考察,對史著和歷史現象、史實、事件、人物進行客觀評價,條理清晰、有考有論,特別注重經世致用,梁啟超曾評價說:趙翼“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從這點看,其價值遠在其他讀書筆記之上。(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