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周律師:
我在某上市公司擔任營銷經理,因工作需要經常參加聚餐宴請活動,有人習慣在喝酒時盛情勸客,甚至強求他人超量飲酒。我在新聞中得知,一旦發生醉酒引發其他事件如突發疾病、酒駕、死亡等悲劇時,參加聚餐的其他人也許會承擔法律責任。具體哪些人會承擔法律責任?煩請周律師就勸酒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
讀者:裘玉
律師解讀:
1. 聚餐宴請時的同飲人之間是否有法律上的責任和義務?
共同飲酒屬于社交層面的情誼行為,同飲人之間負有安全保障“注意義務”,包括可能導致損害后果的預見義務和為避免損害后果發生而應采取積極措施的義務。例如,明知道某人已經喝酒過量的情況下,一起喝酒的人仍與其喝酒甚至強行勸酒,這就是沒有盡到對可能導致損害后果的預見義務;對于已經喝醉酒的朋友,要將其安全送到家,盡到安全保障注意義務;同時告知其家人其醉酒程度,以免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對于開車的喝酒朋友,同飲人應當幫忙叫代駕,并及時通知其家屬。如果未盡到上述義務就有可能承擔由此引發的相應法律責任。
2. 飲酒發生意外,哪些情況下同飲人、勸酒者需承擔賠償責任?
依據我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責任。但同飲人在特殊情形下,則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時仍一味勸酒
在因喝酒引發醉酒人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作,導致傷殘、死亡等損害后果的情況下,是否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同飲人是否應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如果同飲人不了解,在勸了少量酒的情況下,誘發對方疾病,此時同飲人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依據《民法通則》中的公平責任原則,同飲人應承擔部分賠償責任。若同飲人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勸了大量的酒,則應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2)明知喝酒人不勝酒量時仍強迫性勸酒
若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勸酒行為,如野蠻灌酒、言語要挾、刺激對方、不喝就糾纏不休等,只要主觀上存在強迫的過錯,此時對于損害后果的發生,勸酒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當然,此種情況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過錯,因為這種強迫并非是暴力性的。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應當減輕勸酒人的賠償責任。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在明知對方酒駕而不加以勸阻,一旦出事的話,同飲人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若同飲人已盡到勸阻義務,而醉酒人不聽勸阻,則可以減輕責任。同樣,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同飲人應及時予以勸阻。同飲人在能夠進行勸阻卻未勸阻,出現意外的話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若未將醉酒人送回家而發生類似“酒后跌傷”等情況,應結合飲酒者當時的神志狀況來加以判定,此時同飲人負有一定的監護照顧義務。若未將其送至醫院或者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讓其達到有人照顧的情況(比如家中無人),若出現意外,同飲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3. 酒后發生意外,勸酒者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勸酒人應當對飲酒人酒量和承受能力作出符合常理的必要判斷,并給予飲酒人必要勸阻的注意義務。若未盡到該義務,造成飲酒人傷亡的,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組織者、勸酒者、同飲者均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然而,主要責任應由受害人自己承擔。勸未成年人飲酒,分兩種情況:若飲酒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由此導致的后果,勸酒者承擔次要或同等責任。若飲酒者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勸酒者承擔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酒友惡意勸酒,造成人員傷亡的,除了要承擔民事責任之外,甚至不排除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可能性,若勸酒人明知對方一下子喝五六斤白酒也許會致命,仍然惡意勸酒并釀成嚴重后果的,可能會觸犯刑法構成故意傷害罪。
(作者系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