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巍
摘 要:本文提出,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以交互為基礎,以學生心理成長為導向,全面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建立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師生之道 和諧養成 教育交互
教育成敗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近年來師生關系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師生關系不僅讓教育學家不斷研究探索,也成為普通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師生關系不但制約著學生的學業成敗、心理健康、道德規范、社會認知,還影響了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工作態度。師生之道已經成為了現代教育研究的一個焦點。
一、師生之道產生于師生交往的過程中
從教學模式上看,現在教學模式如百花齊放,諸如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甚至有些發達國家想通過智能電腦來代替教師授課,因為電腦的讀取速度快,可以處理大量信息,有著無與倫比的計算速度,在許多方面勝過教師,但是最終實驗失敗了。專家不得不承認課堂不能沒有教師,他們感慨道:“教育和教學是教師永恒的神圣職責,因為無論計算機多么先進,始終沒有人的情感,無法顧及到學生的興趣,體會不到學生的情緒,更察覺不到學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僅僅只是應答反饋的功能,缺失最重要的人際交流。教學是兩個主體的共同行為,要求學生和老師密切互動。”
二、師生之道決定學生的學業成敗和人格走向
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學業的影響巨大。學習是學生活動的主體,學習的過程就是人格養成、知識積累、技能掌握的過程。而師生之道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不健康的師生關系往往使學生心情沮喪,心理負擔加重、煩躁,對學習毫無興趣,暴躁易怒。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精神振奮、態度積極、學習興趣濃厚,并拼搏進取,力爭上游。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讓學生受到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從而以教師為榜樣;而教師在看到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表現出優秀的教師風范,用愉悅的心情感染廣大學生,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必然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獲取數量。
三、師生之道的改革是現代教育改革成敗的重點
師生關系靠教師和學生細心經營,也要靠社會為教師營造一個維護教師職業威望的大環境。師生關系需要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師生關系也是社會關系的一個縮影,因為師生關系不單單只局限于師生,也連帶著教師方的學校領導、學生方的學生家長,而這個連帶關系還在不斷擴張,會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社會應提供給師生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避免不良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對教師和學生產生沖擊,要把師生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正視教師的教育工作,充分理解教師的工作;同時家長應該理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微妙關系,站在積極角度配合教師工作,這樣對于師生關系是非常有幫助的,否則教師孤掌難鳴。同時教師在學生中間建立威信非常重要,教師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諾,要對待學生公平、公正、公開,教育學生不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
四、師生之道關系教師的職業生涯,更關系學生的未來發展
一般的觀點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受控于教師的,其實不然,教師同樣也受控于學生,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良好的教師關系讓教師從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中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更減少了師生矛盾。由于學校普遍以學生成績為衡量教師業務能力的重要標準,教師不得不把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關鍵因素,成績好的學生給教師“長臉”,成績差的學生為老師“抹黑”,這就在心理上讓教師區別對待成績差的學生。這種差異性很容易讓敏感的學生感受到“不公平”,進而差的學生學習越來越差,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好,兩極分化嚴重。差生必然對教師有意見,而優生必然對教師認可,這樣差生和教師、優生和教師、差生和優生之間關系就變得越發復雜,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師生之道。師生之道應該是關系單純、和諧、融洽。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不以成績好壞論“英雄”,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而不只是學習成績。教師應該看到學生的進步,從而體現勞動價值,認可學生付出的努力。學生應該感恩教師的教導,不斷自我提高。當教師和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認可的時候,良好的師生之道隨之產生,進而良性發展。良好的師生之道就是教師職業生涯最輝煌的頂峰,更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6.
[2]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張志剛.教師素質理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1997.
[4]李鎮西.師生關系新境界[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單位:承德技師學院)