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民
1949年1月1日,毛澤東在《新年獻詞》中,號召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2月3日,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時,指出:“西藏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不能太快,不能過于魯莽。需要穩步前進,不能操之過急。”毛主席不僅提出了要解決西藏問題,而且提出了穩步緩行的解決方針。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推進,毛澤東在1949年8月給彭德懷的《關于解放西北方針的指示》中,強調要“十分注意保護并尊重班禪及甘青境內的西藏人,以為解放西藏作準備”,將解放西藏提上了議事日程。
毛澤東和黨中央將進軍西藏的主要任務,交給第二野戰軍和西南軍區。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西南局上報的以張國華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簡稱西藏工委),負責領導進軍西藏和經營西藏。2月,十八軍黨委發出了《進軍西藏工作指示》,要求進藏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團結各地藏族同胞,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進軍西藏途中,毛澤東多次致電西南局及十八軍,詢問進藏部隊的物質裝備、后續供應、空軍支援等情況,反映了中央對進藏部隊的關心和對西藏問題的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提出了盡量以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為爭取和談,中共中央決定加大對藏宣傳力度和派人進藏溝通交流。195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要求鄧小平擬定一份中央與西藏地方和談的條件,以完整地體現中央政府對和平解放西藏問題的態度和政策。隨即,鄧小平擬定了驅逐英美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家庭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西藏現行各種政治制度不變,宗教信仰自由,保護喇嘛寺廟,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等10條政策,既是日后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談判的基礎,也是關于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議”的最初藍本。經中共中央批準后,該10條政策,作為對藏宣傳的重要內容和解放軍進藏政策、紀律教育的根本教材,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活動。
但是,西藏地方政府不僅沒有回應中央政府的和平呼吁,反而將之視為軟弱可欺,堅持負隅頑抗,拒不進行和談。中共中央鑒于西藏地方政府拒不和談的態度,決定以戰促和,發動昌都戰役,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赴京和談。1950年10月6日,昌都戰役正式開始。10月12日便解放了昌都東南部的鹽井、碧土、門工等地,10月19日解放了昌都城。21日,退至朱古寺的昌都總管阿沛·阿旺晉美,下令停止抵抗,并與解放軍先頭部隊取得了聯系,表示愿為藏漢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至此,屆時兩周的昌都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通過此役,幾乎全殲了藏軍主力部隊,打開了通往拉薩的大門。
昌都戰役的勝利,在拉薩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迫使十四世達賴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不得不盡快作出和談決定。1951年1月27日,達賴喇嘛派人赴印度新德里,請中國駐印度大使袁仲賢,轉達他致中央政府關于愿意進行和談的信件。在信中,他向中央政府報告近日已通知阿沛及其隨員迅速啟程赴京。2月1日,袁仲賢大使復信達賴喇嘛,表示中央同意并歡迎西藏派代表經印度飛到香港,然后轉廣州赴京。2月28日,達賴喇嘛正式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全權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前往北京和談。
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在前往北京和談途中,受到了中國各地黨政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可見,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的高度重視與和平談判的誠意。
中央政府做好了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談判的一切準備,并在談判中事事商量,耐心解釋,終于在1951年5月23日簽署了《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
為做好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談判工作,中央政府一方面通過周恩來總理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勸告印度不要促使達賴離開西藏,并警告說:“如果達賴去了印度,就在中印關系上造成一種陰影。”獲得了印度不鼓勵達賴離開西藏的保證,阻止了達賴在美國和西藏民族分裂勢力調唆下外逃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組建了以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維漢為團長的和談代表團,成員有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張經武,中共西藏工委書記、十八軍軍長張國華,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孫志遠,翻譯有中共西藏工委委員、十八軍民運部部長平措旺階和西藏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樂于泓。4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談代表團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圍繞著人民解放進駐西藏、民族區域自治、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及未來改革、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與權限、宗教信仰自由與保護寺廟等問題,逐項進行了談判。李維漢耐心地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解釋,人民解放軍軍紀嚴明,尊重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駐軍西藏的主要目的是驅逐帝國主義在藏勢力,保衛祖國的西南邊疆,并不是要整某些人或某些政治派別,否則直接用武力征服的方式豈不是更好?經過李維漢與中央政府其他和談代表的努力,5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和平談判圓滿結束。23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濟深和政務院副總理陳云主持下,中央政府代表團諸位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各位代表,正式簽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
協議”。
“十七條協議”的簽訂,為祖國和平統一與和平進軍西藏鋪平了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該協議的主要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治方面,肅清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在藏勢力,團結西藏各族人民,實現祖國統一;從西藏歷史和政治的實際出發,暫時維護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原有官員的既得利益;根據達賴和班禪的既有歷史地位,維護其各自的職權和地位。
其次,經濟方面,逐步發展西藏的農牧工商業,改善人民生活;采取協商的方式,由西藏地方政府自動進行改革。
第三,社會文化方面,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
第四,民族方面,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第五,宗教方面,實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喇嘛寺廟。
第六,外交方面,中央人民政府統一處理西藏地區的一切涉外事宜,并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鄰邦和平相處,建立和發展公平的通商貿易關系。
第七,軍事方面,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逐步改編近代藏軍為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設立軍政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所有軍事經費由中央政府撥給,西藏地方政府協助人民解放軍購買和運輸糧秣及其他日用品等。
這七個方面,以歷史上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之間關系為依據,全面發展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新關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今后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關系的走向,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
(選自《西藏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有刪節。作者為歷史學者,2009年6月開始援藏工作,任西藏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