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互聯網+”發展趨勢及浙江的對策建議
蘭建平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體現了知識社會創新2.0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重塑。浙江是“互聯網+”新業態發展的全國先進省份。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已成為浙江適應新常態、重塑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和戰略選擇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建設網絡強國,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向著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的目標不斷前進”。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創新,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近年來,浙江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在全國率先舉起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大旗,力爭率先發展、示范全國。2013年浙江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個兩化深度融合示范省,2014年浙江制定了全國省區第一個信息經濟發展規劃,成功舉辦了國家在浙江召開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浙江產業基礎好、制度創新快,是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典型代表省份,發展信息經濟已成為全省上下轉型升級發展最大的共識。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成為浙江適應新常態、重塑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和戰略選擇。
互聯網是人類科學技術近50年最偉大的發明。從互聯網的發展歷史軌跡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95年-2003年,互聯網主要是一種工具,主要功能是通過網絡查找數據資料等,互聯網規模約為百億量級;2003年-2008年,互聯網主要是一種渠道,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一批互聯網企業便在此階段發展起來,互聯網規模約有千億量級;2008年-2013年,互聯網完成了由渠道向基礎設施的演進,“云、網、端”為主要標志性技術的突破和成熟,讓互聯網平臺快速崛起,互聯網規模接近萬億量級;2014年起至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新經濟范式,以互聯網+為主要路徑,顛覆了傳統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形成的新經濟模式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后勁,未來互聯網的規模有望突破十萬億量級。
從我國互聯網發展情況來看,2003年全國網民數量僅為0.79億,互聯網滲透率僅僅達到4.6%,而2014年底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的網民總數已經突破6.49億,其中智能手機的用戶突破5億,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終端市場,互聯網滲透率已經接近48%,中國互聯網總人數已經超過美國的兩倍之多。其中以網購人數為例,2014年全國網購人數達到3.61億,超過歐洲英法德意四國總人口數。
未來,物聯網將連接一切,O2O加速開啟新商業模式的序曲,產業跨界合作將不斷創新,消費互聯網將向產業互聯網遷徙演進,互聯網將重構每一個產業,拉動產業升級換代,使所有產業呈現泛互聯網化的特征。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入應用,互聯網本身帶來的創新形態演變與行業新形態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可以說,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是“互聯網+”,而不僅僅是“+互聯網”。以“產業+互聯網”供給方式轉變和“互聯網+消費”需求方式轉變,將極大改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在未來的信息社會,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了、泛在了、應用于某個傳統行業了,更加入了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互聯網+”產生的融合應用是一種化學反應,將會推動經濟社會走向顛覆式創新。

圖1 我國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
國內對于“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是2012年11月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CEO于揚提出移動互聯網的本質離不開“互聯網+”。馬化騰也認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將“互聯網+”第一次納入國家經濟的頂層設計,這對于整個互聯網行業乃至中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阿里巴巴發布在近期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中認為,所謂“互聯網+”①定義來自:阿里巴巴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在內涵上根本區隔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其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
“互聯網+”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它是以信息經濟為主流經濟模式,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體現了知識社會創新2.0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重塑,意味著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逐步形成演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機遇,推動開放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引領中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浙江是“互聯網+”新業態發展的全國先進省份。據省統計局初步測算,2014年浙江全社會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2780.7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全省GDP增幅高3.9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6.9%,比2013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業態快速發展,形成浙江信息經濟獨特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商務”:電子商務是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杭州、寧波被列為國家首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全國約有85%的網絡零售、70%的跨境電商交易和60%的企業間電商交易依托浙江電商平臺完成。