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
創新引領轉型 改革促進轉型
——浙江省“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要點摘編)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

▲當前浙江已經進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階段,“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尤其需要促進兩者融合,互動發展
“十三五”時期,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調整,美歐日經濟增速總體趨緩但有所分化,新興經濟體崛起勢頭雖有波折但趨勢不改。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新技術產業革命正在興起,世界各國正在力圖搶占互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生物產業、健康產業、海洋經濟、環保產業等新產業制高點。在WTO框架之外,TPP、TTIP和TISA貿易投資協定和多國之間自由貿易區協定正在展開角逐,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格局更加明顯。我國正在進入經濟增速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增長動力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換的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調整變革期。
在新常態下,我國國際戰略、結構調整、體制變革出現三大發展趨勢。即處于由全球治理跟隨者向主要參與者轉變的關鍵時期;處于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加速重構的關鍵時期;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擴大與多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和政治、經濟等全面合作,以及加快國內的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立足亞太地區,提升中國對全球經濟貿易投資規則制定參與權,擴大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力,拓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空間;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通過綜合交通體系聯通陸上向西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向東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斷深化東中西互動合作、加快沿海沿江沿邊全面對內對外開放,帶動中國經濟升級;實施以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為重點的城市群戰略,提升城市群的國際地位及區域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城鄉區域空間格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更好地適應科技產業革命和消費需求變化,更快地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根本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基點,加快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及業態創新,搶占國際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協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國企和國資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開放型經濟體制等重大改革,將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活力,激發創新創業動力;最大限度地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構建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
在上述戰略背景下,浙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決勝期。既面臨經濟增長動力趨緩與改革發展成本高企、傳統優勢產業快速轉移與新興支柱產業接力過慢、民營經濟升級壓力加大和創新支撐能力不足、社會轉型加速與政府治理能力準備不足的“四大挑戰”,也面臨著決勝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為此,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創新與改革,抓住全球科技、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確立加快轉型發展的主線,取得轉型發展的實質性成果。為此,建議“十三五”時期浙江發展總體思路為:以創造全省人民美好生活為追求,緊緊圍繞加快轉型發展的主線,確立轉型發展的新目標,強化轉型發展新動力,走出轉型發展新路徑,以創新引領轉型,以改革促進轉型,努力實現“四個翻一番”目標,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建設“兩富”、“兩美”的現代化浙江奠定扎實基礎,保障現代化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核心要點是,確立轉型發展新目標,強化轉型發展新動力,走出轉型發展新路徑。
確立轉型發展新目標,就是追求更加穩健的經濟運行區間。經濟運行區間穩定在6%-8%之間,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發展目標上追求更加高端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和諧的城鄉區域關系、更加優渥的人民生活品質、更加美麗的生態人居環境、更加科學的社會治理體系。
強化轉型發展新動力,就是牢牢把握和強化“創新驅動、改革推動、開放帶動”三大動力。把創新驅動戰略擺在核心位置,以創新引領轉型,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產業的趕超發展。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到實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率先在民營經濟、金融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政府債務風險管控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有實質突破。把對外開放合作推向新的深度和廣度。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新機遇,實施更加主動的國際化發展和地區合作戰略,依托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寧波—舟山港、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等戰略平臺,形成內外聯動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合作網絡、產業集群和產業鏈。
走出轉型發展新路徑,就是堅持集約高效、綠色生態、協調均衡的新路子。更加重視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城市化,更加重視發揮人力資源和自主創新作用,更加重視以強化都市區經濟和重點產業集聚區提升集約開發水平,更加重視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維護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改善生態人居環境,以“美麗浙江”為載體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實現健康、高效、協調、均衡發展。
(一)構筑經濟發展新動力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營企業依然是推動浙江經濟轉型的主體,加快民營企業轉型是浙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必須積極引導、精心呵護。當前外部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民營企業分化加速,有一種認識認為,民營經濟已不是浙江經濟的主體。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只是“成長的煩惱”。浙江經濟根基在于民營企業,這既是發展基礎所在,也是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只要解決好目前浙江民營企業存在的股權結構相對封閉、家族化管理傾向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就一定能再創輝煌。破解這些問題,需要企業自身、政府和全社會努力:要尊重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大力改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需要加快培育高素質企業家梯隊,幫助老一代企業家拓展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適應力,把新生代企業家的培育工作作為戰略工程和希望工程來抓。要一如既往地加強要素、平臺、人才、資本市場、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對民營企業的全方位支持。
