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鏈思維運作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培育發展關鍵在于項目及其產業化運作,要以產業鏈思維運作特色小鎮的各個建設項目
特色小鎮培育發展過程中如何真正讓特色在小鎮扎扎實實地落地,如何真正體現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這是落實加快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重大戰略部署所必須首先思考回答的問題。說到底,全在于項目及其產業化運作。
建設項目是培育特色小鎮的前提與基礎。一方面,特色小鎮之特色的培育發展必須具體化到一個一個的項目中去體現與實現,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發展必須以市場化為主導,這個市場也必須在一個一個項目的運作中才能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項目是支撐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核心細胞。另一方面,如果說把項目比喻成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布局中的一個個點,那么,產業則是這個總體布局中的一根根線。串點成線、點線結合,才能最終構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全部的面。從這個意義上說,特色小鎮建設的項目成功引進并不意味相關工作的全部完成。相反,后續工作更為艱巨,某種程度上說也更為重要,那就是串點成線,推動一個個項目的產業化運作發展。
由是觀之,建設特色小鎮,特別是在可行性論證之后進入到培育發展的實質性階段開始,第一步就是明確特色小鎮的建設項目,其中,很重要的是項目的來源。這就自然會聯想到招商引資。既要努力借鑒招商引資中的各種成熟且有益的經驗與理念,比如內引與外引相結合、質量與效益相一致、經濟與生態相并重等等,但同時必須發展與超越招商引資的模式,因為招商引資遠遠不是明確項目這一工作的全部。
應該說,項目是一個環節流程多的工作,包括項目確立、項目論證、項目落地、項目實施、項目跟蹤、項目評估、項目推廣等,其外延遠遠大于招商引資的工作范疇,必須有“一條龍”式展開工作及相應服務的指導精神與實際操作,要“選得準、立得住、長得大、撒得開”。選得準,就是說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先得做到項目選準,從而扣好項目工作的“第一粒扣子”;立得住,就是說項目要能夠在小鎮扎根,這一步相當于常說的本土化或者當地化經營;長得大,就是說項目成長性要優,必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效益;撒得開,就是說項目帶動性要強,能夠輻射小鎮整體經濟、引領示范同業發展。
項目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方法闡明后,再來看看項目如何進行產業化運作。
新型城市化中的產城融合及其重要性,大家都懂。同樣的,特色小鎮本身作為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自然的一份子,當然就同樣存在一個“產鎮融合”問題。如果說特色是小鎮生命力之魂,那么產業就是支撐小鎮這個生命有機體的脊梁。產業之于城市、之于小鎮之極端重要性,看古往今來諸多國內外城鎮因產業興衰而盛衰的令人唏噓的故事,想必這個道理已經毋庸贅述。
事實上,浙江已經十分明智地提出,特色小鎮就是要著眼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構建一批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可以說,這就已經從源頭上對特色小鎮產業發展作出了統領性的頂層設計。
那么,如何構建強大而可持續的支撐特色小鎮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呢?
這里要格外強調的一點,就是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發展思維,要以產業鏈思維運作特色小鎮的各個建設項目。
當下互聯網思維講得很強調、很突出、很充分,但同時也得返璞歸真講講產業鏈思維。特色小鎮的產業培育發展中要開闊思路,提升把項目做成完整產業鏈條的意識與智慧。圍繞小鎮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區位優勢,把看似純工業、純制造業的項目,通過縱橫聯系,或建新鏈條、或做強鏈條、或補足鏈條、或拉長鏈條、或延伸鏈條,從而把產業鏈的觸角延伸到餐飲、休閑、娛樂、旅游、文化等各個行業,提高特色小鎮的建設項目及其產業化的集聚、配套、融合發展綜合實力。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