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一日坐船渡河,突然見一個人大聲呼叫他的名字,并且用非常難聽的話罵他。劉大夏端坐在船艙,仿佛沒有聽見一樣。那個人在岸上追著劉大夏罵了五六里地,見劉大夏像個泥胎一樣,不為所動,就泄氣了,“倦而返”。同船的人都用非常奇怪的目光看著劉大夏,認為他是個窩囊廢,那么被人辱罵一點都沒反應,甚至有個人想上前摸劉大夏的腦門,看他是不是個呆子。隨從們也憤憤不平,但見劉大夏安坐養神,沒有發話,也不敢妄動。這個消息傳揚出去,很多人都對劉大夏非常失望,背后議論:兵部尚書這樣膿包,怎么能管理好軍隊,誰還能指望這種窩囊廢鎮邪萌、折權貴、摧豪強、御群盜、遏虜夷?有的人甚至感嘆:大明朝重用這種人,快完蛋了。
一個多月以后,又有一個朝廷某部主政(六品官)也從這條河行船路過,那個曾經罵劉大夏的人又過來罵這個主政。主政見岸上有人追著船罵他,非常驚愕:“這人是個瘋子吧?本官路過此地,沒招他惹他,他怎么如此辱罵我?辱罵朝廷命官,犯法。來呀!停船上岸,將這個人杖責二十。”隨從一聽,上岸將這個人抓住,打了二十棍。結果,不幾天,那個因罵人挨打的人竟然死了—— 原來這人有家族遺傳病,自知會猝死,才追著達官要人辱罵,目的是挨打而死,訛詐人,讓當官的賠償。這個主政果然因此受了處分,丟官,并且賠償了這個人的家屬很多錢財。
有人這時候請教劉大夏:“您怎么那么有遠見,您是怎么知道這個人存心訛詐您而您甘受其辱,不生氣發火?”劉大夏說:“您想想啊,他如果沒有目的,何故罵一個不相干的人?他為什么不罵船上其他人而專罵我?這是有意為之。所以,我就忍住不問,不管他。”
明代廣東碩儒陳白沙,一日坐船拜訪朋友莊定山,兩人相晤甚歡。天色已晚,陳白沙告辭,莊定山一定要送他過河,因此同舟。擺渡船上有其他乘客,其中有一個當地的讀書人,讀書半吊子不通,但是非常喜歡喋喋不休地談話,什么話題他都插嘴,還不讓其他人說話,無理而好辯,很煩人,莊定山非常生氣,聲色俱厲地與這個人辯論,意在摧折乃至羞辱對方。兩個人辯論了很久,莊定山終究不能打壓那個人的淺薄。而陳白沙自始至終看都不看那人一眼,那個人滔滔不絕地說話的時候,陳白沙眼睛望著江面、遠山,世界對他來說,非常寧靜,根本沒有這個人。當這個人上岸離開,莊定山還憤憤不平的時候,陳白沙仿佛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人一樣,根本沒有受這個人的惡心。見此,“定山大服”。
大凡經濟俗務,非有耐煩忍辱的脾性不可,而讀書人多止于潔身自好以為高尚,故遇事頗不耐煩,更不能絲毫忍辱。這是自古以來一般讀書人的短板,倘若能修養忍耐功夫,則可以經綸事務,事功不遠矣。同樣是明朝,一位書生科舉登名,朝廷委任其官職,新官將行,親友慶賀。一個好朋友送他,路上叮囑他:“其實,當官沒有什么難的,只要耐得煩。”新官說:“謝謝您的叮囑,小弟謹記!”
那個朋友與他攜手去碼頭,送他坐船,路上反復說:“其實,當官沒有什么難的,只要耐得煩。”同樣的話,一字不易地說到第三遍,新官口中唯唯,面上露出奇怪的神色。朋友渾若不覺,繼續說:“其實,當官沒有什么難的,只要耐得煩。”到第五遍,新官煩躁了:“你這人太啰唆了!我都說記下了嘛,怎么老叨叨個不停!你把我當傻瓜了?”
朋友笑了:“你看!怎么樣?我說這‘耐煩二字最難吧?我才多說了兩三遍,你就不耐煩了。這怎么行!”
憨山大師有兩句話:“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不僅是經濟俗務的官員應該牢記的官箴,也是一般人生活中應該常常叨念于心的善言。
(選自《桃花扇底看前朝》,鷺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