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璟 吳蓉 石清鑫


摘 要:對蘇州民眾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了蘇州民眾對智障兒童的關注、關愛程度和方式。研究發現,普通民眾對智障兒童了解不多,急需加強社會對于智障兒童的關注以及助殘的宣傳力度,大部分民眾表示很愿意去了解、關心和幫助智障兒童。本文提出通過制度保障,加大宣傳,提高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關注度,把關愛和幫助落到實處。
關鍵詞:智障兒童 關注度 社會關愛 調查
課 題:本文系2014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xs2014024):蘇州市智障兒童學習生活的調查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吳蓉,石清鑫,陳陽,周朵,張詩雨。
一、問題與方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殘障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我國殘疾人的教育、康復、就業等權益的實現程度越來越高,但與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相比,殘疾人各種權益的實現程度仍較低,智障人士則更低。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大陸現有智力殘疾兒童約513.6萬。智障兒童作為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由于其智力、能力的不足,造成認知、感知方面的障礙,導致學習、溝通、表達、肢體上的缺陷,他們在困難和不幸中艱難地生存,有時甚至得不到大眾的認可。智障兒童作為弱勢中的弱勢,除了國家要提供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特別是普通民眾的理解與接納,使智障兒童的法定權益變成現實權益,能夠與普通人一樣接受教育、擁有平等的生活,真正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為此,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在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市國際教育園北區、蘇州市中心觀前街地區對學生、市民進行隨機問卷調查,了解智障兒童的受關注程度;以訪談的形式,分別到蘇州市滄浪培智學校、蘇州市金閶培智學校、蘇州市平江區培智學校實地向老師、家長了解本市智障兒童的學習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500份,有效問卷480份,受調查者包括各種年齡文化層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查對象的樣本構成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樣本構成(人,%)
小學 中學 大學(含大專) 大學以上 合計
學生 0 0 234(94.35%) 14(5.65%) 248(51.67%)
在職人員 0 71(34.63%) 113(55.12%) 21(10.24%) 205(42.71%)
退休人員 8(29.63%) 19(70.37%) 0 0 27(5.63%)
總計 8(1.67%) 90(18.75%) 347(72.29%) 35(7.29%) 480
二、結果與分析
1.公眾對智障兒童的了解情況
本次的研究調查,有12.71%的受調查者周圍有智障兒童,有84.79%的人周圍沒有智障兒童,還有2.5%的受調查者表示不清楚。社會關注方面,對于是否關注過智障兒童,或是從電視、雜志等媒體關注過智障兒童的,有33.13%的受調查者表示關注,而不太關注和沒看到過的占57.5%和9.37%。僅有兩成的受調查者非常了解本市的培智學校和全國助殘日,見表2。調查表明,大多數市民對于智障兒童的關注不多,社會對于智障兒童關注以及助殘的宣傳力度也急需加強。
表2 公眾對助殘了解度(人,%)
非常了解 只聽說過 不知道
蘇州的培智學校 110(22.92%) 293(61.04%) 77(16.04%)
全國助殘日 99(20.63%) 147(30.63%) 234(48.75%)
2.公眾對智障兒童的態度
對智障兒童接納度的調查顯示,有97.08%的受調查者認為智障兒童應該平等地被接納。在公眾了解幫助智障兒童的意愿調查中,有32.08%的人有很大意愿去幫助智障兒童,有60.63%的人表示很有意愿去了解他們,不想去了解和其他情況的占4.17%和3.13%。此外,調查顯示,有42.71%和53.75%的受調查者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與智障兒童交朋友。調查表明,隨著公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各界人士素質普遍提高,公眾對智障兒童的接納度提高,愿意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
3.公眾關愛智障兒童的參與熱情
調查顯示公眾對關愛智障兒童熱情較高,有82.71%的受調查者愿意去關心智障兒童的學習生活。除了社會保障之外,公眾認為智障兒童最需要的幫助調查顯示,有53.75%的受調查者認為是社會接納和關愛,有26.04%的人認為是生活最基本技能的學習,工作技能的學習占5.83%,專門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占14.38%。在幫助智障兒童的方式調查中,直接捐錢的占10.21%,去培智學校做志愿者的占72.92%,去聯系政府或其他志愿組織的占10%,其他占7.71%。提供志愿服務相比于直接捐款,有明顯差距,調查發現公眾對殘障機構信任不夠,不愿通過慈善機構進行幫助,另一方面,雖然有超過半數的人愿意直接捐款,但大部分人并未通過有效渠道進行捐助。
三、思考與建議
1.制度保障,加大宣傳,提高關注度
我國智殘兒童不僅基數大,而且以每年20萬的速度增長,其中有68%屬于智障兒童。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愈來愈重視保障智障兒童的合法權益,使之獲得相應的醫療康復資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獲得與其他正常兒童一樣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和社會交往的機會。《中國關工委關心下一代工作五年規劃要點(2011—2015年)》指出要盡力為青少年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特別要注意關愛、幫助青少年中身殘智障兒童的特殊群體。根據《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文件精神,蘇州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蘇州市殘疾兒童康復補助辦法》《關于做好殘疾學生教育助學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從社會救濟、醫療保障、經濟補助、教育助學等各個方面對智障兒童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然而客觀地說,我國至今還未制定和出臺一部完整的和統一的針對智障兒童的社會保障政策,地方政府大多是在國家出臺的各項殘疾人保障的“辦法”和“條例”下進行各項工作,而缺乏針對智障兒童的地方性和專門性的社會保障政策。
另一方面,關愛智障兒童的宣傳仍有待加強,《中國殘疾人事業公報》指出,殘疾人事業社會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強,社會輿論環境進一步改善。從本研究的調查可以看出,普通民眾對智障兒童的了解度不高,而各級政府、各種社會力量、各類媒體對智障兒童的病情認知、政策幫扶、社會救助等宣傳力度和宣傳覆蓋角度很低,導致許多民眾有意愿關愛智障兒童卻不知如何行動。
2.加大投入,培訓引導,把關愛和幫助落到實處
智障兒童作為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是我們社會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僅憑一腔熱血有時不能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調查顯示公眾對關愛智障兒童的熱情較高,如何將這份積極性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幫助,專業人員要注意適時的培訓和引導,提高義工、志愿者的指導水平,把專業知識、技術技巧用易于理解的方式交給普通民眾,增加談話技巧、溝通技能、實用心理學等項目,真正關愛和幫助到智障兒童。
3.走出校園,互動交流,促進社會融合
長期的隔離環境可能使智障兒童脫離社會生活,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智障兒童應與健全人一樣享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可以請愛心人士走進校園,智障兒童走出校園,開展各類活動,增進智障兒童與他人交流互動,為智障兒童多提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技能,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馬紅英.智障人士社會接納度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 2007(3).
[2]范士勇.淺析智障兒童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5).
[3]王穎.揚州市智障兒童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4(32).
(作者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