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摘 要:由于專業特色的不同,中職學校往往會出現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調的班級,有的甚至是清一色男生或清一色女生,這樣特殊的班級給我們在日常管理中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本文分析了一純男生中職班學生的非理性的自我宣泄行為心理,就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力求探討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與教育對策。
關鍵詞:純男生班級 性別失衡 非正式群體 自我宣泄 行為心理
在中職學校中文科專業往往女生所占比例會明顯高于男生,而理工科(特別是像機械維修等專業)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一個班級是清一色的女生或男生的現象。筆者曾“領教”過形形色色的中職學生的行為表現,在2011年8月接手了一個“和尚班”之后,促使筆者對班主任的工作策略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班級情況及學生行為心理
筆者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專業為高級機械加工,全班學生人數41人,男生41人,100%的男生,學生們自稱為“和尚班”。但是這些“和尚”卻不守“清規戒律”,除了具有一般中職學生的通病之外,還有不少彰顯其“與眾不同”而特有的行為心理。
1.班級學生中形成了多個非正式群體
從中一年級下半學期開始,班級學生中出現了好幾個非正式群體,有沉迷網游的,有喜歡吸煙的,還有專門講究穿著打扮的“新新人類”。
這些非正式群體雖然人數不是很多,結構也較松散,但卻“意氣相投”,在班級中的能量非常大。這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
2.吸煙現象較嚴重
或許是為了體現男生班級“特色”,學生中吸煙現象比較嚴重,班級中有超過50%的學生在校內吸過煙,其中約有9%的學生已經有煙癮。不僅僅是“吸煙有害健康”“吸煙違反校紀”等直接的害處,可恨的是其間接的危害。對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而言,買煙是一筆較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學生為了面子,便會發生更嚴重的違紀現象,有的學生因此聚眾賭博、敲詐勒索。
3.早戀成為一種“時髦”
雖然班級中沒有女生,但是這并不妨礙學生“戀愛”。由于女生是“稀缺品種”,因此班級中“早戀”者便沾沾自喜,甚至個別學生在校園內也無所顧忌,和女生態度親昵。有了這種“榜樣”,好奇心、好勝心及從眾心理促使班級中不少同學紛紛仿效。
4.愛打架,用拳頭解決問題
或許是受了現代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暴力傾向的影響,也或許是班級中全是男生,雄性激素分泌過剩,班級中曾有過一種極其惡劣的現象:同學之間為了一點小矛盾、小摩擦,往往一語不合,便拔拳相向。僅僅在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班級中因打架斗毆造成較惡劣影響而被學校處理的學生就有5人。
二、學生的行為心理分析
筆者認為,學生上述的行為心理和班級男女生性別極端失衡有著一定的關系。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異性面前往往熱衷于自我表現。這種心態有利于男女生之間優勢互補,也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1.性別嚴重失衡班級的劣勢
了解了性別均衡班級的優勢所在,純男生班級的劣勢便顯而易見了,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大大增加了在班級日常管理上的難度。譬如在班級考核方面:班級布置、宿舍紀律、體育比賽、校園文化藝術展示、文藝匯演等項目,由于缺少了女生的“半邊天”,學生們盡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班級的得分常常在年級里(2007級共有18個班級)處于倒數四五名的位置,這對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都是一種打擊,也不利于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的養成。就此,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常常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收獲,筆者的心里也不是個滋味。
2.“自我宣泄”心理的剖析
進一步分析“純男生”班級的學生的行為心理,我們便會發現諸如“喜歡吸煙”“喜歡用拳頭說話”等劣習的根源所在。筆者為此專門對吸煙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這次調查是通過班干部在課余時間進行的,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心態(表)。
表
抽煙學生行為心理調查表
項目 抽煙的次數 人數 抽煙的原因(多項選擇) 人數
抽
過
煙
者 同學喊我抽,我才抽 4 同學抽,我也抽 7
一星期抽1~2次 5 不抽煙,就沒有面子 7
一星期抽3~4次 4 抽煙能夠解悶 9
一星期超過5次 4 是男生,就該抽煙 6
由于抽煙原因是多選四種原因選擇概率都較高,每一種原因代表著不同的心理:“同學抽,我也抽”這是一種盲目的從眾心理;“不抽煙,就沒有面子”“是男生,就該抽煙”體現了攀比心理和自大心理,很大程度上能滿足青少年尋求認同、追求個性、表達自我的心理需要;“抽煙能夠解悶”則明顯是宣泄心理的體現。綜合分析學生的心理行為,都體現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與煩惱,以及需要宣泄的心理狀態。
三、加強“純男生”班級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了解了班級中學生不良行為心理的根源所在,我們才能夠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以“治水之道”來做學生的思想工作,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心理健康問題,引導他們走出青春的“泥淖”。
1.俯下身去傾聽,貼近學生們的內心
傾聽是必要的。我們除了傾聽學生成長的煩惱,還應該傾聽他們其他的聲音。中職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朋友,對我們的學校和社會中許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了自己所認可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盡管有些看法和手段是偏激的,可是教師要是一味地居高臨下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那往往事與愿違,很多時候學生并不領情,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拒絕我們的說教。所以,我們必須俯下身去,傾聽學生的心聲。
2.分而治之,為我所用
針對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我們應通過各種渠道摸清楚群體人員的具體情況,哪幾個學生是“主力軍”,哪幾個是“中間分子”,哪幾個屬于“隨大流”,然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對于群體的核心人物,積極加以引導。這些學生盡管是班級里的不和諧因素,但他們身上也有一定的閃光點,譬如他們內部較團結,相互之間守信用,在體育方面比較有優勢等等。作為班主任應盡可能發揮他們的長處,限制以至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達到為我所用之目的。當然,對于屢教不改的“害群之馬”,必要的時候應給予一定的紀律處分,以督促其認識錯誤,早日回頭。
3.家校聯系,齊抓共管
學校教育必須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學上有個“5+2=0”的理論,大意是說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敗,足以抵消學生在校5天學習所得。不當的家庭教育對他們產生的副作用更大,“5+2”不僅“=0”,更可能“<0”。從某種意義而言,中職學校的許多學生行為心理較差,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因此,我們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讓家長理解青少年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對“問題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別關心,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四、小結
每當筆者面對著這滿教室的男生,常常會想起葉圣陶先生的話: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筆者就不由得感受到自己職責的神圣與肩頭的重擔,為人師者最大的快樂,就在于啟迪學生的思維,為他們創造快樂。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以博愛之胸懷,對學生不離不棄,施教得法,那么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走出青春的“泥淖”,奔向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