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驚人之變與驚人不變
楊樹蔭

這是一個最有變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少變化的時代。
這看似矛盾,卻是當今中國的真實圖像。
中國文化從本質上崇尚變,古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窮則變,變則通”。一部《易經》,其實就是一部“變經”,通篇貫穿變的哲學。先秦的社會,是清末以前中國變動最激烈的社會,各種思想和觀念,激蕩風云,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中國人卻也有固守不變的傳統。秦漢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如凝固了一般,鮮有變動。在思想文化方面,變的觀念也相對地少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人被“統于一尊”,只有朝代的更替,卻無思想文化之巨變。清末以后,在西方文化沖突下,中國終究開始變了,“夫中國亦何嘗不變哉!”“不知孔子而處于今日,亦不得不一變”,朝野人士,無論何種心態,都不得不面對變革的時代。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亙古未有的歷史巨變,天翻地覆,華夏每寸土地,都經受現代化的暴風驟雨般的洗禮,天下物事,無不在變。一個商品奇缺、定量供應的票證大國,十余年間,便成為一個商品極大豐富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出口大國。今日之中國,天天在變,時時在變。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但凡有變化之處,便有不變之處,恍如正在生長之樹,卻總被藤蔓雜枝牢牢地纏住,無法自由地成長。
驚人之變與驚人之不變,竟然如此不可思議地盤繞在一起。中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地變,美麗的城市,整潔的設施,與歐美國家的城市幾無二致。一些中國人的陋習卻一成不變:在公共場所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污損公物,大聲喧嚷,爭先恐后地擠擠攘攘,一言不合便爭吵斗毆,現代文明的環境,任意糟蹋,充塞著粗鄙的陋習。
中國人的聯系方式前所未有地在變:移動通信徹底改變了人的通話方式,遠隔千山萬水都能瞬間聽到真實的聲音。然而,先進的技術手段無法表達人的真實思想,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八股文章,年復一年地寫,真實的思想總是躲在文字的后面。
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在快速地變化,資源的市場配置,人的自由流動、自由選擇,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時代潮流,市場經濟讓中國活力四射。然而,經濟和社會的治理方式卻依然是僵化的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用文件統一思想、指導工作,用會議部署落實。永遠不變的是,無數的會場在開無數的會議,無數的會議在教育無數的群眾。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的歷史,現在也在變,更確切地說,變得離真相越來越近。千年的封建史,百年的近代史,被掩蓋、被謊言、被扭曲的,實在太多。史料的發掘,信息的公開,理念的進步,原有的歷史知識,不能不變:中國的現代文明,就是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向世界先進文明學習的成果;中國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中國的進步,本質上就是沿著人類進步的方向,不可逆轉地前進著。
歷史在改變,然而,一些中國人的歷史觀卻依然不變:仍然迷信暴力,認為唯有暴力,才能改變歷史;仍然迷信個人的力量和作用,而無視歷史潮流的趨勢與方向;仍然迷信權力,而不問權力的來源和權力的正義。一些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沒有變,還是喜歡“三國”中的權謀、“水滸”中的暴力,依依不舍地看著成百上千的嬪妃與皇帝的艷情,津津有味地看著貫串歷史的陰謀與權爭。
驚人之變與驚人之不變,大概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景象,現代文明與傳統的農耕文明歷史性地交會在一起,就如入海的潮流,總在奔騰與回旋。
激濁揚清,所有的不變,總是要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