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芬
從現有資料看希臘城邦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經濟特征
張小芬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甘肅天水741000)
關于古代希臘城邦的經濟特征問題,學術界爭議較大,這主要是源于史料的有限以及對史料解讀的角度不同。本文從現有史料出發,在對希臘城邦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經濟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古代希臘城邦經濟的發展呈動態之勢,古風時期是農業經濟占主導,而古典時期呈工商業特征。
古希臘城邦;古風時期;古典時期;農業經濟;工商業經濟
關于古代希臘城邦的經濟特征問題,傳統觀點即工商業特征論遭到了新觀點農業特征論的挑戰。但縱觀來看,無論是工商業特征論者,還是農業特征論者,都能言之有理、引經據典、自圓其說。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兩種觀點之間尚未達成一個共識,比如關于判斷古代希臘城邦經濟特征所持的依據問題,工商業特征論者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而農業論者亦有另外評判標準。這樣就難免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另外,古代希臘世界城邦眾多,雅典并不能代表整個希臘,眾所周知,古希臘最典型的兩個城邦:雅典和斯巴達的經濟特征幾乎完全相反,而不管是工商業特征論者還是農業特征論者大都從雅典入手研究整個古希臘城邦的經濟特征,這縱然是由于資料缺乏所致,但多少有些讓人不能信服。筆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希臘城邦的經濟特征會有所不同,古典時期城邦的經濟特征并不能反映整個古代希臘城邦的經濟特征。本文是在閱讀古典文獻和前輩習作的基礎上,就希臘城邦在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經濟特征進行大膽的推測。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我們不能把農業的重要性和農業特征等同起來,就判斷一個社會經濟特征所持的依據來說,筆者比較認同王瑞聚先生所持的“要看這個社會在發展問題上主要依據于農業還是工商業”。舉例來說,目前我國的農業人口達到了9.3億,而非農業人口還不到4億,城市化水平為29.9%,與世界發展中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近40%相比還差不少,更不要說與發達國家相比。即便這樣,我國也絕不是一個農業特征的國家而是工商業特征的國家,所依據的是我國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工商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而不是農業的發展。另外,還要看城邦國家現有農業的性質,即它是用于自己消費還是交換。
“在通常情況下,農業在一個國家中的基礎地位是必然的,在古代希臘,荷馬時代是這樣的,古風時代也是這樣的,農業構成了希臘人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條件。”西西阿德的《工作與時日》是唯一反映古風時代希臘農業與農民生活狀況的作品。細讀這部著作我們不難發現,至少在西西阿德時代,農業是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海上貿易帶有極大的風險,只能作為家庭的副業存在。詩人以勸誡口吻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人們應該如何勤于耕作,順應農時,只有這樣人民生活才能殷實。當提到航海貿易時,詩人寫道:“等到航海季節到來時,再把船拉到海邊,裝上貨物出海,這樣你可以用它獲利。”另外,普魯塔克在《梭倫傳》中也記載了梭倫改革時采取了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措施,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至少在梭倫時代工商業不發達。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古希臘有史可查的時代到古風時期這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農業是城邦人民及其家庭賴以生活的根本,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物質力量,而工商業只是人們農閑時得以獲利的副業,不足以構成社會發展的主要物質力量。所以,至少在古風時期,古代希臘的經濟是農業特征。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經濟形態不可能呈靜態之勢而以動態發展為主,尤其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來說更是如此。古風時期的經濟形態經過數百年發展到古典時期已經發生變化。古代希臘半島由于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并不適宜于農耕。在古代社會,由于人口稀少以及生產力不發達,農業還尚能支持家庭以及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原先為獲利而以副業形態存在的工商業以其開放性瓦解著相對封閉的農業經濟,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物質力量。