全省銷售超億元的網絡零售企業達100余家,阿里巴巴已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二的網絡公司。2013年,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達1.6萬億元,全省網絡零售總額3821.25億元,相當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網絡消費已成為浙江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省實現網絡零售額5641.6億元,同比增長47.6%,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農村電子商務領跑全國,極大地促進了浙江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電子商務百強縣中浙江占49席,全國211個淘寶村中浙江占62席,均位居全國第一。
“互聯網+金融”:浙江支付寶、余額寶、阿里小微貸、眾安在線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快速發展,為解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金融支付和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支付寶已成為國內第三方支付的領導者,自2013年6月上線至2014年9月底,余額寶規模達到5349億元,用戶數達到1.49億,累計為用戶創造的收益超過了200億元,平均為每位用戶賺了133元。阿里小微貸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700億元,服務小微企業超過70萬家,不良率小于1%。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好態勢和當前持續高漲傳統金融不良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杭州是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高地”,“挖財”、“51信用卡”、“銅板街”、“盈盈理財”等理財App多為“杭州制造”。
“互聯網+物流”: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運輸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眾多中外快遞企業總部或轉運中心落戶杭州,物流配送快速發展。物流服務體系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步伐加快,“傳化公路港”運行模式全國領先,“英特物流”等一批專業物流企業迅速發展,全省共有A級以上物流企業400家,占全國的15.8%,位居全國第一。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4.57億件,同比增長73.1%,日均約682.6萬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74.4億元,同比增長52.7%,繼續呈快速增長勢頭。
“互聯網+健康”:浙江以杭州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為依托,擁有創業軟件、圖特信息科技、聯眾醫療科技、阿里巴巴等較多健康信息領域的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與實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015年落戶于杭州灣信息港的中國智慧健康谷,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醫療網絡就診中心、醫療數據信息中心與智慧健康產業集聚中心。由騰訊公司、美國高翎、紅杉資本共同投資5億美元的掛號網,已經成為引領國內“互聯網+醫療”的樣本。
“互聯網+旅游”:以信息化手段助推旅游產業“超速”發展。全省各市縣旅游部門都開通了旅游微信、微博,有70%以上的市縣旅游局利用微電影進行營銷,60%旅游企業在天貓、攜程等平臺開設網店,浙江旅游與互聯網實現了創新融合。在智慧旅游方面,浙江積極推進智慧旅游示范城市,開展智慧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試點工作,積累智慧旅游建設的經驗,引導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建設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網上預訂、在線支付等電子商務,為省內旅游要素供應商和國內旅游電商實現無縫對接。
“互聯網+教育”:全省內學校互聯網千兆到校接入率達80%,70%的教室和教師辦公室都達到了百兆通達,基本形成高速、安全、穩定的基礎網絡環境,全省所有中小學校都實現了班級多媒體全面普及。浙江已經建成覆蓋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科年段的各類優質數字網課資源,建成國家精品課程200余門、省級精品課程1500門、選修課網絡課程906余門、微課程1200門,資源總條目超過33萬條,總容量達到3300GB。共發布了普通高中網絡選修課程近千門,網絡課程在線總訪問量突破520萬余人次,電子教材全冊下載量超過10萬(冊)次。
根據國家互聯網+四個方面行動計劃的重點,結合浙江的優勢和互聯網+的最新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浙江“互聯網+”的重點,主要在以下七大重點:
“互聯網+制造”:引導企業建立信息物理系統(CPS),集成軟件、感知和通信系統,實現資源、設備、產品、人的無縫連通、相互識別和高效交流,推進制造企業物聯網;通過在產品中嵌入傳感器、數控裝置及軟件,豐富產品功能,升級產品性能,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優先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突破一批面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智能成套制造裝備;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導和支持制造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現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互聯網+商務”:適應新型消費需求,積極發展智慧旅游、居家養老服務等新型生活消費電子商務;努力開拓新領域,鼓勵發展生產供應類、租賃服務類,以及技術、勞務等要素交易類電子商務;引導專業市場有序建設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市場融合發展;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重點推進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生態服務體系;圍繞農村消費、農產品銷售、農村青年創業和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互聯網+金融”:加快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支持互聯網企業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合作,鼓勵基于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技術、平臺和服務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金融。探索建立網絡銀行,促進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金融產品網絡銷售等新興業態持續健康發展。探索構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多層次社會信用體系,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支持各類互聯網金融平臺建設,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設立互聯網金融研發中心。
