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俊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親情走上熒屏節目散發魅力
——《爸爸去哪兒》節目的興起和啟示
張子俊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作為一檔由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一經開播就取得了良好的收視和口碑。節目通過選取五對明星父子(女)共同經歷72小時戶外生活的模式,來展現父子(女)間的生活狀態,在體驗中共同成長。本文試圖從不同方面分析該檔節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就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爸爸去哪兒》;真人秀節目;敘事風格
作為一種電視節目類型,真人秀節目具有紀實性、游戲性和沖突性的特點。美國是最早出現真人秀節目的國家,1990年推出的《美國家庭滑稽錄像》是真人秀節目的開端。之后,《老大哥》、《幸存者》等真人秀節目隨之出現,在創造了收視飆升記錄和良好的市場收益同時,開始在西方流行。近年來中國諸多電視臺將真人秀節目引進并模仿,逐漸形成日益火爆的局面??v觀中國真人秀節目,當某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關注度頗高的時候,跟風模仿現象充斥銀幕。而在2013年10月11日晚22時播出的《爸爸去哪兒》,吹來了一陣“清新的風”。該節目首播當天,取得全國同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的良好態勢,取得同時段收視冠軍。
《爸爸去哪兒》由《變形計》團隊再次打造,自開播以來,收視引爆國內。節目中,邀請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4~7歲)進行72小時鄉村體驗。節目中的明星回歸到爸爸的角色,單獨肩負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配以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需要完成的任務,狀況百出卻看點十足。這種節目設置,為節目帶來了大批粉絲群,也使人們在節目中體會親情的魅力。
親子節目的大量涌現并非偶然,它反映了社會熱點,需要引發人們的思考,作為理性回應社會熱點是電視節目發展的必然走向。①縱觀2013年電視熒屏,“婆媳”、“娃兒”等問題在《小兒難養》、《寶貝》、《斷奶》、《孩奴》、《小爸爸》等一系列家庭類型電視劇中表現出來,掀起了“育兒熱”,因此,《爸爸去哪兒》迎合時下的熱點問題,看準時機,實現收視冠軍?,F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其興起原因:
長久以來,中國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理念,在這一文化背景下,中國家庭普遍存在嚴重的“父親角色失位”現象,父親們更重視家庭的物質基礎,忽略了對家庭成員精神層面的體貼,淡卻了與子女間應有的內心交流。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深加思考就會發現,導致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教觀念缺失,在于父親自身對親職身份及角色定位的誤解。《爸爸去哪兒》恰恰在提供父子(女)相處平臺時,又為中國“父性教育”揭示了范本和途徑,實現讓父親和子女共同成長。父親通過育兒的過程,體會到精神層面的需求永遠高于物質層面的享有,這是一種承擔,也是彼此重要情感的溝通途徑。父親可以理解妻子的辛苦,也可以有時間陪伴孩子,實現父親與孩子的溝通,又實現丈夫和妻子的交流對話。
《爸爸去哪兒》中選取了郭濤、林志穎、王岳倫、田亮以及張亮五位明星,以及各自的孩子石頭、Kimi、王詩齡、Cindy和天天,共同進行時長72小時的體驗鄉村生活。明星和星二代的介入增加了節目的關注度,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嘉賓巧妙選取:親子上陣
首先,模特兒張亮——登上米蘭時裝秀舞臺的第一位華人,操刀多部廣告和MV的王岳倫,跳水冠軍田亮,演員郭濤,以及做過賽車手、評委、演員、歌手的林志穎,這些人在不同領域,都積攢了一定的人氣,其明星效應會吸引粉絲的眼球。
其次,以王岳倫為代表的“憨厚”版,還有以郭濤為代表的“純爺們”式的粗狂父親,與天天形同“兄弟“的張亮和追求干凈的奶爸田亮,時時刻刻想讓Kimi獨立的林志穎。而這些人物的性格為節目增加不同的處事方式,增加了看點。
最后,他們所從事工作職業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育兒特點,例如林志穎與兒子潮味十足,渴望Kimi獨立起來;模特張亮與兒子天天以兄弟模式相處,親近融洽;郭濤對兒子石頭表現嚴肅且豪爽,田亮與女兒Cindy表現出一種父親和女兒的依賴感;王岳倫與王詩齡,一個是公主脾氣,一個則是“好好先生”。
(二)受眾心理滿足:窺私好奇
從受眾心理來看,一方面這些明星滿足了觀眾的欲望客體,所謂“欲望客體”,也就是觀眾欲望投射的對象,是觀眾愛或恨、同情或仰慕的對象。在觀看《爸爸去哪兒》時,不同的觀眾選擇不同欲望客體,該客體與觀眾往往有相似之處或代表某種態度和某種理想。②另一方面,明星與子女齊上銀幕,可以極大地滿足受眾的好奇和窺私心理。馬斯洛認為,人和動物都具有積極探索環境的需要,他們對四周環境充滿好奇心,對神秘的、未知的、不可預測的事物心馳神往。③如今,光環下的明星回歸到家庭中,扮演父親角色會怎樣?他們是不是和普通家庭一樣?這些困惑牽動受眾的心,正是好奇之處。相比于以往,明星不愿公開孩子的生活,盡量保護他們而遠離閃光燈,《爸爸去哪兒》開辟了先河,將明星和星二代呈現到觀眾面前,從而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和窺私心理。
明星與孩子們的亮相,將節目推向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這時候他們都是平凡的父親,不再有所謂的任何標簽,他們與孩子表現的愛,才是最真摯的、打動觀眾的地方。例如在第二期節目中,睡前Cindy對爸爸說出:“生日快樂。”這一幕,令田亮眼角濕潤,也令更多人感動。