無論是工商業特征論者還是農業特征論者,都認為至遲到公元前5世紀后期起,雅典幾乎每年都必須進口大量的糧食,差不多占總糧食消費的3/4,方能滿足城邦的需求。所不同的是農業特征論者認為“雅典城邦所關心的是以滿足消費為目的的進口”,言外之意似乎是雅典的糧食貿易不是正規的商品經濟。但是政治經濟學原理顯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而商品經濟就是商品生產加商品交換”。所以,似乎不能因為是為了滿足消費而否認糧食貿易的商品經濟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從公元前5世紀后期起,雅典的糧食消費有一半以上要靠貿易才能維持民眾的生存,糧食貿易在雅典經濟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糧食貿易只是雅典海外貿易的一部分。即此時古代希臘農業所提供的谷物不足以維持古代希臘城邦居民的最起碼的生存需要,所以稱不上是社會的經濟支柱。
其次,現有農業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被納入商品經濟的范疇。希臘的山區和丘陵不適于谷物的生長,卻適于葡萄和橄欖的栽培,所以從很早時起,葡萄和橄欖就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荷馬史詩》記載有歐涅奧斯率領的船隊從萊姆諾斯島裝載了1000壇葡萄酒,前往希臘聯軍的營地,與之交換青銅、鑄鐵、皮革、牛群以及得之于戰爭的奴隸。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反映了葡萄酒的生產規模,也反映了葡萄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梭倫改革時為劃分等級而制定財產標準,將葡萄酒、橄欖油與谷物置于同等地位,只要達到規定標準,無論擁有谷物,還是擁有酒、油,都可劃入相應等級,實際上承認了葡萄酒和橄欖油的商品經濟性質。無論是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在談到商品貿易時,都主張有進口和出口,進口本城邦缺少的東西而出口本城邦多余的東西。如前所述,雅典國家大量進口的是糧食,那出口的只能是經濟作物和手工業產品了。
另外,古典時期雅典城邦工商業發展的盛況,我們可以在修昔底徳的《伯羅奔尼薩戰爭史》中窺覽一二。戰爭前期,伯里可利說服雅典農民放棄村莊移居到城市,并且宣稱只要擁有海路雅典就會立于不敗之地。由此不難發現海上貿易對于雅典國家的重要性。
俗話說:無商不奸。人們通常將純樸與農民以及與之相應的農業經濟特征相聯系,而奸詐難免與商人以及與之相應的商業經濟特征相掛鉤。事實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工商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出現了很多的不道德行為。這種不道德行為在阿里斯托分的喜劇中有所反映。比如在《阿卡奈人》中,作者描述了一個麥加拉人把兩個女孩化妝成小豬賣給阿提卡農民的現象,這一方面反映了戰爭帶給麥加拉人的無奈和痛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業社會不道德和陰暗面。由此,我們可以進行如下推測:工商業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農業社會不曾有過的不信任以及欺詐等不道德行為,正是這些不道德行為使當時人們尤其是哲人們鄙視從事工商業的人,從而使得這一行業也遭到了鄙視。這反映在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就是對從事工商業的民眾以及這一職業的鄙視。所以,所謂“貴農賤商”之說只是表明古希臘的農業社會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從意識到理想與當時古希臘普遍存在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后,柏拉圖等哲人只能在精神的道場里構建淳樸理想的農業社會。
不難發現,公元前450年左右,雅典國家經濟成分(糧食種植、經濟作物、手工業品)的2/3以上具有商品經濟性質,當時社會存在一系列不道德行為以及古典哲學家對工商業以及從事工商業人員的鄙視態度都體現了這一時期工商業的發展。所以說,這一時期商品經濟是維持雅典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其經濟成分如雅典的其他城邦經濟無疑呈工商業特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歷史時期古希臘經濟呈動態的發展之勢。古代希臘經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從有史可考的古代到古風時期,古希臘的經濟呈農業特征,而古典時期的公元前450年前后則呈工商業特征。至于從古風時代到古典時期的經濟特征,由于史料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所謂“貴農賤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工商業發展在思想觀念領域的沖擊和變化。
[1]〔古希臘〕西西阿德.工作與時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古希臘〕普魯塔克.希臘羅馬英豪列傳I[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古希臘〕阿里斯托分.古希臘悲劇喜劇集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黃洋.希臘城邦社會的農業特征[J].歷史研究,1996,(4).
[6]畢會成.“希臘農業特征”辨析——與黃洋同志商榷[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0,(1).
[7]王瑞聚,鄒遠修.從雅典國家的農業看城邦社會的經濟特征——兼與農業特征論者商榷[J].齊魯學刊,2002,(5).
[8]王瑞聚.怎樣看待希臘城邦社會的經濟特征——兼與農業特征論者商榷[J].社會科學戰線,2005,(5).
K545.2
A
1005-3115(2015)04-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