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景 孫立鋒
高水平推進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
劉興景 孫立鋒

構建港口經濟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著眼發揮寧波比較優勢,從深化對外開放格局的戰略高度對寧波中長期發展提出的重大命題。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海洋經濟、自由貿易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加快實施,港口經濟對寧波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寧波打造輻射長三角、影響華東片的港口經濟圈,是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港口開放比較優勢理論的重大實踐,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功能的關鍵載體。對如何推進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各方看法不一,筆者認為,從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現實基礎和發展趨勢來考量,強化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著力提升“五個力”,對高水平推進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尤為關鍵。
(一)高水平推進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提升港口經濟圈輻射力。港口經濟圈的大小或輻射范圍,取決于港口這一核心戰略資源。寧波港口的物流規模居世界前列,2014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5.25億噸和1865萬標箱,位列世界港口第4位和第6位,具有較強的內外輻射力。但經過長期開發,寧波深水岸線利用基本飽和,港口中轉貿易功能依然較弱,相對而言,舟山港深水港開發空間充裕,且具有大宗商品儲運中轉的天然地理優勢。應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提升寧波-舟山港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一是高水平推進港口綜合開發利用。建議兩地統一規劃,共同編制寧波-舟山港集疏運規劃、浙江海洋經濟核心區深水岸線利用規劃、航道錨地建設規劃,統籌兩地岸線、航道、錨地資源。按照優化資源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原則,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各類空間,高水平推進港口開發建設,提高岸線利用效率,充分挖掘港口、碼頭、岸線的最大潛力。
二是完善港口攬貨體系。積極申報全國海鐵聯運綜合試驗區,完善寧波與圈域各節點城市的鐵路骨干網、支線網和場站網,加大“無水港”布局和建設,多渠道參與沿海港口建設運營,擴大沿海喂給港網絡,拓展攬貨空間。
三是組建國際港口聯盟。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原則,聯合國內外港口資源,發起設立國際港口聯盟。牽頭協調各方利益,對航線航班、航運定價、信息共享、港口共建等重要事宜進行協調。
四是推動港口管理現代化。強化信息、科技等在港口管理中的集成應用,推進港口EDI與電子口岸平臺、內陸無水港信息中心、港口經濟圈內航運企業等的無縫對接,建立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數據資源中心,推進信息港、安全港、財富港建設,打造具有全球港口資源管控能力的智慧港。
(二)傾力打造互聯互通的江海陸聯運服務中心,強化港口基礎設施支撐力。對外通道是構建港口經濟圈的基本要素,港口經濟圈對外輻射必須依靠發達的海陸走廊和信息通道。寧波港口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擁有集裝箱航線230多條,同時,寧波市建成了“一環六射”高速公路網絡,積極推進“一環五射”鐵路網建設,航空、內河、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齊全,互聯互通的港口集疏運網絡體系不斷完善。目前,省里在國家支持下正在編制《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方案》,寧波應抓住這次機會,爭取國家在浙江打造具有樞紐性質的江海陸聯運服務中心,突出寧波的海鐵聯運功能,使之成為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完善江海公鐵聯運的綜合交通體系。盡快啟動甬金鐵路、跨杭州灣滬甬鐵路等對外鐵路建設,完善鐵路集疏運網絡。積極推進穿山疏港高速梅山保稅港區連接線、六橫梅山疏港公路、杭甬高速復線、甬臺溫高速復線等建設,啟動杭州灣跨海大橋二通道等前期研究,努力構筑“二環十射四連四疏港”高速公路網。推進河海聯運作業區建設,提升江海陸直達能力。加快實施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研究開辟面向美國、歐盟、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客貨運和全貨機新航線。
二是建立共享對接的物流信息網。加大寧波電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市場等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力度,擴大影響范圍,強化與沿江城市合作,搭建江海陸聯運信息共享平臺。研究構建集內外貿與航運物流服務于一體的江海陸聯運電商平臺,打造人船物互聯互通的智能航運信息服務網絡。加快推廣應用寧波海鐵聯運物聯網示范工程,提高信息互聯互通水平。
