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使人候殷a,反報曰b:“殷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匿勝忠良c。”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賢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百姓不敢誹怨矣d。”武王遽告太公e,太公曰:“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f。”(《呂氏春秋·慎大覽》)
注釋:
a 候:偵察。
b 反:返回。
c 讒匿:奸佞之臣。
d 誹怨:指責怨恨。
e 遽(jù):趕快,疾速。 ?太公:呂望,又名姜尚,字子牙,人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助武王伐紂有大功。
f 駕:通“加”,增多。
大意:
周武王派人偵察殷商國情,那人返回后,報告說:“殷商已經混亂了。”武王說:“混亂到什么程度了?”那人回答說:“奸佞之臣超過忠良之士了。”武王說:“還不算太混亂。”那人又去偵察,返回后報告說:“賢良之士已經出逃了。”武王說:“還不算太混亂。”那人再去偵察,返回報告說:“殷商混亂得很厲害了。百姓不敢指責怨恨了。”武王立即告訴太公望,太公望說:“殷商已混亂到極點,無以復加了。”
【解讀】
一個國家政治混亂抑或清明,會有諸多表征,周武王、太公望從諸多表征中判斷出殷商王朝混亂程度逐漸加深,勢必走向滅亡的趨勢。在諸多表征中,朝堂上忠直之士與奸佞小人力量的消長變化會直接左右君主的決策,而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命運。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一個國家政治混亂,君主昏庸,小人得志,忠直賢明之士無存身立足之地,勢必遠逃他邦,國家由此失去了維持穩定、穩固根基的重要力量,岌岌可危。但武王卻認為,此時,尚非“亂之至”。當他得知百姓迫于淫威,對于殷商亂政敢怒不敢言,眾口緘默之時,他明白,百姓已經從心底對殷商政權失望至極,勢必拋而棄之。他確信,決定一個國家最終命運的是百姓,是人心向背。這條鐵律不僅是古人政治智慧的結晶,更是被歷史不斷驗證的真理。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戰國末年秦國思想家、政治家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集體編撰的政論類著作,旨在總結歷代治國經驗,為君主執政提供參考。該書綜合百家學說,涉及治國、齊家、修身等廣泛內容,為古代從政者所重視。(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