《爸爸去哪兒》一切內容都采用講故事的形式,節目組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整個節目主題、觀眾接受能力和傳播效果,從行程中精挑一些能引起觀眾興趣的情節和片段,利用敘事手段來重新結構編排,成為完整的整體,呈現給觀眾。
從拍攝層面來看,采用24小時全天候無死角拍攝。設置游戲和任務相結合,大大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和記錄性,但《爸爸去哪兒》卻沒有淡化媒介具有的教育功能及娛樂功能,均體現在無固化腳本及精選鏡頭上。一方面,游戲任務環節是設計好的外,《爸爸去哪兒》并沒有固定腳本,總導演謝滌葵說,節目的確有一個6人編劇組,可以說《爸爸去哪兒》全在劇本里,又完全沒有劇本,編劇的任務就是為整個節目制定一個為了節目進行下去而設置的框架,然后靜待家長和孩子們的反應,為了節目能夠更加自然,在節目中加入了更多紀錄片的性質。相反,明星爸爸和孩子們無腳本無臺詞自由發揮,給節目帶來了更多精彩和看點。另一方面,《爸爸去哪兒》有一支10余人小分隊來看素材做場記,甄別精致且有趣的情節交給編劇組,僅看素材工作需要四五天時間。
從內容層面來看,節目整體風格輕松歡快,力求將真實性展現到位。近年各大衛視相繼推出真人秀節目,真實性往往受到觀眾的質疑,受眾越來越希望看到充滿原汁原味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則極大滿足了觀眾對真實性的需求。同時,《爸爸去哪兒》引入孩子,他們的世界單純美好,制造了真實的氛圍,他們和爸爸間的情感流露,為節目增加了看點。
從地點層面來看,拍攝地點的變化非常大,有北京郊區、寧夏沙漠和云南水鄉等。為了方便節目組出行,外景均設在離機場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這些地域極端、惡劣的環境,為設置挑戰環節,任務難度增強了沖突性,以展現親子經過考驗、戰勝困難的過程。將地點設置在不同的環境中,使受眾感受寧靜而和諧的大自然,釋放自己的內心,可謂一舉兩得。
從受眾層面來看,節目的拍攝手法、地點選取以及游戲設置都為受眾帶來了視覺與心理的雙重享受。觀眾尋求的求真心理和懷舊心理被節目帶動,觀眾看到爸爸和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情節、場景反映在熒屏上,滿足了求真心理,也勾起了懷舊童年,想到自己的父親,笑中有淚,不禁感嘆父親的衰老和艱辛。
(一)前期宣傳
《我是歌手》的關注度還很高漲的時候,湖南衛視官方微博便開始預告買下MBC電視臺的另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由于原版在韓國及日本播出后引發強烈熱議,加劇了國內觀眾的關注和期待。④此外,湖南衛視時不時利用微博造勢,開辟有關票數參與投票的活動,使觀眾對節目持續注意,加上一些媒體進行報道,使觀眾注意力持續上升。最后,在節目正式播出前,湖南衛視又舉辦了《爸爸去哪兒》首映儀式,讓明星攜可愛寶貝亮相公眾,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再一次將前期宣傳推向浪潮。
(二)設備投入
《爸爸去哪兒》拍攝時長72小時,甚至動用了航拍?,F場加監控共計40多個機位,節目組在每天拍攝前,梳理當天的拍攝流程,制定詳細的計劃后,再和現場導演對接,落實到每個環節拍攝中。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才能剪成一期一個半小時的時長,制作精細,工程量大。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衛視不惜巨資購進高清晰度分辨率的數百個攝像機聯合運作,使孩子的表情動作更加逼真,外景的色彩比例更加協調統一,鏡頭的切換組接順其自然,給觀眾留下難以忘記的印象。⑤
(三)廣告嫁接
廣告與節目具有微妙的關系,倘若節目和廣告有著相同的形象標識和文化認知度,雙方會產生更為正向的效應,而《爸爸去哪兒》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臨近節目的播出,“美的”因不愿意承擔風險而放棄冠名,換成了現在的“999感冒靈和小兒感冒藥”。這一改變,使999感冒靈和小兒感冒藥迅速提升知名度。此外,英菲尼迪和思念水餃也取得冠名。除了要考慮預期的效果外,雙方的匹配還要有一定的契合度,縱觀三種廣告產品,它們都能順應市場需求而取得盈利。這里最為關鍵的是,廣告安插在節目即沒有令觀眾感到植入的突兀和厭惡,反而增強了對品牌的認知和好感,體現出廣告和節目的雙贏。
(四)后期包裝
縱觀《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制作精良無可厚非。而后期的包裝,也是團隊營銷意識的體現。利用湖南衛視強大平臺關系網,結合微博效應,對主題曲的宣傳,對于話題熱議,這些宣傳都體現了電視人的營銷手段,幫助節目成功。例如《爸爸去哪兒》制作精美宣傳片和吸引人的口號:是爸爸得看,不是爸爸也得看。同時,在播節目期間,通過兩大王牌節目《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提高該節目的關注度和知曉度。借助名人及主持人的微博、微信等進行宣傳,令人欲罷不能,不得不關注《爸爸去哪兒》。
作為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展現了父子(女)間的親情,也對父親這一角色進行了重新解讀與塑造。從精神層面,回歸父親的角色,在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學會更好地與孩子溝通,關注他們的需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與真人秀節目類似的親子節目還有陜西衛視《好爸爸壞爸爸》、青海衛視《老爸老媽看我的》、深圳衛視《飯沒了秀》等??梢?,扎堆已成定勢,爭奪明星資源也不可避免,都考驗電視人的意識和智慧。談及《爸爸去哪兒》,它代表了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現狀,也預示著未來真人秀節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原創欠缺:版權引進的擔憂
