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改委綜合處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
正確認識當前浙江PPI持續下行
浙江省發改委綜合處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

▲部分領域的產能過剩是PPI下行的內部原因。2014年四季度浙江省發改委重點工業企業監測顯示,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2015年一季度產能過剩狀況將保持不變或更加嚴重
2012年1月至今,浙江PPI已連續38個月負增長,2015年2月PPI同比下降3%,降幅持續7個月擴大;與此同時,CPI持續低位運行,2月同比僅上漲0.8%,這些現象引發了當前對“通縮”問題的普遍擔憂。
宏觀定義上,通貨緊縮是指由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的物價、工資、利率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的貨幣現象。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當CPI連續3個月以上出現負增長,則可認定為出現了通貨緊縮。多項相關指標顯示,當前浙江經濟并未呈全面“通縮”狀態,主要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導致整體物價總水平偏低,存在“被通縮”的現象,尤其是工業領域存在局部的、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從CPI來看,當前浙江消費領域存在低通脹現象,而非“通縮”狀態。盡管浙江CPI指數漲幅已連續4個月在1%以下運行,但依舊處于正區間,預計未來消費品價格水平仍將呈現總體穩定、溫和上漲態勢。
從PPI來看,PPI連續38個月負增長,表明工業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通縮”。去年以來,浙江乃至全國工業產能過剩情況凸顯,尤其是鋼鐵、煤炭、有色等資源型行業。PPI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年來宏觀調控的結果,反映了“調結構”的陣痛。
從相關指標看,除物價指標外,對通縮的判斷通常還需結合經濟增長、貨幣供給及就業等方面的指標。2014年,浙江GDP增長7.6%,增速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國平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長9.2%;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7.4萬人,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就業形勢依然較為穩定。

2011年以來我省CPI和PPI月度走勢
從歷史數據看,2001年以來,浙江出現過兩輪較為明顯的PPI下行過程,第一輪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期(2001年4月—2002年12月),第二輪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期(2008年11月—2009年11月),PPI出現持續負增長,最大降幅分別達到5%和7.3%。這兩輪下行均是受到外部危機的強烈沖擊,在短期刺激性政策和內需的強勁拉動下,PPI又逐步恢復正增長。與以往相比,本輪PPI下行表現出自身特征:
一是波動幅度收窄。前兩個下行周期均伴隨著PPI的短期大幅波動,單月PPI降幅最大分別達到5%和7.3%。相比之下,本輪PPI降幅僅在0.3%和4.3%之間,波動幅度明顯降低。
二是持續時間較長。截至目前,本輪PPI下行已持續38個月,超過以往任何一個下行周期。由于去產能可能需要經歷一個較長過程,負增長態勢仍將延續。
三是CPI、PPI走勢背離。以往PPI下跌時期,CPI均與其保持同步,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而此次卻表現出“CPI低通脹、PPI低通縮”的分離趨勢,表明當前經濟中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
宏觀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市場需求有所減弱,房地產市場進入趨勢性回調期,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下滑,輸入性、需求性與成本性因素共同對工業生產領域價格形成壓力。具體來說:
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低迷是PPI下行的主要原因。2014年,浙江PPI下降1.2%,生產資料價格下降1.5%,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下降約1.1個百分點,其中,原材料工業價格下降2.5%。2011-2014年,浙江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增長48.5%、16.8%、18.9%、16.8%,增速下降趨勢十分明顯,新一輪房地產行業的調整進一步導致了對鋼材、水泥等相關行業的需求不足。
部分領域的產能過剩是PPI下行的內部原因。從全國看,在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換擋過程中,我國制造業過剩產能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我國PPI價格指數也已持續36個月負增長。從浙江看,由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前幾年集中上馬一批新項目產能的陸續釋放,以及行業間的激烈競爭,產能過剩問題也較為突出,2014年四季度浙江省發改委重點工業企業監測顯示,超過一半的企業(57.8%)認為2015年一季度產能過剩狀況將保持不變或更加嚴重。
全球輸入性壓力加大是PPI下行的外部原因。去年7月以來,國際油價跌幅超過50%,而油價的持續下行直接帶動工業品價格以及下游產品價格的下跌,數據顯示,全球工業原料初級產品價格指數從2013年末163.69點跌至151.67點,工業產品市場價格整體低位運行。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經濟體工業領域通縮的聯動效應和傳染效應,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等因素進一步增強了通縮預期和輸入性通縮壓力,進而增加了我國工業領域價格下降壓力。
當前浙江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經濟結構調整短期難以完成,新興產業難以迅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內外部需求不振、部分行業仍然存在較大產能過剩壓力的情況下,PPI負增長趨勢仍可能持續較長時間。盡管經濟未出現整體性“通縮”,經濟、就業等主要指標保持在穩定區間運行,但仍需對“潛在通縮”顯性化風險保持高度警惕。特別地,由于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債務成本上升可能誘發債務違約風險和破產風險的增加,需警惕PPI下行影響通過實體經濟向金融領域傳導,防止資金鏈擔保鏈風險再次抬頭。
當前浙江經濟并未呈全面“通縮”狀態,經濟、就業等主要指標保持在穩定區間運行,但仍需對“潛在通縮”顯性化風險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