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中國制造路向何方?
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將引領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劉亭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自從中國的工業制造,因外部需求萎縮和內部成本高企而日見困頓之后,一再聽到各方對于實體經濟的深情呼喚,各級政府也動用了盡可能多的資源向其傾斜。這應當都是正確的,但所有的這些作為,卻必須與發展的大勢相順應,因為形勢比人強。
就拿工業制造來說,雖然都是同一個領域,但因科技進步、時代變遷,版本也霄壤之別了。德國提出工業4.0,就是新世紀制造業的新版本。它是從蒸汽機的1.0版本、發電機的2.0版本、計算機的3.0版本一步步升級上來的,也可簡稱為互聯網的4.0版本。
3.0和4.0的不同之處:一是3.0是單臺機或單系統的封閉運行,而4.0是全部信息的一網打盡、互聯互通。二是3.0是工廠“墻內”生產過程的信息管控,而4.0則是包括了“墻外”的眾籌研發、智能物流和電子商務等等在內,對和制造有關的全過程、全要素信息進行互聯互通的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信息管控。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誰要是還沒有想明白其中的落差,那可必定是要出錯了。
因為有了從消費者終端得來的第一手商品需求信息和產品反饋信息,你的工業制造總是有市場、有競爭力的。因為有了對制造和經營“全過程立體貫通”的信息管控,因而你的經營管理點子是最準的,效率是最高的,損耗和浪費也是最少的。馬云們賺錢的秘密,不在于他們提供了多少商品任你選購,而在于廠家和消費者為了進行信息的高效交集,他們一定要找到這個平臺上來。馬云們總是說自己是平臺經濟,是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搭建的一個商品購銷平臺,然而其實質,卻是一個信息交互平臺,一個關于商品性能、成交價格,交易過程、貨款支付、物流配送等一系列信息溝通及整合的平臺。平臺上成交的是看似商品,實為商品有關的信息;但說它僅為信息的“成交”,它又實實在在地引領了廠家的生產和快遞的送達。
《中國制造2025》業已發布,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為了明晰中國制造下一步發展的路向,首先看看它是怎么分析全球制造業面臨的重大調整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即工業4.0)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你看看,挑戰無非來自信息化,你把傳統的制造與之“嫁接”了,被其滲透和帶動了,你就轉化成了智能制造,或者叫“互聯網+制造”,你就升級到了4.0版,大可以“再領風騷”數十年了。
其次,看看《中國制造2025》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是怎樣提煉的:“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在闡述第一條基本方針時,強調了“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三主為重”,還是重在了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制造中的廣泛應用;“創新三化”,還是化在了信息化的這“一化解千愁”上。
最后,看看《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任務和重點是怎樣梳理的?“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擺在了第一條,這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統領性意義的任務。具體一展開,馬上又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了。再細化的五條具體內容,一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二為“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三為“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四為“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智能)應用”。當然,為了實現上述四個“智能”,第五條就要相應“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了,否則又如何“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呢?說一千道一萬,不還是一個信息化怎么“化”的問題嗎?“化”好了,就是智能制造,多快好省;沒“化”好,就是傳統制造,少慢差費。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制造由大變強千頭萬緒,但舉旗抓綱、綱舉目張,說白了其實就是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如何將信息技術在你的制造領域得到最廣泛、最切實也是最充分的應用,或謂如何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進入到信息化引領和帶動的新型工業化新境界。
大道至簡,一言以蔽之,舍此無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