《爸爸去哪兒》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良好的口碑,但其版權引自韓國,大大降低了創造力。從增強中國綜藝節目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角度來看,這種模仿節目形態會缺乏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取得了暫時的成功,對于真人秀的生存環境來看,也是失敗的,會導致爭相模仿不良之風的蔓延。
(二)紀錄情結:跳脫需要過程
真人秀節目有強烈的娛樂色彩,但由于真人秀興起于西方,中西方文化差異難免會沖淡娛樂走向紀錄,而像《爸爸去哪兒》這檔具有故事化敘述手段的節目,使節目不僅有娛樂色彩,還具有完整故事??v觀真人秀節目,不乏有沖淡娛樂偏向紀錄的節目。例如浙江衛視的《人生第一次》,同樣采用親子模式,但過于平淡化的情節,使節目的收視并不可觀。因此,在真人秀中應有跳脫紀錄的思維,轉向一種大眾化的故事敘事手段。
(三)教育傳遞:更具理性傳播
傳播學者施拉姆曾經說過:“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在于教什么。”縱觀電視節目的發展,真人秀節目越來越注重理性層面的傳播功能,而不是單純娛樂化吸引受眾,將歌唱類、益智類等類型加入教育元素,從而為提高公民素質、啟發民智、有益于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秩序的維護、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建立一個積極、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作為傳播的媒介,更應該將受眾引入一種理性的教育上,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談及《爸爸去哪兒》,它更是將親情發揮到極大效果,讓受眾感受到濃濃的親情。采用“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方式,使教育不再單調,在游戲、任務中達到教育意義。
(四)多元發展:時機的把握
真人秀節目被人們普遍追逐,應從火爆的選秀開始。但過于單一化的節目類型會令觀眾審美疲勞,電視人充分挖掘更多方面,力求展現更多元化的形態,還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一些不同類別的真人秀也漸漸多元發展起來,例如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打出中國首檔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大型跳水類節目,以及河南衛視與愛奇藝聯手打造的中國首檔大型文化綜藝節目《漢字英雄》,江蘇衛視推出首檔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等。這些節目涉及了運動、演講、文化、科學等多方面內容,節目的多元使真人秀節目的道路越拓越寬,從而為真人秀節目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栋职秩ツ牧恕纷鳛槭找暵示邮椎墓澞?,從側面反映出節目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對孩子而言,家養式的生活方式,難免會造就孩子在精神上的匱乏,表現遇事不堅強等,因此在節目中,團隊也有意識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來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和堅強性,讓觀眾看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中明白了心理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人民日報》中專欄報道:節目中展現出來的深深的愛真是太感人了,點燃了人們回家,回到親人懷抱的愿望??梢姡鳛楣澞?,對于愛的回歸,對親情的呼喚。從情感出發,使受眾在觀看的時候,體會到親情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難以言說的愛,讓更多人充滿愛。現代社會,太多人被金錢、權勢左右,漸漸忽略了最簡單的親人間感情。這一檔節目,讓人看到了父親與子女的相處,有歡笑,也有淚水。但大多數人接受了這檔親子節目,使其成為收視率良好的綜藝節目,從而在各種各樣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
《爸爸去哪兒》為電視市場開展了新的藍圖,增添了色彩。為綜藝節目的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迪,從而使電視市場更符合受眾的興趣。
[注釋]
①劉彤、楊嫦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濃濃親情——解析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成功的原因》,《當代電視》,2013年第12期。
②尹鴻:《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李楠楠:《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東南傳播》,2007年第8期。
④李翔:《內容為本渠道制勝——從〈爸爸去哪兒〉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社交營銷》,《新聞實踐》,2013年第12期。
⑤高瓊:《〈爸爸去哪〉兒節目形態淺析》,《視聽》,2013年第12期。
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5)06-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