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早在今年8月初,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向社會公布,包括房地產稅法在內的34項立法任務亮相其中。這也意味著,房地產稅法正式進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目前,房地產稅的征收思路已經基本明確,在這一基礎上,相關部門也已形成了初步草案,但征收的具體執行方案還需調整。”10月16日,一位接近房地產稅制定工作的知情人士表示,但至于具體的征稅標準及何時開征目前仍沒有時間表。(10月19日《中國經營報》)
房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還沒有找到一個令社會大眾滿意的體制模式,幾乎各個國家政府無不為此而受到諸多的責難。房產稅也已經說了好幾年,還在上海、重慶等數個大城市試點,全面開征房產稅可以肯定是遲早的事。很多人也渴望房產稅早早落地,理由是能降低房價。但是,試點城市上海的房價降了嗎?重慶的房價降了嗎?事實證明,征收房產稅非但無法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也不能降低房價。如果征稅能使物價平穩,經濟運行穩健,國家何必設置那么多的職能部門,有稅務一家行政機關征個稅,不就民富國強了嗎?其實,包括政府、專家及每一個智商無損的人都清楚,征稅從來不會平抑物價,相反會抬高物價成本。即便開證房產稅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炒房、空置房,但是,如果最終使一家一戶只有一套房,窮人恐怕連房子都租不來了。
房子只有70年產權,還是從開放商拿地的時候算起。就算開發商不囤地,業主也就60多年的使用權。在買房時,業主已經足額的繳納了房款和契稅。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智囊機構的建議,人均超過40平方米的面積即應繳納高昂的房地產稅。那么,恐怕不少城市居民都該繳納房產稅了。網上還有一種情景假設:一家三口有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人均平均40平方米,不到征稅標準。但是,孩子不幸車禍身亡。父母悲痛欲絕之際,“當當當”有人敲門,“對不起,你們家情況變化,該交房產稅了。”盡管這個情景假設很極端,但極端的事例難免不會成為現實。所以,房產稅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其實,關于房價高的原因,不能不考慮房地產開發所承擔的稅賦。有報道稱,在房地產開發建設、交易、保有的各個環節中,有耕地占用稅、契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等12個稅種,還有名目繁多、重復征收的地方規費也讓不少房企如鯁在喉。而這些稅費自然最終都要轉嫁到購房者的身上。
房產稅不是化解問題的獨門藥方。“現在房產銷售形勢非常不樂觀,要是再堅持開征房產稅,那不就相當于是在傷口上撒鹽嗎?”對于身處樓市寒冬的開發商,開征房產稅乃是雪上加霜。同時,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開征房產稅無疑是增加負擔,會使更多的人淪為“房奴”。首先,房價不但是建立在成本與費用之上,還要受市場供求關系來調節,消費者近期的心理預期和判斷也是影響房價制定的關鍵性因素,供、求兩方面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著樓市的發展走勢。開征房產稅的確能夠增加住房所有者持有成本,能降低投機者的收入預期,但這僅僅是影響房價的一個因素。其次,房產稅是財產稅,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地方財政收入,國際上并沒有通過房產稅來調控房價成功的先例。有網友的話很尖銳,“政府推燃油附加稅的時候說能降油價,現在原油價格只有當時的一半了,汽油價格下跌了嗎?”第三,盡管開征房產稅確實會增加房產所有人的持有成本,對房價有一定影響,但對并不會對房價上漲產生“一劍封喉”的作用。相反,房產稅部分的支出必然在租金上有所反映。
開征“房產稅”應當謹慎慢行。一種商品,當它的價格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漲的時候,暴利和投資者的炒作都不是主要原因。從國外的實踐來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征收房產稅,但房產稅并沒能阻止房價上漲,在美國甚至還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因此,房產稅的作用不宜被無限的夸大,或者說房產稅的調控功能是次要和補充性的。如果指望用征收房產稅來調控房地產市場,并不現實,反而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的購房成本,讓更多的老百姓買不起房。研究表明,征收房產稅會增加企業成本和個人支出,通過經濟要素的相互傳導作用,可能間接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加上利益集團的消極對抗,房產稅的操作還會碰到諸多抵制因素。即便勉強開征,也是妥協、博弈的產物。一是向地方土地財政妥協,二是權力機關妥協。因為“此前,房地產稅的推進工作遲遲沒有公布進展,主要是由于幾個參與部門對于征收的幾個基本要素難以統一意見。”三是向利益集團妥協,數套房、多套房的擁有者非權即貴,如果房產稅損害其利益,他們能乖乖的束手就擒?認識不到這一層,我們無非也就是做做夢罷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