當前浙江已經進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階段,“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尤其需要促進兩者融合,互動發展。當前,服務業既是經濟發展增量的主要部分,又是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2013年,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到46.1%,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2%,并連續十年快于GDP增速一個百分點左右,也快于同期工業增速。同時,服務業在制造業的提質增效上作用突出。下階段,必須抓住產業融合這個關鍵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重點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補鏈”文章,補上生產性服務業的“缺鏈”。二是做好融合文章,重點做到“三個推動”,即推動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升級;推動從加工制造等環節加快向研發設計、品牌網絡、供應鏈等環節延伸;推動傳統消費品制造產業向時尚產業轉變。三是做好制造業升級文章,推動制造業從以勞動密集傳統產業為主逐漸轉向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四是做好特色文章,把浙江有基礎、有獨特條件的特色金融、現代物流、旅游休閑、健康養生、文化產業、教育培訓等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必須將信息經濟加快培育成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發展條件看,發展信息經濟浙江已具備了市場天時、先發地利、共識人和等諸多有利條件。搶占信息經濟“制高點”,就是搶抓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有二: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先行。加快推進寬帶浙江戰略,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把浙江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最為先進、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二是著力推進信息經濟的“四大融合”,即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和新型城市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深度融合。
(二)進一步優化省域空間發展格局
當前浙江空間布局面臨空間功能布局和分工不合理、以縣域經濟布局的局限性顯露、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偏弱等問題?!笆濉睍r期浙江應盡快培育層次分明、功能協調的空間發展結構。
一要探索編制空間布局“頂層規劃”,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秩序。在省級層面,探索編制和實施省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全省進行統籌謀劃。在市縣域層面,積極探索“多規合一”問題,逐步建立從總體到局部、自上而下有機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二要主動實施都市區帶動和“小縣大城”空間結構優化戰略。推動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等四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推進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等網絡建設,加強與周邊城鎮緊密經濟聯系。邊遠山區和海島實施“小縣大城”戰略,內聚外遷,集中力量推進人口、產業和公共服務向縣城集中,增強縣城集聚能力。
三要把中心城市和中心鎮培育作為重中之重?;罅鈨灮行某鞘邪l展環境,使之成為高端要素、高端產業的集聚高地。同時,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土地集約要求,加快小城市和中心鎮建設,建設一批帶動示范力強的風情小鎮。
(三)確定新常態下轉型發展戰略著力點
從舊常態到新常態,最大的改變在于發展動力更多來自于創新驅動;經濟循環格局由發達國家主導為主,轉到更多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主動構建的新開放循環格局上來;產業提升更多地表現為通過金融力量、資本運作、兼并重組的方式來實現。我們認為,適應并引領新常態,必須重點做好創新、開放和金融三方面的戰略部署。
一要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投入。要把投入的重心放到創新設施和人力資本上來。把對創新人才的投入作為優先戰略。以加快高等教育開放合作為突破口,建設高水平科教創新區。聚焦重點,加大力度建好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新材料科技城、嘉興科技城等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好杭州自主創新示范區。擇優扶持建設一批專業、高水平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實現創新平臺建設、人才開發與產業三者協同發展。
二要加快構建一批高能級開放平臺。主動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與國際化能級提升,加快健全寧波、舟山政府層面交流合作機制。積極深化浙滬合作加快洋山區域開發,加快小洋山北側區域合作圍墾步伐,爭取將其納入上海自貿區功能范圍。充分發揮義烏“一帶一路”戰略的紐帶作用,提升義烏在浙江乃至全國開放合作中的戰略定位,帶動浙中浙西及更大地區開放合作。積極引導支持境外經貿合作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謀劃一批綜合保稅區和開放口岸,積極創建自由貿易港區。
三要加快發展壯大浙江地方金融業。必須將地方金融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率先支撐建立轉型升級的金融環境和服務體系。建議在整合和開發基礎上,通過上市、引進戰略投資、組建戰略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省、市金融機構。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股權投資基金中心;與上海錯位發展,加快培育特色金融優勢,重點扶持和培育體現普惠制和信息經濟特點的互聯網金融,與高新技術產業培育高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航運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等。
“十三五”時期,浙江勞動力和人口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挑戰凸顯。如何積極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如何把握好人口老齡化顯現帶來的危與機,至關重要。
對于第一個問題,要積極有序地圍繞“人的城市化”這一核心目標,按照逐步放開和人群、領域、空間、時間“四個有序”的基本原則展開。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二是完善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三是設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四是構建并完善城鎮建設用地、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機制。
對于后一個問題,需理性看待,主動應對。通過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改革養老金體系,提高養老資產的積累和投資效率,來妥善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生產和社會負擔帶來的挑戰。同時,也要善于利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產業和人力資本經驗紅利,針對高技術、高經驗人群實施有差別和選擇自由的退休制度,把握好人力資源需求的節奏和供需平衡點。
如何引領新常態,轉變地方治理方式尤為關鍵。針對當前階段地方治理方式“重管制、輕協調”、“重經濟、輕社會”、“重審批、輕監管”、“重程序、輕效率”的問題,必須加快改革步伐。
一要積極轉變職能,把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二是繼續簡化事前審批,科學增強事中事后監管服務能力。三是減少政府管理層級與環節,不斷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大部門制,深化“省管縣”體制改革。四是注重發揮智庫作用。完善各類智庫參與決策機制和智庫的治理機制;建立黨政人才“旋轉門”機制;實施外腦智庫計劃,拓寬國際化人才進入政府咨詢機構的渠道;大力培育社會機構發展民間專業性智庫。
課題主持人:黃勇;負責人:朱李鳴;成員:潘毅剛 何壘 施紀平 秦詩立 廉軍偉 郎金煥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