“互聯網+物流”:以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基礎,加強物流信息化頂層設計,推進港口、鐵路、機場、貨運站場等交通樞紐和倉儲基礎設施智能化,構建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等多式聯運體系。推進舟山國家江海聯動數據中心建設,加強江海聯運數據資源體系和應用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依托產業集群開展區域性物流信息服務,構建覆蓋城鄉、聯通全球的物流配送體系。加快全省物流信息整合,完善以基礎設施和信息平臺為重點的物流支撐體系,完善以基礎設施和信息平臺為重點的物流支撐體系。
“互聯網+健康”:推動省級衛生信息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全省社會保障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推動省市縣三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深化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電子病歷數據庫、全員人口個案數據庫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推進健康信息在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家庭醫生和市民之間共享利用。建設覆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計劃生育、綜合管理領域的業務應用系統,建立開放、統一、優質、高效的“健康云”。引導衛生保健領域發展遠程醫療服務、探索建設網絡醫院、推進智慧醫療應用。
“互聯網+旅游”:培育基于在線虛擬體驗平臺的3D旅游服務業,加強對旅游風景區、文化旅游區、鄉村旅游景區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信息服務。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大數據應用,指導境內外旅游服務產品的創新優化。建設全省旅游基礎數據庫,推進“全省旅游企業上地圖”工程,打造基于微信的旅游公共信息咨詢服務體系。加快全省旅游產業監管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旅游智能預測平臺,構建以景區天氣、PM2.5、人體舒適度、游客飽和度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公共信息發布體系。強化與阿里旅行的合作,精準營銷浙江旅游產品,同時建設浙江旅游多語種網站,開展境外網絡營銷。
“互聯網+教育”:推動智慧教育試點建設,建立教師備課、學生學習、教育管理決策等支撐系統,改善提升學校現有的信息化軟硬件環境和應用水平,創新教學手段和模式,加快智慧校園建設。開發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建設大規模智慧學習平臺,打造城鄉一體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共享體系,為民居提供在線學習、終身學習等個性化學習服務。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挖掘需求,建設網絡服務平臺,面向不同人群提供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s),豐富互聯網教育產品。
統籌協調推進,構建“互聯網+”行動新機制。
由省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制定出臺省“互聯網+”行動計劃。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協同推進機制,統籌協調推進“互聯網+”行動,落實政策舉措推進各行各業“互聯網+”發展。強化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等在“互聯網+”領域的部省合作,建立部省合作機制,加大對重大項目的扶持力度,在“互聯網+”應用領域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實現更廣泛層面的合作共贏。
完善基礎支撐,打造“互聯網+”發展新設施。
優化互聯網網絡架構和空間布局,增強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改善互聯網用戶的上網體驗,提高互聯互通質量和接入速率。加速IPv6技術商用步伐,率先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商用試驗網,逐步向下一代互聯網過渡。加速推進無線城市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免費WiFi全覆蓋的省份。推動基于自主創新的云設施建設,建設一批面向行業、企業的私有云和大數據處理平臺,建立全國最大的公有云基地。打破各領域的信息孤島,開放公共數據資源,推動全社會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構筑“互聯網+”應用所依賴的數據基礎設施。
創新引導方式,營造“互聯網+”發展新生態。
設立“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向電子商務、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能制造等新業態和新應用傾斜,重點投向“互聯網+”領域的重要項目、優勢企業、產業基地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索互聯網產業發展“負面清單”管理辦法,在安全自主、可控可管的前提下,開放互聯網新技術、新業態在浙江先行先試和創新發展,努力營造政策寬松、平臺完善、創業氛圍濃厚的生態環境,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互聯網+”發展。
促進宣傳交流,大力弘揚基于互聯網的新文化。
規劃建設中國互聯網博物館,開展互聯網科普教育,回顧互聯網發展歷程,展示發展成就和重大事件,為傳播中國乃至世界互聯網文化提供窗口和平臺載體。建設桐鄉世界互聯網主題公園,打造互聯網企業CEO和著名互聯網業務創始人的“星光大道”。借助每年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契機,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烏鎮指數),并舉辦世界互聯網產品展覽會,吸引全球知名互聯網企業發布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等,成為展示互聯網發展趨勢的世界級舞臺。定期舉辦“互聯網+”論壇活動,組織“走進互聯網企業”系列活動,大力宣傳推廣互聯網思維,推動互聯網新文化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流。
提升網絡免疫力,構筑“互聯網+”安全新堡壘。
加強網絡安全頂層設計,抓好基礎設施的網絡保障,實行網絡基礎設施與安全保密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重點保障網絡安全、暢通、可靠和應急保障。聯合政府機構、互聯網企業和網絡安全企業,共同構建互聯互通的安全開放平臺,打造“互聯網+”安全免疫系統。積極參與制定網絡安全國際行為準則、互聯網治理等國際規則和標準,組織開展全省“互聯網+”新業態領域的安全標準建設。重點建設好應急、網宣、網評、網管、網警、網研、技術等隊伍,形成一支網絡安全專業骨干隊伍和應急技術支撐隊伍,積極應對“互聯網+”跨界融合應用引發的安全問題。建立行業自律及監管制度,對于提供互聯網安全服務的企業加強“準入”審核,對信息化項目、技術、產品和服務建立安全審計和跟蹤體系。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