三是構建高效順暢的物流合作機制。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與內陸口岸機構的合作,試點推行與長江經濟帶內陸海關區域通關、檢驗檢疫一體化,爭取跨區域直通關便利,為水水中轉和海鐵聯運轉關轉檢提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啟運港(站)退稅政策,開展價格改革試點,建立市場引領、靈活多變的價格形成機制,為江海陸聯運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強產業中高端合作,釋放港口產業帶動力。港口經濟圈具有圈層帶動、線性輻射、雙向開放等多重特征,但無論是圈層帶動還是線性輻射,都必須以產業對接為基礎。寧波臨港工業發達,占全市工業比重65%左右,并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型,具備了開展圈層產業合作的條件。貿易物流等港航服務業快速發展,擁有各類物流相關企業4000多家,大宗商品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進一步增強了寧波對外帶動能力。寧波要利用自身優勢,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把產業轉型升級、臨港工業轉出去、優勢產業走出去有機融合,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一是推進臨港工業轉出去。發揮寧波臨港工業產業鏈長、基礎扎實的優勢,開展與圈內城市和地區的全產業鏈合作,推動產品、資本、技術、標準、品牌等“走出去”。
二是提升港航服務牽引力。以大宗商品、中高端消費品、冷鏈產品等國際貿易發展為重點,做大做強現代港口貿易物流業,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航運交易、信息服務等港口服務業,提升航運服務影響力與輻射力。
三是打造產業合作大平臺。高水平謀劃寧波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打造“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大平臺。推進謀劃中意、中以、中澳等高端特色產業園建設,強化與東盟、中東歐、非洲等國家合作,重點建設馬來西亞境外產業園、剛果(布)鉀肥生產基地和中策動力中非產業園等項目,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合作格局。
(四)擴大經貿和人文交流合作,形成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際影響力。寧波港口經濟圈不僅是空間概念的綜合體,也是經濟、社會、文化等意義上的綜合體,圈域城市的交流合作是構筑港口經濟圈的橋梁與紐帶。寧波是我國首批14個東南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時間早、領域寬、層次高,是全國第8個進出口總額超千億美元的城市。寧波國際友城交往成果豐碩,目前已與4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締結友好城市,要立足寧波實際,繼續加強國際經貿、科技、教育、醫療、旅游、人文等交流合作,加大開放力度、拓寬開放領域,提升開放層次,努力構筑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是提升國際投資貿易發展水平。加大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貨物和服務貿易,鼓勵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品牌出口,打響“寧波創造”、“寧波智造”品牌。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進口。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引導寧波特色優勢產業鏈向圈內城市拓展,擴大城市產業投資、戰略資源和城市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合作。支持企業資本合作、品牌共享、技術交流等,增強企業國際市場拓展能力。
二是搭建一批高層次的國際經貿合作平臺。重點是依托長三角腹地經濟和消費優勢,爭取永久落戶中國-中東歐博覽會,設立東盟進口產品保稅展示交易平臺、進口貨物集散中心,舉辦“東盟·寧波周”交流合作等活動。
三是強化人文合作交流。重點籌辦好中東歐部長論壇、海洋經濟論壇、國際港口文化節、中國航海日等活動,組建國際海員俱樂部,擴大城市交往。發展友好城市,互設辦事機構。定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文化主題年等主題活動,強化城市互動。四是打造“海絲之路”旅游品牌。聯合圈域城市和地區,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謀劃開辟寧波郵輪母港航線,打造精品旅線,共推旅游品牌,做優旅游經濟。
(五)強化改革創新,激活港口經濟圈協同發展新動力。必須把改革創新貫穿于港口經濟圈建設的全過程,按照“先易后難、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思路,強化制度設計與創新,爭取重點領域、關鍵鏈條、薄弱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一是推進國際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重點是優化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或開展“園中園”試點,最大限度復制推廣上海經驗。建立進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準入管理制度,簡化管理環節,擴大準入范圍,優化投資營商環境。爭取國際貿易便利化試點,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監管制度創新,探索“事中事后監管”的動態監管制度。
二是爭取國際港航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爭取上海“兩個中心”政策、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舟山群島新區政策向寧波延伸覆蓋,開展航運稅收、國際船舶登記、沿海捎帶等試點。
三是深化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改革。強化制度創新和政策儲備,深化監管模式、電子支付、信用體系、退稅結匯等領域改革,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作者:劉興景,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孫立鋒,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規劃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